几场暴雨,竟凸显出日本社会的这一大弊端

2018-07-21 07:22:12   

本月5日以来,以西日本为中心的日本多地持续强降水,截至18日晚间已造成228人死亡,16人失踪,至今仍有近5000民众离家避难。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的防灾减灾机制较为完善,但在此次暴雨引发的灾害中却受创严重。专家指出,除了时间段内暴雨规模超出预期等自然因素之外,日本在广域复合型灾害的应对上存在短板,基础设施老化发现早但应对迟滞,也是受灾严重的重要原因。
本次雨灾中,日本气象厅在较早阶段即对11个府县发布大雨特别警报,呼吁警报范围地区进入最高等级戒备。这是历史上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最广范围的大雨特别警报。此外,气象厅还对23个府县发布了疏散指示和避险建议,涵盖近863万人。
《日本经济新闻》前编委、农林水问题专家山形健司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疏散和避险信息发布和传达方面,从气象厅到地方政府都较为重视。日本地方自治体都根据气象厅发布的信息,通过手机、广播等来传达灾害情况和疏散警告、指示和建议,信息实时更新,很多地方还动用宣传车在地区内循环通知。同时山形也指出,民众的灾害意识和对警报的判断不一,是疏散和避险的难点。此次受灾的一些地区居民在多次接到疏散警报时仍认为只要不出现特别警报就可以按兵不动,以致贻误了避险时机。
除了根据气象厅等的信息进行传达和发布,日本地方从平时就致力于绘制“灾害地图”和训练地区救灾团。山形介绍说,日本经常发生地震、台风、海啸、洪涝灾害,因此各地方政府都致力于绘制“灾害地图”,对河川可能泛滥的路径、疏散路径等有详细标识,并且地图里都标明了沙袋或制作沙袋的材料等抗灾物资的储存处,随时都能应对小规模灾害。静冈大学防灾综合中心教授牛山素行也指出,从各个受灾现场来看,灾情基本发生在“灾害地图”所示的危险范围。受灾严重的冈山县真备地区以往未发生过灾害,但在“灾害地图”上,当地确实是中部地区和四国地区内最可能广泛遭遇5米以上洪水的地区。
山形还指出,日本农村地区还划片设立“消防团”,也就是当地居民自己组织的消防组织。他们与消防署一起进行训练,发生火灾水灾时都会一起参与救援,实际上是“地区防灾团”。在此次暴雨救灾中,除了自卫队和地方消防署,地方救灾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流出严重,防灾团的规模也在缩小,功能也在减弱。
对广域复合型灾害估计不足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副教授松四雄骑指出,仅就灾害范围而言,此次雨灾堪比“3·11”大地震;同时发生的泥石流、塌方等也超乎政府和民众的预期。受灾严重凸显出日本应对广域复合型灾害的能力欠缺。
松四指出,此次灾害以西日本为中心,因持续降雨引发洪水、泥石流和塌方,属于复合型重大灾害,覆盖广、时间长、受灾地多。受灾严重的广岛市危机管理局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相比2014年暴雨泥石流受灾集中于该市的两个行政区域,此次受灾横跨该市8个行政区域的一大半,导致对受灾情况,尤其是失踪者的统计非常困难,进而影响救援。今后应该加强在广域灾害发生时的联络和统计机制。山形也指出,由于此次暴雨覆盖广、时间长、受灾地多,以往部分地区依赖邻近地支援救灾的做法失效,各地自顾不暇。
松四还指出,以阪神大地震和“3·11”大地震为契机,日本政府的国土规划侧重地震防灾,全日本也都将防灾重点放在地震上,对其他广域灾害的对策预案不足。日本气象厅将监测和发布警报的重点放在地震上,此前从未针对暴雨发出特别警报,导致民众对于暴雨灾害的意识不足,对于暴雨特别警报的发布标准也不甚清楚。
此次灾害中有不少房子被自家背后的山体塌方压垮或冲走,导致家破人亡,这也体现行政当局、开发商和居民在盖房子时对于复合型灾害危险性估计不足,在灾害发生时仍没有重视。
基础设施老化容易出现“孤岛”
专家指出,日本各地大量桥梁、水库、堤坝、隧道和公共建筑等都建成于高速经济增长时期,迄今已超半个多世纪,开始出现老化问题,亟待整修、更新。基础设施老旧,救灾通道不畅,是这次灾害中部分地区灾情惨重,预计重建艰难的原因之一。
山形指出,此次灾害中冈山等地泛滥的河川中有很多此前已经有堤防老化薄弱的报告,但加固迟迟未进行。广岛市北部2014年曾发生过类似的造成巨大灾害的滑坡,之后广岛市开始建设防砂坝,但因地域广大,还未来得及完工,又发生了新的灾难。
一些道路严重老旧或没有备用通道,一旦受灾,就容易出现“孤岛”。山形举例说,在此次灾害中,京都府北部的半岛地区就因唯一的沿海道路被阻断,成为孤岛。他指出,这种只有一条道路连接的地方一般都是人口稀疏、老龄化严重的“过疏地区”。一旦道路被毁,自行疏散几乎不可能,救助活动也无法开展。
另外,连接九州和东日本的货运铁路中断,导致作为经济血脉的物流网中断。很多受灾地的供水、供气、供电设施也都“超期服役”,一些加油站、零售店等生活基础设施也没有防灾准备。
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在此前的大阪北部地震中也十分突出。50多年前铺设的水管破损,导致多地断水。
此外,多名专家还指出,应提高平时灾害较少地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摸索适合高度老龄化社会和地方“过疏化”时代的防灾对策也非常重要。
山形指出,日本各地方基本都开展防灾避险训练,但积极程度有区别,有过受灾经历的地方一般都比较积极,而灾害较少的地区则比较松懈。此次受灾严重的冈山县的居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冈山一直被称为“无灾害县”,因此地方政府和民众大都缺乏灾害意识。
日本的老龄化和地方“过疏化”不断加剧,地区消防团也因为老龄化而职能衰退,这也是广域防灾面临的重要课题。据日媒报道,截至12日的统计数据,此次雨灾的遇难者70%是60岁以上老人。山形指出,有老年或需要看护者的家庭,疏散比较困难。年轻人减少,老年人也无力互相帮助。如果不能使用汽车,则在暴雨中基本不可能疏散避难,只能等待救援。而防灾网络要有效覆盖人口稀疏地区,存在制度、资金和人力等多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