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隐身进气道内部首度曝光!工艺堪称极致,全球仅有两国掌握!
2020-06-19 17:38:18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服役了两位数的歼20隐身战斗机,但是这一数量仍然不多,大量的三代以及四代机仍然是我国的主力装备,而这其中,最先进的莫过于歼10C战斗机了。
该款战机在研制生产时,大量使用了第五代隐身战机才能拥有的技术,比如说数据链系统、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等。
除此之外,其气动外形上的改动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最近,《军网英文》网站对外披露了一组我国歼10c战斗机的照片,其中有一个视角非常难得,拍摄到了我国歼10c战斗机的进气道内部结构,这也是我国首次公开歼10c战斗机的进气道内部画面。
我们在辨认歼10c战斗机时,最主要的一个判断依据就是是否采用了DSI,也就是蚌式进气道。
在此之前的歼10A战斗机,由于研制的年代比较早,其使用的还是附面层进气道,其外观和歼10C的DSI进气道非常好区分。
当然了,卡在中间的歼10B战斗机同样使用的是DSI进气道,不过其采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生产的数量并不多,我们一般也很少能在官方媒体见到。
此次军媒公布的这一组照片,有两个地方值得好好的说到说到,首先当然就是这个蚌式进气道。
顾名思义,蚌式进气道从外观来看,就好像是一个河蚌扣在了飞机的进气道口,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鼓包,从结构上来看相当简单。
但是别看就这么一个大鼓包,其设计难度相当大。我们在谈论DSI进气道之前,首先得说明一点,那就是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鼓包?
实际上,战斗机在飞行的时候,会存在一个附面层效应,这一效应指的是飞机在飞行状态时,紧贴在飞机侧面表面的这一层气流会因为和机身蒙皮摩擦,从而让速度降低到接近停止。
而这种超低速的气流一旦被发动机吸入,便会导致发动机空中停车,后果非常严重。
所以我们看到,此前的战斗机不管是采用什么形式的进气道,都要和机身隔出来一段距离。
我国的歼10A战斗机也是如此,甚至为了加强进气道结构,还在进气道和机头之间的空隙增加了几根加强筋,这也是歼10A为何会被称之为棍10的原因。
同时,进入进气道的气流速度也不能太快,比如说超过音速,否则也会损伤飞机发动机,这就需要给气流减速,在此之前的战斗机要么在进气口安装一个椎体,要么就用带有隔板的可调进气道,或者就是嘉莱特进气道。
而DSI进气道与以上这些进气道相比,前者融合了气流减速与隔开机身低速气流两种功能,并且结构重量还大大减轻,可以说优势众多。
但是DSI进气道却并不好设计,这一个大鼓包实际上就是个非常复杂的起伏外形,必须要有非常丰富的飞机设计经验以及拥有运算能力足够的超级计算机才能计算出其气动外形。
目前也就只有中美两国才有相关技术,欧洲尽管也有设计DSI进气道的能力,但可惜资金不足,其计划中的隐身战机使用的还是和F22一样的嘉莱特进气道,隐身能力和结构重量远不如前者。
而此次照片中第二个值得说道的地方,就是歼10c的机身蒙皮工艺了。
可以看到,歼10c战斗机的进气道内部表面异常光滑,几乎看不到什么褶皱,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吸收引进了西方飞机制造技术后才拥有的成果。
就拿俄罗斯战机来说,往往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看,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俄系战机机身蒙皮往往非常粗糙甚至坑洼不齐。
这就是机身蒙皮工艺不同导致的差别,俄系战机蒙皮往往使用的都是小块的钣金件,所以看起来比较坑洼。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也是如此,而欧美发达国家往往喜欢采用大型的整体式壁板工艺。
两者相比,前者由于在钣金过程中,蒙皮会存在非常多的内部应力,所以加工好后才会有很多坑洼,并且这种钣金件由于面积小,使用的螺栓也更多,会导致重量更重。
而整体式壁板工艺则正好相反,同等面积下强度更高,并且重量更轻,是一种更加先进的技术。
当然了,造成的视觉效果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颜值也更高了。
该款战机在研制生产时,大量使用了第五代隐身战机才能拥有的技术,比如说数据链系统、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等。
除此之外,其气动外形上的改动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最近,《军网英文》网站对外披露了一组我国歼10c战斗机的照片,其中有一个视角非常难得,拍摄到了我国歼10c战斗机的进气道内部结构,这也是我国首次公开歼10c战斗机的进气道内部画面。
我们在辨认歼10c战斗机时,最主要的一个判断依据就是是否采用了DSI,也就是蚌式进气道。
在此之前的歼10A战斗机,由于研制的年代比较早,其使用的还是附面层进气道,其外观和歼10C的DSI进气道非常好区分。
当然了,卡在中间的歼10B战斗机同样使用的是DSI进气道,不过其采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生产的数量并不多,我们一般也很少能在官方媒体见到。
此次军媒公布的这一组照片,有两个地方值得好好的说到说到,首先当然就是这个蚌式进气道。
顾名思义,蚌式进气道从外观来看,就好像是一个河蚌扣在了飞机的进气道口,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鼓包,从结构上来看相当简单。
但是别看就这么一个大鼓包,其设计难度相当大。我们在谈论DSI进气道之前,首先得说明一点,那就是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鼓包?
实际上,战斗机在飞行的时候,会存在一个附面层效应,这一效应指的是飞机在飞行状态时,紧贴在飞机侧面表面的这一层气流会因为和机身蒙皮摩擦,从而让速度降低到接近停止。
而这种超低速的气流一旦被发动机吸入,便会导致发动机空中停车,后果非常严重。
所以我们看到,此前的战斗机不管是采用什么形式的进气道,都要和机身隔出来一段距离。
我国的歼10A战斗机也是如此,甚至为了加强进气道结构,还在进气道和机头之间的空隙增加了几根加强筋,这也是歼10A为何会被称之为棍10的原因。
同时,进入进气道的气流速度也不能太快,比如说超过音速,否则也会损伤飞机发动机,这就需要给气流减速,在此之前的战斗机要么在进气口安装一个椎体,要么就用带有隔板的可调进气道,或者就是嘉莱特进气道。
而DSI进气道与以上这些进气道相比,前者融合了气流减速与隔开机身低速气流两种功能,并且结构重量还大大减轻,可以说优势众多。
但是DSI进气道却并不好设计,这一个大鼓包实际上就是个非常复杂的起伏外形,必须要有非常丰富的飞机设计经验以及拥有运算能力足够的超级计算机才能计算出其气动外形。
目前也就只有中美两国才有相关技术,欧洲尽管也有设计DSI进气道的能力,但可惜资金不足,其计划中的隐身战机使用的还是和F22一样的嘉莱特进气道,隐身能力和结构重量远不如前者。
而此次照片中第二个值得说道的地方,就是歼10c的机身蒙皮工艺了。
可以看到,歼10c战斗机的进气道内部表面异常光滑,几乎看不到什么褶皱,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吸收引进了西方飞机制造技术后才拥有的成果。
就拿俄罗斯战机来说,往往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看,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俄系战机机身蒙皮往往非常粗糙甚至坑洼不齐。
这就是机身蒙皮工艺不同导致的差别,俄系战机蒙皮往往使用的都是小块的钣金件,所以看起来比较坑洼。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也是如此,而欧美发达国家往往喜欢采用大型的整体式壁板工艺。
两者相比,前者由于在钣金过程中,蒙皮会存在非常多的内部应力,所以加工好后才会有很多坑洼,并且这种钣金件由于面积小,使用的螺栓也更多,会导致重量更重。
而整体式壁板工艺则正好相反,同等面积下强度更高,并且重量更轻,是一种更加先进的技术。
当然了,造成的视觉效果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颜值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