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顿邮报】美国人和中国人对幸福理解的差异

2015-07-16 18:52:34   

研究人员通常认为,文化可以分为个人文化和集体文化。前者崇尚个人的满足和成就,而后者推崇家庭、组织和社会的集体目标。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文化一般被视为两个极端。美国有探险家、牛仔、个人的成功,比如美国梦,还有梭罗,他一个人在池塘边坐了两年。中国有孔子价值观、孝顺、关系,还有岳飞,这位民间英雄在后背刺青“精忠报国”。

那么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对“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有什么不同?

两位心理学家,路罗和罗宾?吉尔莫,邀请142名台湾学生和97名美国白人学生回答同样的问题。(请注意样本的选择,研究并没有包括中国大陆居民和美国的少数种族,所以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令人吃惊的是(或许也不那么吃惊),总体来说,两组人的看法基本一致。例如,两组学生都说幸福是“满足和满意的精神状态”、“正面的感觉和情绪”、“成就”、“脱离了恶劣的状态”、“与人有关”。

但是,中国学生和美国白人学生也有一些意见的分歧,以下是完整的清单。

1,中国学生认为幸福是“和谐”,美国学生不然。

中国学生把幸福描述为一种内在,或者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的稳定状态”(例如平静或者平衡),但极少美国学生把和谐的平衡作为幸福的定义。

2,美国人注重外部,中国人注重内部。

美国白人学生对于幸福的个人主义描述集中在改造外部世界上,比如自律、实质性的成就和正面的自我评价。

与此相反,中国学生对于幸福的集体主义描述集中在改变自我上,比如自我提升、思想境界的改造和别人对自我的正面评价。

3,美国人认为幸福是“终极价值目标”,中国人不然。

美国白人学生普遍体现出的一种态度是,幸福是“人生的最终价值目标”。这种对幸福的强烈达成愿望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学生的态度中,说明这种想法只来源于个人主义思想,而不是集体主义思想。

其它一些观察性的研究工作也支持这个观点,中国学生不大强调幸福,与美国学生比起来,他们不太担心生活是否满足。

4,中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关注极端情绪。

尽管研究人员发现和美国学生对于幸福的看法基本一致,但这些一致的观点当中包含了细微的差别。一个重要的差别是,尽管双方都强调正面的情绪,但中国学生对于极端情绪的关注度低于美国白人学生。

5,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社会关系的看法不同。

另外一个细微的差别是有关双方对社会关系的态度。尽管双方都认为社会关系至关重要,但中国学生强调的是如何融合两个自我,以达成和谐的共存。而美国学生强调的是在两个人通融的过程中进行协商,以保持相互的独立。

6,双方都认为幸福取决于自身,但对于“自律”的定义不同。

尽管双方都认为个人对于幸福的达成负有责任,但他们对“自律”的定义有所不同。对美国人来说,自律就是理想化的个人自由,唤醒内心的潜力,成为真正的自我。对中国人来说,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必须依循道德标准,道德高尚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中国学生还认为,尽管人应该自律,但最终还是需要接受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