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探客 :上了安倍的贼船,下场都比较惨,新加坡向中方低调“谢罪”?
2017-09-17 09:31:36
大家都知道的事,就不必啰嗦了,省去1000字……安倍这两天在印度与莫迪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和共识,确定“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和“航行自由”是必然,扩大安保范围也是重要内容。两人还出席连接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的开工仪式,安倍宣布提供1000亿日元(约合60亿人民币)的首笔贷款。文化渗透也是倭国的特长,5年内给印度培养1000名日语教师的计划很好,不过莫迪现在似乎更需要懂汉语的“中国通”。有的印度专家普通话还行,可一开口就是“南中国海沿岸18个国家”,蠢到了国际上。

莫迪与安倍的“熊抱”很用力,两人似乎组成了一个钳子,想夹碎什么。而安倍对莫迪毫不掩饰的吹捧则给出了答案。谈到感情,倭国首相用“我非常喜欢古吉拉特邦,也非常喜欢印度。为了印度,我将尽我所能”来示爱。谈到刚刚结束不久的对峙,安倍用欣赏情郎的眼光不吝赞美,一句“充满勇气”,让莫迪喜笑颜开。
在日本人谄媚的微笑后面,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人家的地盘上,安倍在记者会上却把美国摆在显要位置,着重强调“将与印美的牢固信赖关系为基础,加强三国合作……”这就有点狐假虎威了,仿佛是个代替皇帝传圣旨的太监。
而老谋深算的莫迪有着安倍所不能比拟的经历,日方有甜言蜜语,印方却悄悄留了一手。安倍这次来到印度,一心想把外交防务部门间的对话框架“2+2”提升为部长级,但印度却并未允诺。这就如同安倍与莫迪攒了一个摇滚组合,想象着在台上大放异彩,台下无数粉丝疯狂打Call,结果刚穿上皮裤化好妆,电源被掐了,被掐了……印方作出这个决定,实际让日本碰了一个软钉子,表明印度并不想与日本亲密无间,而是想保持一定距离。

事实证明,谁上了安倍的“贼船”,谁的下场就比较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加坡。新加坡的小李子与安倍一度穿了同一条裤子。日方通过对李光耀的高规格悼念,进一步拉近了与新加坡李氏家族的情感距离,以至于小李子高举双脚公开支持TPP,还符合安倍的立场,向美国喊话,要求其加入TPP,否则“在亚太的信誉将受到影响”。2016年8月,小李子还在美国大放厥词,声称菲律宾提起的“非法仲裁”是一个“强有力的定义”,并敦促各方“接受仲裁结果,尊重国际法”。
最后的结果是啪啪打脸。2016年11月装甲车被扣,随后是马来西亚开始亲华,准备在新加坡附近修建更大更新的港口。2017年“带路峰会”上新加坡也没有成为耀眼的座上宾,小李子连正式邀请都没收到。6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安全大会”也被降低规格。
新加坡方面的知名人士则公开呼吁“应该谨守小国的本分”,批评小李子无视地缘政治与实力对比的变化,缺乏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上的务实,一味固守价值观判断的无知与教条,只能给本国带来负面后果。新加坡得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数一数二的消费市场,结局是港口贸易经济必然萎缩。一句话,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先天优势,但并非不可取代。
内部不稳的小李子在2017年7月作出了痛苦且明智的转变,主动表示希望加强中新合作,推动双边自贸协定升级,公开支持“带路倡议”。新加坡的转变意味着“亲美就能搞定一切”的时代在亚太被终结。此后诸国的发展取决于自己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定位。最新的消息是,小李子准备在19日至21日访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低调的“谢罪”。
新加坡决定拥抱“带路倡议”的那一刻,实际上已经给日本和印度的“印太战略”和“亚非增长走廊”判了死刑。而印度本身对所谓的“印太战略”和“亚非增长走廊”并没有多大的信心,日本才是主要的推手。印度配合日本,无非是想取得与最大邻国谈判的筹码,印度既没有财力也没有意愿去推动一个与“带路倡议”相抗衡的计划。如今安倍主动上门求合作,莫迪乐得口头配合,只要能取得牵制的效果即可。
至于故意的突袭式对峙,可以搞一次,能搞第二次?随着邻国大批先进装备和武装力量移驻扎高原,印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之前的优势。经过这次危机,相当于印度分担了日本所面临的压力。因此在莫迪看来,无论是加大对印度的投资,还是提供修建高铁的首笔60亿人民币贷款,其实只是报偿印度的“恩情”。

日本与印度所承受的压力不是一个重量级。根据媒体报道,美国准备把“第一岛链”交给安倍,让倭国自己叼着,而美军则撤到关岛一线。日方则认为传出这种消息并不简单,这体现了美国谋划已久的“拒绝近战策略”,避免本国的航母等遭到反舰弹道导弹的袭击,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同时让日韩等顶在最前方,承受第一波打击。躲在“第二岛链”的美军就可以趁两败俱伤之时择机参战,一战和二战美国都是这么干的。探客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提到,这实际就是美方一直以来都实行的“离岸平衡”战略。到了以收缩为要务的特朗普时代,直接把日本晋升为冲在最前的“一等犬”也不是不可能。特朗普之所以成为150年来第一个不养宠物的美国总统,或许主要就是因为日本成功地替代了这个角色。但这样一来,真正恐惧的是安倍,尽管其一直谋求成为“正常国家”,付出的代价却基本无法承受。嗯,典型的叶公好龙。
有了日本的开价,印度人就可以怀揣一份有分量的筹码,去与最大邻国讨价还价。至于日本所提出的好高骛远的对抗性策略,印度其实不以为然,也不想把所有的底牌都打光,更不想像新加坡那样把话说绝。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作为国际政坛的老油条,作为只占便宜不吃亏的老司机,印度不是失去主心骨和大脑的新加坡。安倍想用一点花招就让印度与东亚大国豁出去,恐怕还太嫩了。印度的回旋余地比日本大得多,两者诉求也存在根本的不同。想骗人上贼船,结果却上了别人的贼船。至于是谁耍了谁,谁利用了谁,明眼人应该能看出来。(完)
莫迪与安倍的“熊抱”很用力,两人似乎组成了一个钳子,想夹碎什么。而安倍对莫迪毫不掩饰的吹捧则给出了答案。谈到感情,倭国首相用“我非常喜欢古吉拉特邦,也非常喜欢印度。为了印度,我将尽我所能”来示爱。谈到刚刚结束不久的对峙,安倍用欣赏情郎的眼光不吝赞美,一句“充满勇气”,让莫迪喜笑颜开。
在日本人谄媚的微笑后面,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人家的地盘上,安倍在记者会上却把美国摆在显要位置,着重强调“将与印美的牢固信赖关系为基础,加强三国合作……”这就有点狐假虎威了,仿佛是个代替皇帝传圣旨的太监。
而老谋深算的莫迪有着安倍所不能比拟的经历,日方有甜言蜜语,印方却悄悄留了一手。安倍这次来到印度,一心想把外交防务部门间的对话框架“2+2”提升为部长级,但印度却并未允诺。这就如同安倍与莫迪攒了一个摇滚组合,想象着在台上大放异彩,台下无数粉丝疯狂打Call,结果刚穿上皮裤化好妆,电源被掐了,被掐了……印方作出这个决定,实际让日本碰了一个软钉子,表明印度并不想与日本亲密无间,而是想保持一定距离。
事实证明,谁上了安倍的“贼船”,谁的下场就比较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加坡。新加坡的小李子与安倍一度穿了同一条裤子。日方通过对李光耀的高规格悼念,进一步拉近了与新加坡李氏家族的情感距离,以至于小李子高举双脚公开支持TPP,还符合安倍的立场,向美国喊话,要求其加入TPP,否则“在亚太的信誉将受到影响”。2016年8月,小李子还在美国大放厥词,声称菲律宾提起的“非法仲裁”是一个“强有力的定义”,并敦促各方“接受仲裁结果,尊重国际法”。
最后的结果是啪啪打脸。2016年11月装甲车被扣,随后是马来西亚开始亲华,准备在新加坡附近修建更大更新的港口。2017年“带路峰会”上新加坡也没有成为耀眼的座上宾,小李子连正式邀请都没收到。6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安全大会”也被降低规格。
新加坡方面的知名人士则公开呼吁“应该谨守小国的本分”,批评小李子无视地缘政治与实力对比的变化,缺乏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上的务实,一味固守价值观判断的无知与教条,只能给本国带来负面后果。新加坡得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数一数二的消费市场,结局是港口贸易经济必然萎缩。一句话,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先天优势,但并非不可取代。
内部不稳的小李子在2017年7月作出了痛苦且明智的转变,主动表示希望加强中新合作,推动双边自贸协定升级,公开支持“带路倡议”。新加坡的转变意味着“亲美就能搞定一切”的时代在亚太被终结。此后诸国的发展取决于自己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定位。最新的消息是,小李子准备在19日至21日访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低调的“谢罪”。
新加坡决定拥抱“带路倡议”的那一刻,实际上已经给日本和印度的“印太战略”和“亚非增长走廊”判了死刑。而印度本身对所谓的“印太战略”和“亚非增长走廊”并没有多大的信心,日本才是主要的推手。印度配合日本,无非是想取得与最大邻国谈判的筹码,印度既没有财力也没有意愿去推动一个与“带路倡议”相抗衡的计划。如今安倍主动上门求合作,莫迪乐得口头配合,只要能取得牵制的效果即可。
至于故意的突袭式对峙,可以搞一次,能搞第二次?随着邻国大批先进装备和武装力量移驻扎高原,印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之前的优势。经过这次危机,相当于印度分担了日本所面临的压力。因此在莫迪看来,无论是加大对印度的投资,还是提供修建高铁的首笔60亿人民币贷款,其实只是报偿印度的“恩情”。
日本与印度所承受的压力不是一个重量级。根据媒体报道,美国准备把“第一岛链”交给安倍,让倭国自己叼着,而美军则撤到关岛一线。日方则认为传出这种消息并不简单,这体现了美国谋划已久的“拒绝近战策略”,避免本国的航母等遭到反舰弹道导弹的袭击,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同时让日韩等顶在最前方,承受第一波打击。躲在“第二岛链”的美军就可以趁两败俱伤之时择机参战,一战和二战美国都是这么干的。探客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提到,这实际就是美方一直以来都实行的“离岸平衡”战略。到了以收缩为要务的特朗普时代,直接把日本晋升为冲在最前的“一等犬”也不是不可能。特朗普之所以成为150年来第一个不养宠物的美国总统,或许主要就是因为日本成功地替代了这个角色。但这样一来,真正恐惧的是安倍,尽管其一直谋求成为“正常国家”,付出的代价却基本无法承受。嗯,典型的叶公好龙。
有了日本的开价,印度人就可以怀揣一份有分量的筹码,去与最大邻国讨价还价。至于日本所提出的好高骛远的对抗性策略,印度其实不以为然,也不想把所有的底牌都打光,更不想像新加坡那样把话说绝。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作为国际政坛的老油条,作为只占便宜不吃亏的老司机,印度不是失去主心骨和大脑的新加坡。安倍想用一点花招就让印度与东亚大国豁出去,恐怕还太嫩了。印度的回旋余地比日本大得多,两者诉求也存在根本的不同。想骗人上贼船,结果却上了别人的贼船。至于是谁耍了谁,谁利用了谁,明眼人应该能看出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