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古人酷暑中还能穿重甲作战吗?
2020-08-04 16:17:30
今年雨水较多,本来算不太热的一年。但是因为下雨多湿度也大,这两天没怎么下雨,就立即感觉蒸得不行。现代人有空调电扇,夏天穿衣服很少还感觉热的不行,那么如果打仗还要穿厚重铠甲的古人,一旦到了这种季节,岂不是还没开战,就先把自己热趴下了。那么古代打仗又是如何解决身披铠甲下的防暑降温问题?实际上铠甲的发明和冷兵器的发明几乎同时,恐怕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人类之间的战争形态出现的比国家形态还早得多。大规模战争也是人类从小群落向大群落、超级大群落以至于国家形态演化的必然。最早的战争中自然是最原始的皮甲、木甲、藤甲;到了大规模利用金属阶段,才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铜甲和铁甲。进一步改进工艺后,金属铠甲中又出现了锁子甲、板甲,棉甲套板甲等等这些高档铠甲,以至于最终出现了欧洲骑士那种和铁皮人一样的全身金属甲。
防护效果越好的铠甲,自然全重就越重,一般的锁子甲和明光铠全重只有十几到20公斤左右,也就是30到40斤。而欧洲骑士那种全身铠甲,重量往往在50公斤以上。因此骑士必须有助手,也就是唐吉坷德必须有助手桑丘。因为单凭骑士自己根本就无法穿戴整齐全身铠甲,因为太重没助手扶持根本上不了马。而一旦从马上掉下来,甚至会自己都站不起来。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穿着重铠掉到河里起不来被淹死的骑士不计其数。因为倒了就起不来,就是半米的河水也会淹死他们。如此厚重的铠甲,在冬天怎么都好说。金属铠甲本身就容易磨损皮肤,因此必须在铠甲里面套上比较厚的衣服,冬天自然兼职保暖。比如唐诗就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铁衣自然就是都护的铠甲了。不过夏天肯定麻烦了。
历史上解决夏季穿铠甲的问题。主要解决办法有:第一,靠自然气候。那种全身都是厚铁皮的重铠之所以在欧洲流行,和当时欧洲常年湿冷的气候有很大关系。其实中世纪的欧洲,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至少要低3到4度左右。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平均气温低3到4度,因为工业革命3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也不过才升高了1.5到2度。比现在年平均气温低3到4度,就等于夏季白天的最高气温才20度,冬季则普遍在零下20度,而且常年阴雨绵绵。因此中世纪的欧洲比现在的欧洲冷的多。无霜期短,粮食产量低,人口也比现在少的多。正因为常年都不算热。因此古代欧洲骑士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穿重铠。第二,古代欧洲如此,但是东亚的气温要明显热一些,人口也多。要解决夏天穿铠甲的问题,办法主要是,尽量少在盛夏发动战争。即使草原部落,也知道入秋以后草黄马肥才开战。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盛夏在中原叫做入伏。所谓的伏,有一定的含义是蛰伏,说白了就是大夏天少折腾。
刘备不顾天时,冒酷暑发动吞吴之战,导致兵无战心。在山谷林密处中连营数十里避高温,结果被东吴用火攻轻易大破之。第三,亚洲的铠甲其实历史上装备并不普遍。只有将领和先锋突击队才有重铠。普通士兵最多只有一件像皮马甲一样的装束意思意思。而将军也不是24小时穿甲,都是临阵才现穿。一般不是到了必须拼命的时候。只要烈日当头,暑气难消时,基本双方都高挂免战牌。也正是湿热气候不适合重甲骑兵行动,加上热带C染B流行,过去叫做瘴气,因此很多朝代,到了热带雨林的边缘就很难再深入。就算是成吉思汗大军到了印度河边,都被热得被迫撤军。莫卧儿帝国征服南亚,是再过了几百年,适应了当地气候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