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实战中,如果舰队一出岛链就被尾随盯梢,该如何应对?

2022-05-16 23:36:53   

最近几年,几乎形成了一个规律,这就是一旦包括航空大舰在内的大编队要冲出岛链,那么对手方面一定会派出一艘航空舰艇进行全程的尾随盯梢。比如出云号已经连续两次充当了这个盯梢者的角色。而且随着出岛链的编队规模越来越大,盯梢方似乎也跟着水涨船高。也就是不但出云号再次全程伴随,而且还多了一艘117凉月号。之所以派遣两艘主力舰来尾随,就是担心你的编队规模已经太大,一旦在出岛链后出现类似中途分兵的行动,那么如果只有一艘盯梢舰,必然跟丢中途分出去的分舰队。既然同时派遣2艘来盯梢,那么就会把两个中途分开的舰队一起跟踪。假设将来出岛链的大编队,是15艘大舰甚至20艘以上,那么专业盯梢者甚至也需要一个有3舰以上的小舰队了。那么问题也来了,为何到了当代,



在海洋侦查卫星时刻盯着全球大洋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派遣一定数量的舰艇进行近距离的跟踪尾随和长时间盯梢呢?这就在于天基海洋侦查和监控手段虽然已经很先进,但是也不是没有技术上的漏洞。比如大面积的海洋侦查观测卫星,一般都在同步轨道上,距离大洋表面3.6万公里之遥远,这样成像和观察的精度就会下降很多;而如果是极轨海洋观测卫星或者高轨道海洋观测卫星,那么又不能长时间地瞄准同一个海区。这些卫星对一个固定的海区,每天只有几分钟的过顶机会。海上的舰艇大编队虽然在近处看着很大很雄壮,但是从太空观察,仍然是真正的沧海一粟,在夜间或者目标海区面有云雾,那么天基海洋监控卫星甚至是卫星星座,也会出现丢失目标或者是监控目标群不完整的情况。如果卫星都不是百分百可靠;

图片



那么派遣飞机远距离扫描和侦察海区,就会立即倒退回二战的水平,在上千海里半径内,即使派遣多架专业的反潜机持续扫描海面,但是找不到对手大舰队的概率仍然很高。因此从一开始就进行尾随式的长时间的跟踪盯梢,原则上是不会跟丢目标舰队的。这样就可以随时通过数据链向本方的指挥中心报告位置,而本方的位置也同时是对手舰队的位置。长时间的跟踪盯梢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对对手的战术操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可评估对手真正的海上作战实力;最大的好处是让对方的舰队不敢轻易地使用保密无线电频谱进行舰队之间和舰队与陆地本部之间的正常通讯联络。这样在电磁领域就起到一舰压十舰的寒蝉效应。而且本方编队中有一艘或者多艘对手的舰艇,这样在心理上也非常的“膈应”,



也会对编队正常的操纵产生一些额外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也恰恰是对方长时间的跟踪盯梢想要达到的额外目的之一。那么能不能轻易地摆脱这种出岛链时的盯梢呢?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现在大编队出岛链,在200多海里之外就会被提前发现,而对方的出云也包括其他几艘主力舰艇,最近几年就在岛链的港口上专门等着进行盯梢任务呢?而一旦被近距离黏上,那么双方的最高航速基本都不超过32节,而且续航距离都在5000海里以上,再想靠速度和距离甩开盯梢者已经很难。那么可以直接开炮或者用撞击的方式驱逐这些跟踪者吗?用直接开炮、发射导弹甚至是撞击的方式进行打击或者驱逐盯梢者,这自然是战争期间的方式。问题是现在不是战争期间!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不能轻易用动武的方式驱逐对方。


这是因为类似的盯梢或者“海上掺沙子”的模式,几乎是所有大国海军都常用的海上侦察模式。现在大编队出岛链被出云号盯梢,而超级大国过去曾经进行过的多国大规模海上大演习,也曾经有专业的海上侦察舰不请自来,自动加入编队的现象。只要没有进入任何一国的领海,也没有直接干扰别国军舰的正常航行。这种在全球公海上的你来我往式的不同国别舰艇之间的近距离“交流”,其实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你不主动武力驱逐,对手也不能轻易地动粗,可以说有一定的相互默契。可问题是一旦实战即将打响,再面对这种尾随盯梢,该如何正确处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