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缘起缘灭——中印建交及那顿暴揍(三)
2016-04-04 13:34:30
战云笼罩下的友好
如果说印度民众对中国的猜疑和反对到了临界点,那么空喀山口的交火,让印度国内对中国的态度转为呼吁开战。
1959年夏季印度决定在离中国主张的领土很远的地方设些哨卡。三哥认为按理是不会起冲突的,于是一个小队沿河谷而上,在拉那克山口设了个哨所,由70多名警察部队巡逻附近山地,打算再建其它哨卡。
结果走到空喀山口时,呃……居然有中国哨所,小伙伴们惊呆了。回来一报信,领导不信,在10月20日派了三名侦察高手去探个清楚,三名高手一去不复返。第二天,去救援的小组更惨,9人被打死,被俘了7个,中方牺牲一名战士。
消息传回印度国内,沸腾了
《印度时报》说这是对印警察部队赤裸的屠杀。人民社会党通过决议:谴责中国,强调国内团结,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哥向国际媒体哭诉:当天印军巡逻小组,被早早埋伏在山顶的中国军队无端伏击。死伤惨重。证据呢? 没有。那就是一面之词了。
中方反驳:巡逻小分队意外遇上了印军,并被包围,印军逼我们放下武器,不得不开枪被迫还击。
证据呢?有人证。 俘虏们证实了中方的说法,于是被马上释放。 一回国,俘虏就翻供,说是共军逼供,这样更让国际笑话了。
印度议会正在休会期,尼赫鲁不断公开演讲.但总是被骂蠢货,无能,等11月议会复开,炮火更猛,有的人从中印建交开始批尼赫鲁,总之,他被周恩来耍弄了。
尼赫鲁招架不住,不得不公开了与周恩来的往来信件,并保证以后中印外交文件将会在议会做成白皮书发表。这也表明尼赫鲁至高无上的威望开始在国内下滑。
事情到这份上,周恩来还是建议举行高级会谈,北京欢迎你,不来,我们去新德里也可,再不行去仰光谈。地点时间全替印度安排好,但尼赫鲁非常草率的拒绝了,得到全国的欢呼。不谈,不谈。
三哥外交上沦落到文字游戏上,始终纠缠在“现状”这词上。换句话说阿克塞钦是被中国非法给占了,请退出,恢复到国民党时期的状态。对国内说得更狠,要把公路给炸了,又是一片掌声。
印度觉得很冤,逻辑是这样的。
1.民国和印度,没有这问题,阿克塞钦由印度掌控。
2.中共现在驻了军,侵犯了印度国土。
3.要求共军撤出此地区是合理的
4.不撤就派军加强巡逻,准备冲突。
现在中国居然直接喊出要在东段和中段巡,这样情况下,谈判之路被堵死了。三哥开始通过别国来施压中国。
的确三哥当时在国际上很受欢迎。谁谁闹别扭,他总是以和事佬现身调和。人见人爱,还是不结盟的老大,有头有脸,智慧和正义的化身,厚道人。
现在自已摊上事了,谁来帮他?亚洲一个也没有。找美苏?心里是想的,但一找的话,不结盟运动就自已打自已脸了。
国际上有影响的就是美帝苏修。如果有一家支持你,你嗓门就能高好多,如果两家全支持呢,哼哼...但不能找呀,不结盟是原则,纠结。
不找没关系,乐于助人,日行一善,的美国人来了,请了好几回不肯业的艾森豪威尔大总统居然亲自来了。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访印,曾经冰冷的美国,开始表现出无比的同情心。议会演讲时,艾森豪威尔把印度狠狠的从头到脚夸了一回。随后四年答应援助40亿美元,而此前这些年相加也不过17亿美元。
苏联呢?如果一个共产党国家与一个非共国家开战,苏共必须站在中共一边。如果保持中立,就是背叛。
结果中印小冲突一开始,苏联就中立了,还帮印度之前搞了个比莱钢铁厂。并通知印度,赫鲁晓夫要在亚洲之行中顺访印度。从媒体上看,印度外交和国际影响求同情得分很高。
但两个超级大国都劝解印度,开战对你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放弃谈判?周恩来两次建议全部被你拒绝,这不是政治家的作法。
1960年初,尼赫鲁想通了,主动写信求周恩来谈判,对国内却又强硬的说不可能谈.
信在2月3号写好,并且要驻华大使帕塔萨拉蒂一定要亲手交给周恩来。
信的抬头是写:亲爱的总理。而不是这些年常用的:亲爱的总理先生。
这就太亲昵了,再把总理两字拿掉估计会晕倒一大片。
四天后,尼赫鲁宣布请周恩来到新德里谈。三哥们震惊,愤怒,议员们纷纷往议会跑去吵架,马萨尼称这是国家的耻辱。尼赫鲁出卖了印度,印度名誉被尼赫鲁毁了,去他妈的尼赫鲁。
当确定周恩来访印的时间后,印度开始组织力量,扬言周恩来住几天就游行几天,不让他好过。
周恩来1960年4月19访印,是一次外交努力,冒险之旅。部长们和议员们一个个要去见周恩来,陈毅一个个拦下来先吵,用黑话说就是双方会谈是坦率的.
印度官员要展示一种态度:不投降。周恩来又不是来劝降的,鸡同鸭讲,开了一场三哥拼命想阻止的记者会。,中国打那时起开始宣传领土被占。
已经全部摊牌了,你要是不承认中国军队对阿克塞钦控制,搞军事挑衅,那么中国军队将大举进攻并越过麦克马洪线。
两年前三哥还没有意识到战争如此迫近,他们认为要打也是跟巴基斯坦打起来,但巴基斯坦有美国撑腰,不大好弄。
1958年中国提出要军事交流,学习三哥的先进军事理论。阿三很开森,那赶紧来呀。包吃包住。等代表团一来,叶剑英带队,元帅?这么高级?阿三就有点蒙了,但说好了交流就开始参观吧。
叶剑英看了三哥的主要军事设施,到旁庶普邦时,表示慕名要看第四师的军容及演练,这个师就是四年后与中国交战最重要的印军部队。
主将是考尔中将(那时是少将)看完后叶剑英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要认真学习。
当时印度陆军大约有37万人,七个师,六个步兵师,一个装甲师(大致不一定准)
装甲师驻在印度中部,还有一个步兵师被印共武装牵住。
叶剑英回国前去还参观了威灵顿印军参谋学员,大加赞扬。校方一高兴送了一个银质的猫头鹰给叶剑英。叶剑英说猫头鹰是不祥之物,但还是要感谢并收下。
印军的将领能力,战力,布署,明的暗的情报收集基本是齐了。特别是叶居然看了考尔的第四师演练,让印军很多年以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巧,是天意吗?
1962年开战前,印军最高统帅为尼赫鲁,其次国防部长梅农,再到高级将领,指挥系统相当紊乱,军情紧急时,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跟叫外卖一样,用电话吼一吼,一来打输了没书面责任,二来,打胜了这功劳又能占为自有。
尼赫鲁自以为有美苏撑腰,中国不敢真正动手。而且文官非常喜欢掺和军事,哪怕是最机密的军事行动和人事任命,也会被报纸进行公开讨论,记者和议员全成了军事专家
考尔中将最早跟梅农混,后来紧跟尼赫鲁,擅长政治操弄,而他的军事素养在1958年叶剑英的参观时,中方应当心里有底了。
1962年9月9日,尼赫鲁在这么关键节点上去了英国开会,军事会议由防长梅长主持,制了作战计划并下达向各部队下达了命令。代号 “里窝纳” 行动
而印军军官有个特点就是,亲戚太多,中将,少将是某上尉,中尉的叔叔伯伯。像驻美大使也叫尼赫鲁,就是尼赫鲁的侄子。
“里窝纳”行动是由33军负责。但33军的军长辛格与国防部长梅农产生了非常大的矛盾,辛格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行动不靠谱,就算强制执行,物资后勤给养弹药等一大堆问题,希望国防部能给个保证。
梅农则临阵换将.撤了不听话的老军长辛格,换上考尔中将,自已人好办事。考尔去指挥作战,心里非常乐意,扬名立万的机会总算到了。作为尼赫鲁,梅农的亲信,也知道高层认定中国不敢开战,无非是比意志,他相信这些,并且以为只要他挂帅,到阵前喊一嗓子,中国军队立马崩溃后撤,瞬间成民族英雄。
不过,他的假期还没结束,军情再急也要端着架子,必须让尼赫鲁和梅农觉得他简直就是 拿破仑重生,再三来请。
10月2日,尼赫鲁回国,当晚接见考尔并进行了谈话。考尔大吹特吹,仿佛隔着山能戳死共军,尼赫鲁觉得找到了一位才华出众的将领,没看错。
临别时,考尔实在忍不住弱弱的问 :解放军要真的打过来咋办?
尼赫鲁说:一切尽在掌握中。印度赌的就是中共不敢打,更不可能大打。
军事动作一出来,报纸销量猛增。考尔像神一样的被大家寄于希望。
考尔到了军部忙开了,坐着直升机各阵地灰来灰去,指挥军队布防和调动。辛格军长虽被架空,出于道义也提醒考尔别这样明显,会被对手看破作战意图。
考尔回应:现在是我说了算。
但考尔在10月9日视察完前线后,心理才完全起了变化,有的装备不足,有的士兵直接在行军途中冻死,累死。就算走到了目的地,还有什么战斗力? 解放军就算不打,只要切断给养线路,印军也得完蛋,空投也不行。
物资空投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投了,地面部队找不到,有效率不超过百分之三十,解放军不找,却会被物资砸到。
考尔在考虑空军到时支援作战,但被梅农否决。一来地形不合适。二来,如果解放军空军也轰炸印度大城市,政府就完蛋了。印军又炸不到中国大城市。
那就祈祷吧 解放军不开战自动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