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球化”绑架了的美国企业,到底要不要重回美国?
2018-10-06 16:14:33
被“全球化”绑架了的
美国企业,到底要不要重回美国?
一个国家,以“地理疆界”将自己区分于别国,而国家地理疆界之外的“军事疆界”、“政治疆界”、“资本疆界”则体现了这个国家更加明显的特征及影响力。
曾经,国家的地理疆界统合政治、军事、资本的疆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单一国家的军事疆界开始突破地理疆界,带领政治、资本得到扩张。
再之后,各国的地理疆界开始相对固定,部分国家因其影响力的扩张,军事、政治突破地理疆界成为“疆域”,随之这部分国家的资本也开始适应疆域性生存。
直到世界发展到以“规则”确保利益的“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性特征是:单一国家的资本依仗“世界性规则”突破疆域成为全球化资本。
于是,资本开始了它“全球放牧”的逐利旅程。
今天,特朗普主导的美国要重建产业,产业回归美国本土成了执政者的至高理想。
然而,“全球化”的美资怎么可能甘心重归美国的“地理疆界”这个小池塘,并且还要投向产业方向?
困于一隅与放牧全球,用脚后跟想都知道资本的选项。
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也是资本选择的结果
美联储加息确实可以促成美元强势并且回流美国,但是想象资本回流就会带动产业回归就是个笑话,因为制约产业的走向绝对不是情怀和理想而是资本冷静的成本、利润判定。
特朗普试图以“关税措施”和“强迫贸易”的方式为美国资本重建本土市场,以促进产业回归。然而,资本的判定是:这样的“强权市场”是很不靠谱的,完全违背经济运行规则,将产业建立于这样的“市场”之上注定没有未来保障。
更何况特朗普试图营建的“强权市场”策略是一番逆全球化运作,本质上与全球化资本的共识性认知完全相悖离,资本的认识就是:特朗普想要将已经全球化的美资重新诱困于美国的“地理疆界”,就像那种抓麻雀的陷阱游戏。
所以,特朗普的美国产业回归理想,没有“望风景从”,反而现实遭遇的是哈雷、福特、特斯拉、美孚的直接打脸以及苹果的不予回应等等。
苹果的不予回应是因为他们心里有明确的数据:苹果回归美国,生产成本直接翻3倍,销售价格上涨20%以上才能抹平这个成本因素,对于正在承受全球挑战的苹果,它能够回应特朗普政府的理想才是怪事。美国资本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既然我们不能说服你,那我们就用脚来投票。
已经全球化的美国资本,凭什么为了你特朗普的政治理想,放弃利益来讲情怀?更何况以资本务实的眼光,你特朗普的政策根本就是“棒槌”一根。你推崇美资的本土产业化进程,信你或得一时之利,但是之后是长期的不可持续,这样的“坑”怎么会有人愿意跳进去?你特朗普几年之后就甩手上岸,而被你忽悠的资本要怎么从这个“坑爹”的坑里爬出来?
资本已是世界版图的“牧民”,迁徙是因为“牧草”,逐利而居。
有分析称,特朗普执意挥向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税大棒政策,可能与特朗普个人对经济问题的认识有关。
最近鲍勃·伍德沃德新书《恐惧:白宫中是特朗普》有个细节耐人寻味:特朗普眼中的美国就是应该有很多的火车头、很多顶着巨大烟囱的工厂以及忙于装配线的工人。
美国白宫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加里·科恩曾以详实的经济数据向特朗普表明,美国工人并不渴望在装配工厂工作,可特朗普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对特朗普一意开打贸易战的想法,科恩曾直接向特朗普发问:“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特朗普回答:“我有这样的想法已经30年了。”
呵呵!30年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都不足以形容,30年几乎已是“沧海桑田”,特朗普总统或者可以被称为“美国化石”。
科恩还试图向特朗普说明,美国经济如今以服务业为主,不应该按几十年前的观念,强行用关税举措将制造业留在美国。但是,特朗普还是坚持认为“产业回归”才是美国正确的道路。
历史的倒车好开吗?
事实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018年8月20号开始,召开拟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入美国产品加征关税行为,举行了为期六天的听证会,358名美国各行业代表接受咨询,结果是超过90%的代表认为加征关税损害美国公众利益。大部分的企业主都认为“中国产品和中国的制造能力几年内无可替代”。
这个结论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领域,美国本土产品无论质量、规模以及价格都无法与中国产品的竞争能力相抗衡。结论是:特朗普心心念念要建立的“产业回归”大势,根本没有现实意义。
特朗普和他的经济团队是否应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特朗普要如何让“全球化”美资重归美国的“地理疆界”?
一个完全不知道、不明白“产业分工”本质意义的美国总统,他所制定政治、经济策略,对美国是好事,还是坏事?世界霸主的大脑迷离对世界的影响又是如何?
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30年美国出台《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美国大幅提升2000多种进口商品关税,招致许多国家的报复性关税措施,美国进口额和出口额骤降50%以上,经济陷入长期萧条。所以特朗普和他的经济团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缓解当前国际紧张态势的一个可行的方法。
由世界“产业分工”引导出现的“产业转移”,是资本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基于“逐利”的本能衍生出来的运行方向。长久以来产业大规模出走美国,本质上并非是人为“策划”可以达成,几乎类似于“自然选择”。
从网上找到这样的数据:2018年美国平均工资是多少?美国人月薪3000美元,中国人月薪是3000人民币。
我们来试着大概解析一下“产业转移”:基于以上数据,意味着企业付给一个美国工人的工资,是相同等级的中国工人的几乎6.5倍。那么资本将产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在人工成本这个方面就会获得很大的节省。于是资本就有了“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动因。当然,“产业转移”不是这样简单,还有人员素质、市场、质量、规模、物流、资源、投资环境等等因素参与考量。比如越南,人工便宜了,可局势不稳,产业转移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效益。
以特朗普固执秉性,相信没有人能够轻易说服他,他的棋局会以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为分界:
选败,他就会面临弹劾,极大的可能走上尼克松的老路。
选胜,在之后的任期和可能的下一届任期,世界将面临美国对全球的讹诈和贸易霸凌,没有人能够幸免,这里面没有“盟友”,都是对手。
然而,特朗普也许忘了,发动贸易战是一个“关门”的行动。就算美国强行制造“产业回归”成功,然后这些产业制造的产品,在一个大家都“对等”地对美国“关门”的世界,美国的产品能够卖给谁?或者选择用枪炮为美国开路?如果是这样,哪里还需要产业,美国直接开抢更简便。
特朗普带领美国踏上“美国第一”的征途,自话“封神”超越同级的景愿如夏花般灿烂,然而现实的结果是美国已经自己把自己推向全世界的对立面。
美国选择了特朗普,他分明清醒,行事却如梦游,就算最终带给美国的是不大的伤害,可以确信必然也是叵测的旅途,或如“消失的四年或八年”。
世界霸主的大脑迷离,对世界基础规则的破坏性运作,带来的后果极大的可能是世界架构的失稳,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货币架构,危及作为强势世界货币的美元自身,或成为一种必然。
所以,特朗普带领美国选择了“破坏规则”这个开始,但是,极大可能得到的是美国和世界都不能选择的未来!
美国企业,到底要不要重回美国?
方敏
一个国家,以“地理疆界”将自己区分于别国,而国家地理疆界之外的“军事疆界”、“政治疆界”、“资本疆界”则体现了这个国家更加明显的特征及影响力。
曾经,国家的地理疆界统合政治、军事、资本的疆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单一国家的军事疆界开始突破地理疆界,带领政治、资本得到扩张。
再之后,各国的地理疆界开始相对固定,部分国家因其影响力的扩张,军事、政治突破地理疆界成为“疆域”,随之这部分国家的资本也开始适应疆域性生存。
直到世界发展到以“规则”确保利益的“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性特征是:单一国家的资本依仗“世界性规则”突破疆域成为全球化资本。
于是,资本开始了它“全球放牧”的逐利旅程。
今天,特朗普主导的美国要重建产业,产业回归美国本土成了执政者的至高理想。
然而,“全球化”的美资怎么可能甘心重归美国的“地理疆界”这个小池塘,并且还要投向产业方向?
困于一隅与放牧全球,用脚后跟想都知道资本的选项。
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也是资本选择的结果
美联储加息确实可以促成美元强势并且回流美国,但是想象资本回流就会带动产业回归就是个笑话,因为制约产业的走向绝对不是情怀和理想而是资本冷静的成本、利润判定。
特朗普试图以“关税措施”和“强迫贸易”的方式为美国资本重建本土市场,以促进产业回归。然而,资本的判定是:这样的“强权市场”是很不靠谱的,完全违背经济运行规则,将产业建立于这样的“市场”之上注定没有未来保障。
更何况特朗普试图营建的“强权市场”策略是一番逆全球化运作,本质上与全球化资本的共识性认知完全相悖离,资本的认识就是:特朗普想要将已经全球化的美资重新诱困于美国的“地理疆界”,就像那种抓麻雀的陷阱游戏。
所以,特朗普的美国产业回归理想,没有“望风景从”,反而现实遭遇的是哈雷、福特、特斯拉、美孚的直接打脸以及苹果的不予回应等等。
苹果的不予回应是因为他们心里有明确的数据:苹果回归美国,生产成本直接翻3倍,销售价格上涨20%以上才能抹平这个成本因素,对于正在承受全球挑战的苹果,它能够回应特朗普政府的理想才是怪事。美国资本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既然我们不能说服你,那我们就用脚来投票。
已经全球化的美国资本,凭什么为了你特朗普的政治理想,放弃利益来讲情怀?更何况以资本务实的眼光,你特朗普的政策根本就是“棒槌”一根。你推崇美资的本土产业化进程,信你或得一时之利,但是之后是长期的不可持续,这样的“坑”怎么会有人愿意跳进去?你特朗普几年之后就甩手上岸,而被你忽悠的资本要怎么从这个“坑爹”的坑里爬出来?
资本已是世界版图的“牧民”,迁徙是因为“牧草”,逐利而居。
有分析称,特朗普执意挥向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税大棒政策,可能与特朗普个人对经济问题的认识有关。
最近鲍勃·伍德沃德新书《恐惧:白宫中是特朗普》有个细节耐人寻味:特朗普眼中的美国就是应该有很多的火车头、很多顶着巨大烟囱的工厂以及忙于装配线的工人。
美国白宫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加里·科恩曾以详实的经济数据向特朗普表明,美国工人并不渴望在装配工厂工作,可特朗普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对特朗普一意开打贸易战的想法,科恩曾直接向特朗普发问:“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特朗普回答:“我有这样的想法已经30年了。”
呵呵!30年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都不足以形容,30年几乎已是“沧海桑田”,特朗普总统或者可以被称为“美国化石”。
科恩还试图向特朗普说明,美国经济如今以服务业为主,不应该按几十年前的观念,强行用关税举措将制造业留在美国。但是,特朗普还是坚持认为“产业回归”才是美国正确的道路。
历史的倒车好开吗?
事实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018年8月20号开始,召开拟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入美国产品加征关税行为,举行了为期六天的听证会,358名美国各行业代表接受咨询,结果是超过90%的代表认为加征关税损害美国公众利益。大部分的企业主都认为“中国产品和中国的制造能力几年内无可替代”。
这个结论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领域,美国本土产品无论质量、规模以及价格都无法与中国产品的竞争能力相抗衡。结论是:特朗普心心念念要建立的“产业回归”大势,根本没有现实意义。
特朗普和他的经济团队是否应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特朗普要如何让“全球化”美资重归美国的“地理疆界”?
一个完全不知道、不明白“产业分工”本质意义的美国总统,他所制定政治、经济策略,对美国是好事,还是坏事?世界霸主的大脑迷离对世界的影响又是如何?
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30年美国出台《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美国大幅提升2000多种进口商品关税,招致许多国家的报复性关税措施,美国进口额和出口额骤降50%以上,经济陷入长期萧条。所以特朗普和他的经济团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缓解当前国际紧张态势的一个可行的方法。
由世界“产业分工”引导出现的“产业转移”,是资本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基于“逐利”的本能衍生出来的运行方向。长久以来产业大规模出走美国,本质上并非是人为“策划”可以达成,几乎类似于“自然选择”。
从网上找到这样的数据:2018年美国平均工资是多少?美国人月薪3000美元,中国人月薪是3000人民币。
我们来试着大概解析一下“产业转移”:基于以上数据,意味着企业付给一个美国工人的工资,是相同等级的中国工人的几乎6.5倍。那么资本将产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在人工成本这个方面就会获得很大的节省。于是资本就有了“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动因。当然,“产业转移”不是这样简单,还有人员素质、市场、质量、规模、物流、资源、投资环境等等因素参与考量。比如越南,人工便宜了,可局势不稳,产业转移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效益。
以特朗普固执秉性,相信没有人能够轻易说服他,他的棋局会以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为分界:
选败,他就会面临弹劾,极大的可能走上尼克松的老路。
选胜,在之后的任期和可能的下一届任期,世界将面临美国对全球的讹诈和贸易霸凌,没有人能够幸免,这里面没有“盟友”,都是对手。
然而,特朗普也许忘了,发动贸易战是一个“关门”的行动。就算美国强行制造“产业回归”成功,然后这些产业制造的产品,在一个大家都“对等”地对美国“关门”的世界,美国的产品能够卖给谁?或者选择用枪炮为美国开路?如果是这样,哪里还需要产业,美国直接开抢更简便。
特朗普带领美国踏上“美国第一”的征途,自话“封神”超越同级的景愿如夏花般灿烂,然而现实的结果是美国已经自己把自己推向全世界的对立面。
美国选择了特朗普,他分明清醒,行事却如梦游,就算最终带给美国的是不大的伤害,可以确信必然也是叵测的旅途,或如“消失的四年或八年”。
世界霸主的大脑迷离,对世界基础规则的破坏性运作,带来的后果极大的可能是世界架构的失稳,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货币架构,危及作为强势世界货币的美元自身,或成为一种必然。
所以,特朗普带领美国选择了“破坏规则”这个开始,但是,极大可能得到的是美国和世界都不能选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