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言和还是缓兵之计? 印军已从前线后撤 专家的分析很在理

2020-07-10 12:59:17   

自今年4月初,印方多次单方面越线侵权,并于6月15日蓄意挑衅中方致双方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人员伤亡。经过军长级会晤,中印双方达成共识,约定“脱离接触”并建立一个约3.5-4公里的缓冲区。据印度媒体7月7日报道,中国军队已经开始从实控线后撤,并配发了多张卫星图片,以此“证明”中方却是已经在加勒万河谷等对峙点后撤,并营造出中方先撤的假象,但事实上印军也已经同时从前线后撤。那么,中印双方同时后撤意味着什么?而印军从前线后撤是真准备握手言和还是缓兵之计呢?


必须指出的是,中印前线部队在实控线“脱离接触”共同后撤1-2公里,建立缓冲区,是落实两国高层在谈判中达成的共识,这表明双方均有意为局势降温,以避免发生更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或者是战争。双方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也是为接下来的对话与谈判创造一个基本的条件,营造出一个缓和的氛围。据印度媒体透露,中印双方未来还将举行高级军事指挥官会谈,商讨下一步行动。因此,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是双方基本共识,然后在通过落实进一步加以解决,这无疑是最好的方式。这与军事斗争,在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然,中印前线部队后撤,并不意味着印方放弃对相关争议地区的主权声索,也不意味着中方放弃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已经向前线地区持续增兵10万余人,并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火炮、防空导弹和战机等重型武器装备部署到了高原,以期形成局部军事优势。同时,印度还在加紧架设重型刚桥梁,并加速向前线运输食品、武器弹药等补给物资。此外,印方还加紧向俄罗斯、美国、以色列和法国等采购战机、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等武器装备,并希望借此获得所谓的“战略主动”。有分析认为,印军从前线后撤是缓兵之计,一旦新德里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可能发起新的挑衅动作。但也有观点认为,印方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为未来的谈判增加筹码,并妄想通过施压按照印方意愿解决问题。此外,印度大举向前线调兵也有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考量。


事实上,尽管印度不断向前线调兵遣将,但印方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要知道,在拉达克很难容下10万重兵,这里不仅山高地险,而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锡雅琴冰川东南侧的德普桑平地有1500平方公里可部署重兵,但对印方来说这就是一块“绝地”,唯一通拉达克的什约克河公路,有加勒万河口等3处喉颈之处,一旦被切断,印军就会成为瓮中之鳖。特别是进入9月大雪封山的季节,极寒天气下的10万大军后勤保障就会成为大问题。此外,印方向前线进行后勤补给的通道屈指可数,战时一旦这些通道遭到损毁,印军后勤补给完全无法展开,连后路都被切断的印军,接下来的命运除了被歼灭和被俘,到时恐怕就要插翅难飞了。


有军事专家分析称,关于中印在边境领土问题,短期难解:打,容易升级成不易控制的大消耗,影响两国的发展和民族复兴;谈,也很难短期内谈出成果。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一种难题,还是历史形成的。有人说,主要原因的是外部力量,大国挑唆。其实,深层也是这些外部力量企图趁中国将强未强之际,利用历史遗留问题给中国制造麻烦。而要想某一天干脆利落的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我们加速强大起来。尽管中印前线部队已经在逐步“脱离接触”,并建立了缓冲区。不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专家的话很在理,只有等到自己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在这之前我们仍需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