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防空导弹已经普及的时代,仍然必须保留中小口径的高射炮?
2022-03-30 00:08:35
二战以后,飞机对地攻击的能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到了1970年代,先后出现了激光制导炸弹、反辐射导弹这些相当先进的对地攻击弹药。因此在对地攻击和防空两方面的较量中,飞机的对地攻击能力似乎明显走到了前面。有了激光制导炸弹后,对地打击的精确度高得惊人。比如过去要从万米高空投掷炸弹炸毁地面的一座大桥或者一个地面工厂的某个车间,可能需要投掷上百枚重磅炸弹,都未必能准确命中。因为从万米高空投弹,即使一流的投弹专家来操作,那么落点距离目标误差几十米到上百米都算正常,缺乏经验的投弹手甚至会偏差几百米。但是如果换成激光制导炸弹,那么任何投弹手操作,误差都可以控制在一两米之内,基本算是当即百分百命中。过去用数百枚炸弹未必可以炸毁的目标,现在只需要1到2枚,
就可以确保摧毁。而反辐射导弹更厉害,专门为了对付地面防空的雷达系统而出现。只要地面防空雷达开机,那么高速反辐射导弹就会加速飞来,有些反辐射导弹还有记忆功能,即使地面雷达发现有导弹来袭紧急关机,那么升级后的反辐射导弹仍然会根据记忆电路里面保存的初始位置落地爆炸,最终击毁已经关机之后的雷达系统。除非这种雷达系统在关机之后还要赶快“提桶跑路”,否则是很难对付反辐射导弹的。而早期防空雷达的天线都很庞大笨重,因此在相控阵雷达推广之前,大部分对空警戒雷达都是位置基本固定,很难快速转移阵地的。因此一旦被反辐射导弹锁定就很难紧急规避。由于对地攻击能力大大强化,所以导致传统的防空体系,也就是大口径高炮和固定阵地的防空导弹系统的结合,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场。
因为不论是大口径防空火炮还是固定阵地的防空导弹系统,都必须以雷达系统来提前搜索和指引目标,但是这类雷达阵地本身都是固定的,在高速反辐射导弹面前,是最好不过的靶子。因此到了1980年代以后,陆地防空系统逐步开始机动化,也就是把导弹普遍安装在可以快速机动的车辆上,尽量不再使用不可移动的固定导弹发射台。而雷达也尽量的小型化和车载化,可以随时机动部署也可以随时关机后再机动,躲避反辐射到的快速攻击;还有些系统则是把防空导弹和火控雷达都集成到一台车辆上,比如山毛榉导弹或者道尔等,这样伴随防空的效率则更高。而大口径防空火炮因为机动困难。因此到了21世纪基本被全面淘汰。只留下可以有相当陆地机动部署能力的中小口径高射速防空炮继续装备。
同时期很多人也怀疑在防空武器普遍导弹化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保留高射炮这种最原始的防空装备。后来发现中小口径高射炮还是必须要保留。一个原因就是任何防空导弹都必须以雷达为眼睛。离开了雷达任何导弹都立即失去了作战能力。而凡是雷达,理论上都有被最终电磁压制的可能。万一防空导弹被全面电磁压制,至少还有高射炮可以继续作战,当然现代高炮也是雷达瞄准为主,不过所有的高炮都保留着手动瞄准功能,而人是不会被电磁压制的,至少从心理上可以多一重安全保证。再加上现代编程近炸炮弹的普及;况且任何来袭武器,都必须接近目标才能引爆,因此中小口径的高炮就有短兵相接的作战机会。这也是在导弹时代,仍未必须保留中小口径防空高炮的一个根本原因。现代化的高炮系统,要提高命中率。
除了前面提到的采用编程近炸先进弹药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极大地提高发射速度,也就是把海军舰艇上常见的密集阵一类的防空系统移植到陆地上,以短时间内快速发射成千上万发炮弹的超密集火力,来增加对目标的命中概率。不过所有的现代高炮也有自己的弱点。第一就是成本太高,不论编程弹药还是密集阵。其成本都高得吓人。一门这类自动高炮动辄三五千万,往往是三代主战坦克的七八倍甚至更高。这样就导致装备数量很可能上不去。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防空高炮一般只能拦截单个目标,无法同时对付多目标来袭;而且火力持续能力有限,大部分高炮的炮弹在半分钟内就可能彻底打光,密集阵一类的火力更是只能持续十来秒。因此高端高射炮必须和机动防空导弹相互混编,才能确保更好的实战效能!
就可以确保摧毁。而反辐射导弹更厉害,专门为了对付地面防空的雷达系统而出现。只要地面防空雷达开机,那么高速反辐射导弹就会加速飞来,有些反辐射导弹还有记忆功能,即使地面雷达发现有导弹来袭紧急关机,那么升级后的反辐射导弹仍然会根据记忆电路里面保存的初始位置落地爆炸,最终击毁已经关机之后的雷达系统。除非这种雷达系统在关机之后还要赶快“提桶跑路”,否则是很难对付反辐射导弹的。而早期防空雷达的天线都很庞大笨重,因此在相控阵雷达推广之前,大部分对空警戒雷达都是位置基本固定,很难快速转移阵地的。因此一旦被反辐射导弹锁定就很难紧急规避。由于对地攻击能力大大强化,所以导致传统的防空体系,也就是大口径高炮和固定阵地的防空导弹系统的结合,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场。
因为不论是大口径防空火炮还是固定阵地的防空导弹系统,都必须以雷达系统来提前搜索和指引目标,但是这类雷达阵地本身都是固定的,在高速反辐射导弹面前,是最好不过的靶子。因此到了1980年代以后,陆地防空系统逐步开始机动化,也就是把导弹普遍安装在可以快速机动的车辆上,尽量不再使用不可移动的固定导弹发射台。而雷达也尽量的小型化和车载化,可以随时机动部署也可以随时关机后再机动,躲避反辐射到的快速攻击;还有些系统则是把防空导弹和火控雷达都集成到一台车辆上,比如山毛榉导弹或者道尔等,这样伴随防空的效率则更高。而大口径防空火炮因为机动困难。因此到了21世纪基本被全面淘汰。只留下可以有相当陆地机动部署能力的中小口径高射速防空炮继续装备。
同时期很多人也怀疑在防空武器普遍导弹化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保留高射炮这种最原始的防空装备。后来发现中小口径高射炮还是必须要保留。一个原因就是任何防空导弹都必须以雷达为眼睛。离开了雷达任何导弹都立即失去了作战能力。而凡是雷达,理论上都有被最终电磁压制的可能。万一防空导弹被全面电磁压制,至少还有高射炮可以继续作战,当然现代高炮也是雷达瞄准为主,不过所有的高炮都保留着手动瞄准功能,而人是不会被电磁压制的,至少从心理上可以多一重安全保证。再加上现代编程近炸炮弹的普及;况且任何来袭武器,都必须接近目标才能引爆,因此中小口径的高炮就有短兵相接的作战机会。这也是在导弹时代,仍未必须保留中小口径防空高炮的一个根本原因。现代化的高炮系统,要提高命中率。
除了前面提到的采用编程近炸先进弹药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极大地提高发射速度,也就是把海军舰艇上常见的密集阵一类的防空系统移植到陆地上,以短时间内快速发射成千上万发炮弹的超密集火力,来增加对目标的命中概率。不过所有的现代高炮也有自己的弱点。第一就是成本太高,不论编程弹药还是密集阵。其成本都高得吓人。一门这类自动高炮动辄三五千万,往往是三代主战坦克的七八倍甚至更高。这样就导致装备数量很可能上不去。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防空高炮一般只能拦截单个目标,无法同时对付多目标来袭;而且火力持续能力有限,大部分高炮的炮弹在半分钟内就可能彻底打光,密集阵一类的火力更是只能持续十来秒。因此高端高射炮必须和机动防空导弹相互混编,才能确保更好的实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