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鸭翼影响隐身?611所论文公开,最权威的回答来了!
2019-12-18 18:08:53
歼20作为我国首款,也是世界上第三款服役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自打曝光之日起就一直受到了众多军迷的关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争议。
而这其中争议最大的除了发动机之外,就是歼20的隐身性能了。最近,虎哥发现歼20的研制方611所新公开了一篇论文,而通过这一篇论文,我们终于能够知晓歼20隐身性能的冰山一角!
大家对歼20隐身性能疑问最大的一点是哪里?没错,是鸭翼,这些年来,关于歼20鸭翼影响隐身的观点层出不穷,而此次611所发布的论文内容主要讨论的内容可以说是直击军迷们关于歼20的痛点,就是关于鸭翼对rcs的影响。
通过部分论文内容我们能够知道,鸭翼的确会对战斗机的隐身性能产生影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翼面的边缘散射会一定程度上加大飞机的rcs。
但是通过论文部分内容我们也能知道,这种影响是对于高隐身飞机来说的,论文中也对高隐身飞机的数据做出了限定,特指rcs 在0.001㎡-0.005㎡之间的隐身飞机。
论文中还出现了解决鸭翼边缘散射的方法,那就是采用边缘吸波结构的翼面,并且论文中还给出了边缘吸波结构翼面的效果图,从效果图可以看出,这和歼20的主翼 鸭翼,垂尾边缘一模一样。
论文中说,在强镜面反射削弱后(采用翼面平行,减少垂直相交面,垂尾外倾,加莱特,dsi进气道等等措施),边缘散射就成为大反射缘,必须削弱。
而本篇论文整体的意思实际上就是,鸭翼的雷达反射有3种,尖点散射,边缘散射和对缝散射,前两个平尾也有,仿真证明鸭翼和常规布局在前两个散射上隐身水平一致。
鸭翼所独有的会增大雷达反射信号的就只有最后一种。
对缝散射是鸭翼特有,因为鸭翼和机身转轴缝隙暴露在正前方,确实会正向增大rcs,但是对缝散射只对高频敏感,采用吸波材料后,完全可以消除。
那么,这篇论文意味着什么呢?在虎哥看来,这就是说明歼20的隐身性能至少在正面左右0-30度范围内,是完全不输美国F22战斗机的。
从上面论文的内容我们也能知道,鸭翼所增加的反射面积,仅仅只对rcs在 0.001㎡-0.005㎡之间的隐身飞机有影响,而这一数据实际上就是F22的隐身水平。
如果歼20的隐身性能完全达不到这一数据的话,那各个翼面就完全没必要使用边缘吸波结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罗斯的苏57,苏57因为本身的隐身性能就不咋地,所以在隐身处理上除了减少镜面反射之外,其他能够降低雷达反射的措施基本上都没用,因为根本没必要,在本身雷达反射面积就很大的情况下,再去抠这些细节完全就是没意义的事情。
当然了,歼20战斗机在隐身性能上还是有缺陷的,这主要还是来自后半球,目前歼20所采用的锯齿状尾喷口隐身性能还是不如F22的二元矢量喷口,不过这也是性能取舍的问题。
F22的二元矢量喷口隐身性能好,但是推力损失的比较厉害;锯齿状三元矢量喷口隐身效果差些,但是推力没有损失。
歼20目前发动机推力是个大问题,再加上隐身战斗机一般都是正面或侧面面向敌方雷达,后半球隐身性能差点也能接受,所以选择锯齿状喷口也不奇怪。
而这其中争议最大的除了发动机之外,就是歼20的隐身性能了。最近,虎哥发现歼20的研制方611所新公开了一篇论文,而通过这一篇论文,我们终于能够知晓歼20隐身性能的冰山一角!
大家对歼20隐身性能疑问最大的一点是哪里?没错,是鸭翼,这些年来,关于歼20鸭翼影响隐身的观点层出不穷,而此次611所发布的论文内容主要讨论的内容可以说是直击军迷们关于歼20的痛点,就是关于鸭翼对rcs的影响。
通过部分论文内容我们能够知道,鸭翼的确会对战斗机的隐身性能产生影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翼面的边缘散射会一定程度上加大飞机的rcs。
但是通过论文部分内容我们也能知道,这种影响是对于高隐身飞机来说的,论文中也对高隐身飞机的数据做出了限定,特指rcs 在0.001㎡-0.005㎡之间的隐身飞机。
论文中还出现了解决鸭翼边缘散射的方法,那就是采用边缘吸波结构的翼面,并且论文中还给出了边缘吸波结构翼面的效果图,从效果图可以看出,这和歼20的主翼 鸭翼,垂尾边缘一模一样。
论文中说,在强镜面反射削弱后(采用翼面平行,减少垂直相交面,垂尾外倾,加莱特,dsi进气道等等措施),边缘散射就成为大反射缘,必须削弱。
而本篇论文整体的意思实际上就是,鸭翼的雷达反射有3种,尖点散射,边缘散射和对缝散射,前两个平尾也有,仿真证明鸭翼和常规布局在前两个散射上隐身水平一致。
鸭翼所独有的会增大雷达反射信号的就只有最后一种。
对缝散射是鸭翼特有,因为鸭翼和机身转轴缝隙暴露在正前方,确实会正向增大rcs,但是对缝散射只对高频敏感,采用吸波材料后,完全可以消除。
那么,这篇论文意味着什么呢?在虎哥看来,这就是说明歼20的隐身性能至少在正面左右0-30度范围内,是完全不输美国F22战斗机的。
从上面论文的内容我们也能知道,鸭翼所增加的反射面积,仅仅只对rcs在 0.001㎡-0.005㎡之间的隐身飞机有影响,而这一数据实际上就是F22的隐身水平。
如果歼20的隐身性能完全达不到这一数据的话,那各个翼面就完全没必要使用边缘吸波结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罗斯的苏57,苏57因为本身的隐身性能就不咋地,所以在隐身处理上除了减少镜面反射之外,其他能够降低雷达反射的措施基本上都没用,因为根本没必要,在本身雷达反射面积就很大的情况下,再去抠这些细节完全就是没意义的事情。
当然了,歼20战斗机在隐身性能上还是有缺陷的,这主要还是来自后半球,目前歼20所采用的锯齿状尾喷口隐身性能还是不如F22的二元矢量喷口,不过这也是性能取舍的问题。
F22的二元矢量喷口隐身性能好,但是推力损失的比较厉害;锯齿状三元矢量喷口隐身效果差些,但是推力没有损失。
歼20目前发动机推力是个大问题,再加上隐身战斗机一般都是正面或侧面面向敌方雷达,后半球隐身性能差点也能接受,所以选择锯齿状喷口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