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一次性损失90万人,堪称历史最大败仗,是如何造成的?
2021-11-16 23:47:33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下半年发生于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的一场大型包围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歼灭战。具体战役时间从1941年8月23日到9月26日,打了33天。当然,如果算上整个乌克兰境内的战斗,则基辅大合围战役持续了2个月之久。这场战役空前惨烈,苏联方面整个西南方面军几乎被对手包围全歼;仅仅这一个战役,苏军就伤亡20多万人,更有高达70万人成建制被俘。等于这一战苏方就损失了近百万人,几乎占当时大规模动员前,苏联全部军力的三分之一。单纯一场战役损失百万人,还有接近70万军人被俘虏,在这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毕竟古代和近现代的大战,一次性俘虏对方三四十万人就不得了了。而基辅战役居然有接近70万人一次性被俘。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实在找不到另外一场败仗的被俘人员总数可以和基辅战役对比。
战国时代的长平大战,赵国有40万人被俘,然后很快被全部坑杀!这个事件让人们在一两千年以后还感到相当的残酷。而基辅战役失败后,被俘的接近70万苏联军人,虽然没有立即落得像长平赵军那么的快速而凄惨的结局,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大部分被俘人员此后都被对手枪S,或者用各种方面折磨致S,最终生存到战后的,据统计不到四分之一。也就是这次接近70万的被俘苏军中有超过50万人最终没有生还,总死亡人数超过长平之战,可见基辅战役的失败是何等惨烈。那么为何有这么一场罕见的超级败仗呢?这里面的原因相当复杂。首先在于当时苏联高层对德国战略意图的严重误判。苏联诞生的本身,是沙俄崩溃,十月革M发生,主动退出一战的结果。刚刚诞生的新政权为了先对付内部的反对力量。而被迫在前线和一战中的德国方面签署了城下之盟。
期间丧失了很大一块西线领土。但是德国不到一年就战败,成为整个西方打压的重点对象。稳定后的苏联又基本收复了丢失的大片西线领土。此后的英美法等国虽然很担心德国重新武装崛起,但是更仇视苏联这个特殊的存在。曾经武装入境干涉,但是都被击败了。到了1929年,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西方大国都自顾不暇;相反苏联不但没有类似危机,反倒趁机从西方低价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关键设备,工业能力大为提高。此时的德国也开始重新武装。于是英法等国就一直积极挑动德国和苏联进行大规模的冲突,好让两家两败俱伤,英法就可以从中渔利。但是一战后的德国和苏联之间还隔着一个刚刚复国的波兰;另外南侧还有一些缓冲的小国。为此英法不惜公开出卖这些小国的利益,这就是慕尼黑阴谋。
二战的爆发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然后德军掉头快速向西,越过马奇诺防线灭亡法国这个传统的西方大国和陆军强国;然后积极进攻北欧的东南欧。到1940年底,在整个欧洲大陆西部,已经无人可以阻止德军的进攻。如果不是英国隔着海峡而且海军实力强大,那么英国的陷落也不可避免。在德国进攻波兰前,苏德之间就有秘密约定。二战爆发后,苏军也积极西进,除了吞并了波兰的部分东部领土,另外在北欧和东南欧也有动作。因此在德军进攻苏联前,苏方其实向西一共扩张了大概60万平方公里。这种做法表面上增加了苏联对德的防御纵深,但是却极大地恶化了苏联方面和西线邻国之间的关系。让这些小国从对苏联一开始的又惊又怕,变为到后来的恨之入骨。因此二战爆发后,很多东欧和东南欧小国积极加入德国进攻苏联的队伍,大大增加了德军的攻击声势。但是苏联方面在战前临时吞并的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基本都是一马平川,也缺乏防御工事。在实际作战中连2个星期的对德军的迟滞作用都没有起到。相反却给自己树立了一整圈的敌人,并引发了当时全球对苏联有失道义的普遍谴责。导致战争爆发后,一开始几乎很少有人同情苏联方面,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其次,在二战爆发后,苏联高层也对德国未来的战略方向选择产生了严重的误判。认为德军在1940年刚刚吞并大部分欧洲西部,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消化吸收”才会有更大的动作。苏联方面可以用这个宝贵的5年,再进行一波建设高潮,根本没想到德军在第二年夏季就全面动手。到1941年6月初,各种情报都已经具体到德军哪一天发动全面攻击,苏联高层仍然不信。而且苏军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初,进行了屡次的内部清X,大批有水平的军官消失,因此战役初期的苏军无论装备和技战术水平都距离全面进攻的德军差距不小。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大范围的被动。
第三,基辅从基辅罗斯时代就是各罗斯的中心,可算是全罗斯的发祥地。因此战争爆发初期,苏联高层错误的命令必须死守基辅,结果很快就陷入战略大包围,再想大规模撤退已经来不及了。最终整整5个集团军被全部包围再被歼灭。可见对对手的实力预估不足,战役决心错误也是基辅惨败的直接原因。好在基辅战役的包围圈过大。在最终被完全合围前,苏军中的布琼尼和铁木辛哥两个元帅,还有赫鲁晓夫等带领2万人侥幸逃出了包围圈。这次偶然性的突围成功也深刻影响了二战后苏联的历史进程。虽然基辅战役以苏方的全面惨败而告终,但也不是没有正面影响。德军为了完成对苏军西南集团的大包围,被迫向南调动了准备直取莫斯科的主力坦克集群,结果基辅战役结束后,已经是深秋,很快就进入了冬季的冰天雪地。如果没有基辅战役,那么在冬季来临之前,德军就很有可能提前兵临莫斯科城下。正是因为基辅战役,才为最终守住莫斯科赢得了4个星期的宝贵时间。
战国时代的长平大战,赵国有40万人被俘,然后很快被全部坑杀!这个事件让人们在一两千年以后还感到相当的残酷。而基辅战役失败后,被俘的接近70万苏联军人,虽然没有立即落得像长平赵军那么的快速而凄惨的结局,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大部分被俘人员此后都被对手枪S,或者用各种方面折磨致S,最终生存到战后的,据统计不到四分之一。也就是这次接近70万的被俘苏军中有超过50万人最终没有生还,总死亡人数超过长平之战,可见基辅战役的失败是何等惨烈。那么为何有这么一场罕见的超级败仗呢?这里面的原因相当复杂。首先在于当时苏联高层对德国战略意图的严重误判。苏联诞生的本身,是沙俄崩溃,十月革M发生,主动退出一战的结果。刚刚诞生的新政权为了先对付内部的反对力量。而被迫在前线和一战中的德国方面签署了城下之盟。
期间丧失了很大一块西线领土。但是德国不到一年就战败,成为整个西方打压的重点对象。稳定后的苏联又基本收复了丢失的大片西线领土。此后的英美法等国虽然很担心德国重新武装崛起,但是更仇视苏联这个特殊的存在。曾经武装入境干涉,但是都被击败了。到了1929年,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西方大国都自顾不暇;相反苏联不但没有类似危机,反倒趁机从西方低价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关键设备,工业能力大为提高。此时的德国也开始重新武装。于是英法等国就一直积极挑动德国和苏联进行大规模的冲突,好让两家两败俱伤,英法就可以从中渔利。但是一战后的德国和苏联之间还隔着一个刚刚复国的波兰;另外南侧还有一些缓冲的小国。为此英法不惜公开出卖这些小国的利益,这就是慕尼黑阴谋。
二战的爆发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然后德军掉头快速向西,越过马奇诺防线灭亡法国这个传统的西方大国和陆军强国;然后积极进攻北欧的东南欧。到1940年底,在整个欧洲大陆西部,已经无人可以阻止德军的进攻。如果不是英国隔着海峡而且海军实力强大,那么英国的陷落也不可避免。在德国进攻波兰前,苏德之间就有秘密约定。二战爆发后,苏军也积极西进,除了吞并了波兰的部分东部领土,另外在北欧和东南欧也有动作。因此在德军进攻苏联前,苏方其实向西一共扩张了大概60万平方公里。这种做法表面上增加了苏联对德的防御纵深,但是却极大地恶化了苏联方面和西线邻国之间的关系。让这些小国从对苏联一开始的又惊又怕,变为到后来的恨之入骨。因此二战爆发后,很多东欧和东南欧小国积极加入德国进攻苏联的队伍,大大增加了德军的攻击声势。但是苏联方面在战前临时吞并的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基本都是一马平川,也缺乏防御工事。在实际作战中连2个星期的对德军的迟滞作用都没有起到。相反却给自己树立了一整圈的敌人,并引发了当时全球对苏联有失道义的普遍谴责。导致战争爆发后,一开始几乎很少有人同情苏联方面,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其次,在二战爆发后,苏联高层也对德国未来的战略方向选择产生了严重的误判。认为德军在1940年刚刚吞并大部分欧洲西部,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消化吸收”才会有更大的动作。苏联方面可以用这个宝贵的5年,再进行一波建设高潮,根本没想到德军在第二年夏季就全面动手。到1941年6月初,各种情报都已经具体到德军哪一天发动全面攻击,苏联高层仍然不信。而且苏军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初,进行了屡次的内部清X,大批有水平的军官消失,因此战役初期的苏军无论装备和技战术水平都距离全面进攻的德军差距不小。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大范围的被动。
第三,基辅从基辅罗斯时代就是各罗斯的中心,可算是全罗斯的发祥地。因此战争爆发初期,苏联高层错误的命令必须死守基辅,结果很快就陷入战略大包围,再想大规模撤退已经来不及了。最终整整5个集团军被全部包围再被歼灭。可见对对手的实力预估不足,战役决心错误也是基辅惨败的直接原因。好在基辅战役的包围圈过大。在最终被完全合围前,苏军中的布琼尼和铁木辛哥两个元帅,还有赫鲁晓夫等带领2万人侥幸逃出了包围圈。这次偶然性的突围成功也深刻影响了二战后苏联的历史进程。虽然基辅战役以苏方的全面惨败而告终,但也不是没有正面影响。德军为了完成对苏军西南集团的大包围,被迫向南调动了准备直取莫斯科的主力坦克集群,结果基辅战役结束后,已经是深秋,很快就进入了冬季的冰天雪地。如果没有基辅战役,那么在冬季来临之前,德军就很有可能提前兵临莫斯科城下。正是因为基辅战役,才为最终守住莫斯科赢得了4个星期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