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这一兵种取消多年又恢复!我军很多将军都出身于它
2019-05-03 15:16:20
朝鲜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首次领教了中国军队军号的威力。在此起彼伏的尖锐军号声中,志愿军战士一波接一波的人浪冲击,成为许多参战美军兵终身难忘的噩梦。
▲ 志愿军司号员
近代军队的标配
▼
军号制度并非我军首创,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公元200年左右的罗马军团拥有43种不同含义的军号信号。
近代军队的军号制度则起源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军队,战争经验表明在沿着长长的部队队列发送指令时,司号比人声更有效。
19世纪中叶英国设计了盘绕两圈细管体的金属号,成为包括我国军队在内的后世各国军队普遍采用的军号款式。
整个号由号嘴、号身、号碗、连接箍等部分组成,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通信迅速,传达范围广,最远可达1.5公里外。
▲ 常见的英国式军号
中国最早的司号兵出现在清末。北洋新军引进西洋式军号,并编设号兵、号目、号长。1904年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饷章》规定:每标(团)设司号长1名,每营设号目1名,号兵8名。
虽然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战后的西方列强军队都已逐渐不再使用军号传达战场军事命令,但同时期的民国由于军事技术落后,军队依然沿用这一制度。
在恶劣气象条件和激烈的战场环境下,声音宏亮的军号声无疑是军队指挥员传达命令、调动部队的得力助手。
▲ 一战中的美军海军军号手
司号员的特殊地位
▼
因为最早的工农红军是从国民革命军起义过来,因此在军号制度上我军也沿袭对方,连设司号员,营设号目,团设号好长,军设号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通信联络体系。
在作战过程中,我军的司号员常常跟随指挥员行动,冲在队伍的最前列,遇到敌军火力的阻击,伤亡颇大,因此有些连队时常会配备两名司号员。
为了补充司号员的损失,一方面我军通过办培训班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司号员,一方面也千方百计留用被俘的国军司号员。
▲ 红军使用过的军号
由于伤亡率高、非常耗费体力,又起着传达指挥员命令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军司号员的地位非常高,经常与指挥员同食同宿,享受同等生活待遇。红军时期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司号员每个月仍可领取三大洋的营养补助费。
由于司号员在战场上一直跟随着指挥员行动,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学到很多指挥作战的经验。不少司号员就这样逐步学会在战斗中处置各种复杂情况的知识,增长了指挥才能,逐渐成长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我军高级领导干部中,司号员出身的不乏其例。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当过司号员的开国中将就有张国华、聂凤智、王辉球、邱创成、李成芳、蔡顺礼、刘西元等。
▲《西行漫记》封面红军号手、开国少将谢立全
内容丰富的号谱
▼
作为指挥部队、发布命令的工具,军号拥有专门的号谱,可分为战斗、勤务、名目和仪式几类。战斗号谱用于指挥战斗,勤务号谱用于起居作息,名目号谱用于表示部队单位或指挥员职务等,仪式号谱用于部队各种仪式活动。
因此,不管是部队的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都必须熟记不同号谱所代表的含义,毕竟军队的生活、训练和作战都要依靠军号指挥。
▲ 影视剧照:红军司号员
早期红军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号谱,因此双方在交战中常发生误会。1929年红军闽西独立七师三团围攻苦竹山土匪寨子,敌钟少奎部赶来增援。红军不知对方底细,吹起了联络号,狡猾的敌人也吹起了相同的回号,使得红军误以为对方是自己人,结果被敌人突袭到了团部,被迫撤退。
另一次是1929年工农红军第四军攻打福建上杭,国军罗藻部企图突围逃跑,并吹起了联络号调集部队。红军听到号音,以为对方是兄弟部队,就放松了警惕,结果放跑了一个营的敌军。
巧用号谱作战
▼
不过,熟悉国民革命军的号谱,有时候也会为我军帮忙。1930年左权率新红十二军驻扎在福建连城,遭到国军突袭,军部与各团失去了联系。
左权率军部从北门突围后,突然遭遇到一股敌人。机智的司号长吹起联络号,使得对方以为遭遇的是自己人,放松了警惕,使得左权和军部安然突围。
1940年黄桥战役期间,司号员出身的新四军三纵三团团长黄才胜奉命率第三团坚守黄桥镇。
当国军第三十三师在镇东北方向发出总攻击号、国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向新四军阵地发起集团冲锋时,他都能及时准确得从国军的号音中判明情况,适时组织部队进入战壕躲避国军的炮击,再待炮击停止后杀出来痛击敌军。三团守住了阵地,为黄桥战役的胜利立下大功。
▲ 新四军司号手纪念雕像
1944年,苏中丰利镇伪军一个团企图突围西窜,但怕遭到新四军的伏击,于是走走停停,非常谨慎。
已经设下伏击圈的新四军,派司号员悄悄潜入伪军前方,用伪军的号谱吹起了联络号。伪军一听号音,以为前面是自己人,于是大摇大摆得走进伏击圈,结果被新四军三旅七团全歼。
使用我军自己的号谱
▼
当然,为了杜绝被敌军利用,我军也开始编写自己的号谱。
1931年秋,工农红军总部正式颁发《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和《关于司号问题的通令》,内容包括战斗号谱、勤务号谱、名目号谱、仪式号谱四类共300余种。
为了培养自己的军号人才,1933年3月,红军在瑞金附近坪山岗设立红军通信学校,开设号兵班。
▲ 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1934年10月24日,萧克的红六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时,由于红二军团使用的仍是国民革命军的号谱,因而双方在使用军号问答时曾发生怀疑。
事后双方将号谱统一,才消除了误会。
1940年黄桥战役后,八路军南下支队黄克诚部开赴苏北地区驰援新四军,由于八路军穿着黄色军装,新四军穿着和国军韩德勤部一样的灰色军装,双方都误以为对方是国军,于是隔着河交起火来,并都吹响了冲锋号。
双方司号员一听两边号谱相同,马上报告首长,下令停火,才消除了误会。
▲ 太行山上的司号员
军号制度的重生
▼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我军对原先较为复杂的军号号谱也进行了简化和改进,比如开饭号由原来的早饭、中饭、晚饭合并成一个。到上世纪70年代我军号谱共7类107种。
随着战争现代化的发展,军号这种古老的鼓舞士气的方法和通信工具,已经不适应高科技战争的发展需要。
1985年,我军「百万大裁军」时,取消了司号员、骑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专业和兵种,军号制度也随之销声匿迹,播放录音取代了司号员的现场吹奏。
▲ 再次吹起嘹亮的军号
转折点在去年的10月1日,我军宣布在军队内恢复已经消失了三十多年的军号制度,并将在2019年8月1日颁布新的、更完善的军号制度。
当然这不是要恢复军号的通信与指挥功能,而是要大力挖掘和培养军号背后蕴藏的革命年代的战斗精神,使我军在新时期传承红色血脉、回归革命传统中打赢现代战争。
▲ 志愿军司号员
近代军队的标配
▼
军号制度并非我军首创,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公元200年左右的罗马军团拥有43种不同含义的军号信号。
近代军队的军号制度则起源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军队,战争经验表明在沿着长长的部队队列发送指令时,司号比人声更有效。
19世纪中叶英国设计了盘绕两圈细管体的金属号,成为包括我国军队在内的后世各国军队普遍采用的军号款式。
整个号由号嘴、号身、号碗、连接箍等部分组成,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通信迅速,传达范围广,最远可达1.5公里外。
▲ 常见的英国式军号
中国最早的司号兵出现在清末。北洋新军引进西洋式军号,并编设号兵、号目、号长。1904年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饷章》规定:每标(团)设司号长1名,每营设号目1名,号兵8名。
虽然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战后的西方列强军队都已逐渐不再使用军号传达战场军事命令,但同时期的民国由于军事技术落后,军队依然沿用这一制度。
在恶劣气象条件和激烈的战场环境下,声音宏亮的军号声无疑是军队指挥员传达命令、调动部队的得力助手。
▲ 一战中的美军海军军号手
司号员的特殊地位
▼
因为最早的工农红军是从国民革命军起义过来,因此在军号制度上我军也沿袭对方,连设司号员,营设号目,团设号好长,军设号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通信联络体系。
在作战过程中,我军的司号员常常跟随指挥员行动,冲在队伍的最前列,遇到敌军火力的阻击,伤亡颇大,因此有些连队时常会配备两名司号员。
为了补充司号员的损失,一方面我军通过办培训班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司号员,一方面也千方百计留用被俘的国军司号员。
▲ 红军使用过的军号
由于伤亡率高、非常耗费体力,又起着传达指挥员命令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军司号员的地位非常高,经常与指挥员同食同宿,享受同等生活待遇。红军时期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司号员每个月仍可领取三大洋的营养补助费。
由于司号员在战场上一直跟随着指挥员行动,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学到很多指挥作战的经验。不少司号员就这样逐步学会在战斗中处置各种复杂情况的知识,增长了指挥才能,逐渐成长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我军高级领导干部中,司号员出身的不乏其例。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当过司号员的开国中将就有张国华、聂凤智、王辉球、邱创成、李成芳、蔡顺礼、刘西元等。
▲《西行漫记》封面红军号手、开国少将谢立全
内容丰富的号谱
▼
作为指挥部队、发布命令的工具,军号拥有专门的号谱,可分为战斗、勤务、名目和仪式几类。战斗号谱用于指挥战斗,勤务号谱用于起居作息,名目号谱用于表示部队单位或指挥员职务等,仪式号谱用于部队各种仪式活动。
因此,不管是部队的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都必须熟记不同号谱所代表的含义,毕竟军队的生活、训练和作战都要依靠军号指挥。
▲ 影视剧照:红军司号员
早期红军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号谱,因此双方在交战中常发生误会。1929年红军闽西独立七师三团围攻苦竹山土匪寨子,敌钟少奎部赶来增援。红军不知对方底细,吹起了联络号,狡猾的敌人也吹起了相同的回号,使得红军误以为对方是自己人,结果被敌人突袭到了团部,被迫撤退。
另一次是1929年工农红军第四军攻打福建上杭,国军罗藻部企图突围逃跑,并吹起了联络号调集部队。红军听到号音,以为对方是兄弟部队,就放松了警惕,结果放跑了一个营的敌军。
巧用号谱作战
▼
不过,熟悉国民革命军的号谱,有时候也会为我军帮忙。1930年左权率新红十二军驻扎在福建连城,遭到国军突袭,军部与各团失去了联系。
左权率军部从北门突围后,突然遭遇到一股敌人。机智的司号长吹起联络号,使得对方以为遭遇的是自己人,放松了警惕,使得左权和军部安然突围。
1940年黄桥战役期间,司号员出身的新四军三纵三团团长黄才胜奉命率第三团坚守黄桥镇。
当国军第三十三师在镇东北方向发出总攻击号、国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向新四军阵地发起集团冲锋时,他都能及时准确得从国军的号音中判明情况,适时组织部队进入战壕躲避国军的炮击,再待炮击停止后杀出来痛击敌军。三团守住了阵地,为黄桥战役的胜利立下大功。
▲ 新四军司号手纪念雕像
1944年,苏中丰利镇伪军一个团企图突围西窜,但怕遭到新四军的伏击,于是走走停停,非常谨慎。
已经设下伏击圈的新四军,派司号员悄悄潜入伪军前方,用伪军的号谱吹起了联络号。伪军一听号音,以为前面是自己人,于是大摇大摆得走进伏击圈,结果被新四军三旅七团全歼。
使用我军自己的号谱
▼
当然,为了杜绝被敌军利用,我军也开始编写自己的号谱。
1931年秋,工农红军总部正式颁发《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和《关于司号问题的通令》,内容包括战斗号谱、勤务号谱、名目号谱、仪式号谱四类共300余种。
为了培养自己的军号人才,1933年3月,红军在瑞金附近坪山岗设立红军通信学校,开设号兵班。
▲ 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1934年10月24日,萧克的红六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时,由于红二军团使用的仍是国民革命军的号谱,因而双方在使用军号问答时曾发生怀疑。
事后双方将号谱统一,才消除了误会。
1940年黄桥战役后,八路军南下支队黄克诚部开赴苏北地区驰援新四军,由于八路军穿着黄色军装,新四军穿着和国军韩德勤部一样的灰色军装,双方都误以为对方是国军,于是隔着河交起火来,并都吹响了冲锋号。
双方司号员一听两边号谱相同,马上报告首长,下令停火,才消除了误会。
▲ 太行山上的司号员
军号制度的重生
▼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我军对原先较为复杂的军号号谱也进行了简化和改进,比如开饭号由原来的早饭、中饭、晚饭合并成一个。到上世纪70年代我军号谱共7类107种。
随着战争现代化的发展,军号这种古老的鼓舞士气的方法和通信工具,已经不适应高科技战争的发展需要。
1985年,我军「百万大裁军」时,取消了司号员、骑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专业和兵种,军号制度也随之销声匿迹,播放录音取代了司号员的现场吹奏。
▲ 再次吹起嘹亮的军号
转折点在去年的10月1日,我军宣布在军队内恢复已经消失了三十多年的军号制度,并将在2019年8月1日颁布新的、更完善的军号制度。
当然这不是要恢复军号的通信与指挥功能,而是要大力挖掘和培养军号背后蕴藏的革命年代的战斗精神,使我军在新时期传承红色血脉、回归革命传统中打赢现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