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大火箭才是中国航天未来的希望:要甩开美俄全靠它了
2017-07-02 15:40:56
目前各国积极研发各种空天飞机,实现航天器的重复使用,但是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距离实际应用尚有相当远的距离,既便投入应用,运载火箭依然为不可缺少,也因此,中国开发了新一代的运载火箭,比如:长征5,长征7,已经基本形成了体系,也许只差一位:长征9。
长征9
无论怎么说,长征9的研发为一个超级工程,挑战极限的项目。如果按级别划分的话,长征9号属于:重型火箭,仅有美国与原苏联制造过,实际早已退役,无现役型号,也就是说,如果中国航天在未来要甩开美俄全靠它了,主因就是没有竞争对手了,目前美国有一个重型猎鹰火箭,但其运载能力仅53吨,与长征9号依然相差甚远。
按计划,长征九号的主芯级最大直径为10米级,个长超过90米,最大起飞质量超过40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吨以上,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50吨。也许有人认为,全重超4000吨,载重能力才100吨级,似乎低了一点。如果这是船的话,你可以说这船装的太少吧?可惜不对,它不是船,这是运载火箭,那么就不是低了,而是相当高,各项技术指标直追美制土星5号运载火箭,人类曾经制造过的最大火箭。

对比图1
长征九号为中国抢占太空制高点的关键性设备,满足未来载人月球探测、火星取样返回、太阳系行星探测等多种深空探测任务需求,保障中国在未来宇宙探索和更大更远空间的话语权,可以说,它才是中国航天未来的希望,有与没有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目前的长征5号运载能力只有20多吨,一下子提高到100吨以上,甚至已有140吨的构想,其跨度之大,技术难度上升更多。其难点不在如何设计,其结构上与普通火箭并无区别,难点为:如何制造出来?
对比图2
长征9的个头太大,令得其所采用的部件无一不是特大号的,比如:现役运载火箭直径最大为5米4,长征9的直径至少9米,目标为10米。同时,也需要非常大推力的发动机,为此需要研发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0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
既便难度大,但是这难不倒我们,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比如:2015年4月时,采用整体锻造法成功生产出9米级直径的超大型铝合金整体环件,将用于火箭贮箱过渡环,突破了超大直径整体锻造关键技术。2017年3月,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压燃料摇摆装置完成了首次高压摇摆试验。
检查发动机
按计划长征9号将于2028年实现首飞,如果情况顺利,则有可能会进一步提前,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建造更大的国际空间站,甚至去探索火星了。
长征9
无论怎么说,长征9的研发为一个超级工程,挑战极限的项目。如果按级别划分的话,长征9号属于:重型火箭,仅有美国与原苏联制造过,实际早已退役,无现役型号,也就是说,如果中国航天在未来要甩开美俄全靠它了,主因就是没有竞争对手了,目前美国有一个重型猎鹰火箭,但其运载能力仅53吨,与长征9号依然相差甚远。
按计划,长征九号的主芯级最大直径为10米级,个长超过90米,最大起飞质量超过40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吨以上,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50吨。也许有人认为,全重超4000吨,载重能力才100吨级,似乎低了一点。如果这是船的话,你可以说这船装的太少吧?可惜不对,它不是船,这是运载火箭,那么就不是低了,而是相当高,各项技术指标直追美制土星5号运载火箭,人类曾经制造过的最大火箭。
对比图1
长征九号为中国抢占太空制高点的关键性设备,满足未来载人月球探测、火星取样返回、太阳系行星探测等多种深空探测任务需求,保障中国在未来宇宙探索和更大更远空间的话语权,可以说,它才是中国航天未来的希望,有与没有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目前的长征5号运载能力只有20多吨,一下子提高到100吨以上,甚至已有140吨的构想,其跨度之大,技术难度上升更多。其难点不在如何设计,其结构上与普通火箭并无区别,难点为:如何制造出来?
对比图2
长征9的个头太大,令得其所采用的部件无一不是特大号的,比如:现役运载火箭直径最大为5米4,长征9的直径至少9米,目标为10米。同时,也需要非常大推力的发动机,为此需要研发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0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
既便难度大,但是这难不倒我们,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比如:2015年4月时,采用整体锻造法成功生产出9米级直径的超大型铝合金整体环件,将用于火箭贮箱过渡环,突破了超大直径整体锻造关键技术。2017年3月,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压燃料摇摆装置完成了首次高压摇摆试验。
检查发动机
按计划长征9号将于2028年实现首飞,如果情况顺利,则有可能会进一步提前,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建造更大的国际空间站,甚至去探索火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