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为何不彻底取消围壳?

2023-10-09 00:01:44   

大多数常规舰艇都有较高的上层建筑;一般分为主桅、副桅、烟筒、舰桥与机库等。而舰桥则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因为驾驶舱、主控制室,早期大舰上还有司令塔等指挥控制的中枢系统,都设置在位置较高的舰桥之中。设置位置较高,自然是有利于在海上获得更高的观察视角与更大的观察范围,对航海甚至是海战期间的外界态势有更全面的感知效果。而军用潜艇是大部分时间水下潜航为主,非战斗期间也可以水面航行的特殊类型的舰船,也有自己位置相对高耸的“舰桥”。不过对潜艇来说不叫舰桥,而叫围壳。这很像所有潜艇都没有类似水面舰艇的标排与满排数据一样;潜艇只有水下排水量与水面排水量2个泾渭分明的指标。中大型军用潜艇的实战历史已经超过了150年。这如此漫长,



的时间段内,潜艇的整体外形变化并不大。早期的潜艇其实大部分只能算半潜船,大多数时间都是多艘在水面编队巡航,尤其是在夜间;只有得到敌情电报,才快速下潜进行攻击。因此二战以前的潜艇,大部分还要兼顾水面航行性能,因此整体外形仍然很像传统的水面舰艇,甚至前甲板还保留至少一门主炮。此时的围壳也很像传统水面军舰的舰桥。不过二战以后,所有潜艇出港后都追求尽量减少到水面换气的次数,以求取得更强的隐蔽性与伏击效果。这样一来,大部分潜艇包括核潜艇,就开始摆脱水面舰艇的外形限制,追求水下航行效果更好的鲸鱼型、水滴型或拉长水滴型等新式设计。同时围壳部分也进行普遍的缩小与形状优化。主要是追求尽量降低围壳造成的水下乱流引发的噪声。既然,



围壳是潜艇外部最突出的不规则体,会造成水流噪声,那么为何至今没有任何一种主战潜艇,会干脆把围壳直接去掉?仍然只能对围壳的外形变来变去,堪称花样百出呢?其实不是不想彻底取消围壳,而是现有的技术与战术条件,仍然无法彻底取消。首先围壳在潜艇水面航行期间,可以起到类似水面舰艇舰桥的观察瞭望作用,同时避免高度不大的海浪的影响。当然这一点可能不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彻底取消围壳。潜艇下潜期间,对外直接获取光学图像信息的潜望镜,还有换气管道就都很难隐蔽升起了。如果有高度5米以上的围壳,再加上潜望镜与换气管上下伸缩的2到3米,那么潜艇的主体部分,保持在至少7到8米的水深下,就能实现对外的半隐蔽性光学观察与换气。一旦彻底取消了围壳,



图片

则在伸出潜望镜与换气管的同时,潜艇主体也基本距离水面只有2到3米了。这样在浅海尤其难以隐蔽,此时外界通过目视就可以直接发现潜艇本身。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型核潜艇有在北极地区破冰上浮的需求。如果存在围壳,那么就可以在围壳部分集中全艇七八千吨到上万吨的上浮力度来快速顶破2到3米厚度的极地厚冰,实现人员进出与换气。而如果没有围壳,全艇的上浮力度都平均在主艇体的上表面,会因总接触面积太大,局部压强减少,反倒无法突破冰层。还有如果没有围壳,那么所有的围壳舵也就无处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