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惊呼:中国正变成生态动力室 值得西方学习
2016-10-21 09:40:23
当我2011年最初搬到江苏省苏州市时,中国才开始实施在此后20年里每年建设20个城市的计划。因此,2011年至2013年这3年中国消耗的混凝土比美国整个20世纪用掉的混凝土都多。
类似这样的统计数据意味着西方仍然存在一种流行观念,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努力只是换来更多混凝土、更多碳排放、更多汽车、更多拥堵和更多消耗的空白支票。这些受到指责的方面有许多确实如此,但这些不一定都是消极因素,除非你倾向让中国返回过去的贫困状态。
尽管具有许多负面后果,但与人类历史上任何其他地方相比,中国迅猛发展的益处以更快的速度改变了更多人的人生机遇。事实上,据称本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已让4亿人摆脱贫困,这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唯一原因。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让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并计划未来15年将等量人口转化成城市居民。这是一件“好事”。
遗憾的是,对中国发展的环境批评倾向遵循一种通常由西方可持续发展行业从业者提出的熟悉老调子。在西方已经享受了由煤炭驱动的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回报之后,西方许多人现在倾向主张对欠发达国家施加限制,以减少某些不可持续的做法。他们希望防止这些国家犯下“我们曾犯下的同样错误”。
但中国越来越有实力驳斥这些生态方面的批评。毕竟中国是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大生产国,也是风能方面的全球领袖,而三峡大坝是迄今建造的所有类型发电设施中规模最大的。那些阅读西方环境保护主义文件的人士可能感到困惑,但中国确实正从一个在环保方面位次很低的国家变成一个生态动力室。
当我2011年刚搬到中国时,中国有25个所谓的生态城市。尽管关于生态城市是什么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有这样一种普遍共识,那就是它们好于被污染的、拥堵的其他城市。
2015年,中国生态城市数量已经增至284个。换句话说,中国政府希望我们相信,现在42%的中国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清洁、时髦、宜居以及环境友好的城市环境。
20年来,中国利用城镇化作为其经济发展的一大驱动力。现在,中国开始投入一些资金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而非纯粹投资于城市“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