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大喜啊!大阅兵展示两种世界领先武器,西方试验多年无果我们成功

2019-10-05 09:26:23   





我们继续来讲df-17,作为这次的明星风头都盖过df-41了,因为它弹头确实很奇特,外媒也很关注,有一个院士申报材料里提到了,2009年就有这样子的这种十倍音速的助推滑翔式机动飞行的导弹系统,在2014年,成功地进行了全程飞行,专家的评定就是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是非常高的评价,全球第一个做到才能叫国际领先,如果其他国家也有的就叫先进水平。
另外有一些资料提到这个导弹长4米、宽1米,可能宽度不算那个翼展吧,而且是乘波体的外形,速度达到7倍音速左右,可能助推上是10个音速,在水漂的过程中是7个音速,我们具体看弹头,因为现在有更清晰的图片出来。



有一个资料就是在一次展会上有图片,拼图上能够看得到,就是它的弹头最尖的那部分,是用耐高温树脂复合材料做的,能够在350度的高温下,仔细看图片有几个亮点,一个先说弹翼,我找到了一幅图,弹翼跟弹头之间只有一个连接点,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弹翼是可动的,如果它是两个连接点就卡住了,不能转动的。图中只有一个连接点,左右能够看得到透过的光影,就说明它的弹翼不止是起到固定方向的作用,还靠它来改变气动力。比如说到了末端砸下来的时候,或者是在水漂过程中、进入稠密大气层的时候,由它来改变方向。



除了这个弹翼的改变方向之外呢,我们仔细看,弹翼的前后的弹体上面有几个隐隐约约的圆圈,这个是什么呢,我猜它是类似于反导弹头上面的脉冲火箭喷口,靠它来改变,比如从高的弹道打上去你要把弹道压下来才能进入水漂,或者是水漂的过程中你要改变左右前后的机动性的时候,尤其是在临近空间水漂时要靠这个喷嘴改变弹道。



我们在看直播嫦娥3号飞出去的时候,直播动画能够看到喷火,持续一两秒时间,用很少的能量改变方向,做的很精巧。DF-17的弹头还是有动力的,虽然它没有进气口,但是它是用火箭发动机,用的是一种是类似于发射很多颗卫星的上面级,YF50发动机。有资料显示他是能够二十几次的点火,具体的拼图上有。DF-17是有动力的滑翔,这个动力不是前面说的脉冲火箭喷口,那个是改变方向的,主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是向后喷的。



DF17就讲到这里,那么顺便说一下,有的读者问到,东风100六轴轮子怎么变成5轴轮了呢,是不是两种型号啊,不是的,我们之前的文章有对比图可以看得到,对比定型的和试验的,东风100驾驶舱后面的设备舱缩短了,可能是经过试验认为承载的强度足够,中间的3轴缩短到2轴,实际上是拉长了轴距。



5轴比起6轴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发现这种越野车前后几轴的轮胎都是可以转向的,不像一般的民用车,只能前轮转动,大的货车半径还绕不过来。东风41的8轴车是前后三轴可以转向的,中间两个轴不能转向,前后3轴是反方向转的,转弯半径就会非常小,那么5轴和6轴的区别就在于,6轴是中间两个不转向,5轴是中间一个轴不动,5轴的半径就会更小,更灵活。
无侦8全新作战模式
我们继续讲WZ-8,这种超音速隐身也是很大的亮点,无论是快速侦查,还是突破敌方防线,都要求它要飞得快。我们来看图片,它是采用液氧煤油为燃料的火箭发动机,脊背上有两个圆的口应该是燃料加注口,他的头部也是复合材料,展览上明确讲了是无人机的机头锥部,可以在350度的高温下长期工作。



另外一个就是图片中飞机蒙皮上有修复的痕迹,这说明这架无侦-8已经服役、并执行过任务的。在2015年航空新闻网上有报道,摘录两段关键性的文字:某型机转入试飞中心实验,该型飞机任务剖面特殊,飞行方式独特,飞行速度和高度远超试飞中心以往机型,也就是说它的高度和速度非常大,这里有个关键的地方,起飞数小时后航线任务完成,大角度的俯冲接近拉平,说明(1)它是自主降落的,(2)飞行数小时,3以上才能称作“数”,显然WZ-8具备航程远火巡航时间长的特点。



WZ-8是什么样的特殊飞行方式呢,我们可以看到背部有两个环,有的人说是H6N吊着的,不是的,WZ-8在2015就已经试飞了,H6N今年才入列。



阅兵中有一幅图片----机号213XX,从机号上判断,该无人机是在东部战区的福建XXX无人机独立团,H6N是在中部战区的河南XXX旅,另外时间也不匹配。



所以WZ-8不是由轰-6N挂载,而是有专门配套的挂载母机。大家或许见过有一种专门用来起重的直升机,没有货仓。WZ-8的母机也是只有任务所需的必要的设备,他的任务就是把无人机带上高空,然后就可以回来了,而WZ-8则可以集中精力去做高空侦察这件事。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起飞呢,我们来详细说一下。
又要符合高空高速的气动特性,又要适合从地面起飞,然后迅速爬升,两者对机翼的升阻比要求是不一样的,很难兼顾,动力也是,火箭发动机水平方向的起飞不好控制,要从地面爬升到30KM高,需要消耗很多燃料,甚至要装两种发动机,这样就会变成“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越做越复杂。



设计师就很巧妙把这个两件事飞开,用母机把WZ-8带到需要的高空再释放。我们可以看一个论文配图,该图显示母机先把WZ-8带到20M的高空,然后火箭发动机启动,高速爬升到40—50Km、随后在高音速下巡航。前面提到的那篇官媒所报道的,试验的高速无人机在飞行数小时之后降落,那么巡航就有一两个小时。



如果它的平均航速是3到4倍音速,可以算一下一秒一公里,一个小时3600KM,这就是很大的一个侦查范围,或者是一个区域较长的时间反复侦察。WZ-8是利用高空、高音速、隐身等优势来突破敌人的防线,任务完成后自主返回,然后关闭火箭发动机,通过滑翔的方式降落。
DF17得益于技术的支撑
我们看到这次阅兵的几种武器都和乘波体有关,我国之所以能将乘波体飞行器控制的那么好,能做成实战的武器,而不是展示的样机,更不是作为阅兵而准备的空壳。因为这都是入列的,比如东风17,根据美国之前的报告,从2014年初到2016年4月,DF17试飞了7次,而且每次都成功了,第5次第7次都有详细的报道。
这次我们看到DF17带队的两位少将,根据平时的一些新闻报道,参加阅兵的DF-17是在XX基地的XXX旅和XXX旅,除了东风5和JL2是分别来自一个单位的,其他5种战略打击武器都来自这两个旅,DF17与无人侦察机都是已经入列,无侦-8几年前就参加过演习的。



这得益于我们超高速的风洞JF12,能产生10倍以上音速的气动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摸索出飞控、飞行器的外形,不然随随便便就上天实验,砸两次项目就被砍了,美国没有10倍音速的风洞,只能靠脑补,所以试验不下去,我们得益于超高速的风洞,许多武器才能成型,刚才说的女院士申报的材料里面就有各种弹头、弹道的研究成果。
因为上面介绍的两种武器外形太过科幻,国内外有人怀疑是模型,不是真家伙!这种诋毁更多是羡慕嫉妒恨。历史上,苏联的确拿十分庞大的巨灵神般的洲际导弹模型吓唬和忽悠过美国和西方,我们中国人不干这个事儿。
1956年,当时苏军最初的洲际导弹SS6完全还在研发阶段,连样品都还在组装当中,但赫鲁晓夫则命令制造一种巨型导弹模型,由真实的牵引车拉上红场。当这种导弹排在阅兵队列的最后上场时,最为激昂的军乐奏响,播音员用颤抖的呐喊着:这是苏联军队最新式的洲际导弹,射程10000公里,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利剑。观看阅兵的西方外交官和武官们被眼前的这种巨型导弹吓傻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假的。
我们中国人一向说一不二,本次展示的先进装备都已经进入现役,根据专家论文透露,某型装备已经在实战中起到重大作用,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如果它们不信,可以在未来的战争中试试!
作者 92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