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真聪明:一款老坦克头尾颠倒 居然成了第三世界的抢手货

2018-11-04 08:07:49   

作为一款生产量近万,服役周期横贯将近六十年的经典之作,中国的59式坦克未来将何去何从,一直都是广大军迷关注的焦点。当然,围绕着T-54/55平台,以色列、古巴、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都有将其改造为重步兵战车或重装甲输送车的方案,中国也于去年的"装甲日"上展出了一款基于59式坦克打造的重型步兵战车。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本次珠海航展上中国仍将推出一款59式坦克的"新陆战之王",各项特征都和先前的那款重型步兵战车大相径庭。


图为将于本次珠海航展登场的"新陆战之王",可见其新增的上层结构开口。
从设计重心上看,去年登场的"59改重步战"通过首尾倒放,并将装甲挪到原尾部后方的方式,使得发动机和装甲构成整个载员舱的防护体系,以此大大增强了该车在复杂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而作为对比,本次参展的"新陆战之王"保留了原59式坦克发动机后置的结构,并以一个加高的上层结构和中型炮塔替代了原59式坦克的炮塔,仅在车体正面部分位置加挂了反应装甲安装位,整体防护能力显然要弱于侧面都加挂附加装甲的"59改重步战"。


图为去年装甲日亮相的"59改重步战",其正面可见的唯一开口是发动机冷却进气格栅。
那么,在正面防护能力劣于"59改重步战"的这款新车,为什么还能被冠以"新陆战之王"的威名?防护、机动和火力难道不是主战坦克这个"陆战之王"必须兼顾的三个硬性指标吗?
当然,在谈论这三大硬性指标之前,客户的钱包总是外贸装备所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要是每个客户都富比沙特,那在"天下无敌"的VN-17面前,这些五对轮改都是多余的浮云了。


图为VN-17步兵战车,该车在任何指标上都远胜59改系列,价格也一样高得多。
但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广大的亚非拉穷兄弟不要说出钱买VN-17,就是二手BMP-2都未必买得起,但他们的的确确就有这种"综合火力平台"的迫切需求:能拉着几个步兵挡挡外面的AK步枪的扫射和迫击炮弹片,机关炮和反坦克导弹能加上去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这种前提下,需要将动力系统大改以适应步战车尾门需求的"59改重步战"不仅昂贵,防护能力也超过了客户的预想,有点那么"东西好是好,就是太贵"的感觉。


图为利比亚战场上的"重火力战车",装备23毫米双管高射炮。
相比之下,"新陆战之王"未对59式坦克,乃至T-54/55的基本构型做太多的修改:其上焊接装甲钢上层结构的作业也谈不上是伤筋动骨,能够制造"土制装甲车",焊接装甲钢的国家就能够轻松搞定,唯一需要"整装进口"的部分,就只有搭载了2个火力吊舱的30毫米机关炮武器塔。


图为利比亚将BTR-60焊接在T-55坦克上制作成的步兵战车。
说一千道一万,59式坦克,乃至T-54/55坦克,都是一款落后低价的底盘,在其基础上做"高深莫测"的改造显然不是很划算,而"新陆战之王"就是瞄准了这一点,推出的新概念装备:对于冲突烈度不高的地区而言,该车的防护不至于过剩,搭载的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更是能有效摧毁轻装车辆和混凝土掩体。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从老旧坦克向"新陆战之王"的转变过程不仅不必局限在中国国内,而能在当地进行,而且在适当的改变之后,这一方案将成为大量老旧坦克的出路,而不仅仅局限于"五对轮"。(利刃/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