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惊呼:习总做红场阅兵主角 谁不能接受?

2015-05-10 20:53:29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5月9日在莫斯科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道,在红场列宁墓前检阅俄罗斯三军以及解放军仪仗队为首的多国仪仗队方阵。习近平是首位在外国阅兵上检阅本国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全程用俄语高唱《喀秋莎》的解放军仪仗队的亮相也引发了万众瞩目,一种来自中国友好的压迫感已经充盈了莫斯科,当毛泽东的画像自1949年后再次出现在莫斯科时,一种“中俄两国关系再次达到顶峰”的迹象已经呼之欲出。

  但到了西方,主流媒体就会很少谈起解放军的慨举,反而要絮叨一番。环顾英美国家各大报章,他们对于俄罗斯的这场庆祝欧战胜利(VE)的阅兵正保持着一种冷静而低调的情绪。譬如BBC在题为《俄罗斯不顾西方杯葛大搞二战纪念游行》的长篇实时报道里,有关中国的部分除去一张习近平夫妇与普京一同观礼的新闻照片等基本信息外,便只剩“作为中俄贴近的标志,一队(a column)中国士兵初次行进于莫斯科”这样干巴巴的介绍。

  


 

  中俄关系再次达到顶峰

  相比之下,路透社在面对莫斯科的胜景时更是不耐烦,以至于他们竟用《莫斯科大搞二战阅兵招来乌克兰批判》这样的题目来谈及此节。路透社记者对于中国似乎很不感冒,以至于在报道的题图里读者只能看到被碰巧照上去的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有关中国的文字竟惜墨如金的只剩两句话。这也不奇怪,就在一天之前,当习近平和普京商定了中俄两国在亚欧腹地的开发计划正式合流后,西方主流媒体为此几乎打翻醋坛,这种证明中俄之间稳定协作的局面怎么可以大书特书呢?

  当然,鉴于中国到底是个大国,这就意味着中俄之交终究是必须注意一下的。至于如何注意,一些美国媒体就很有分寸。《华尔街日报》在最新的一篇报道里认为此次阅兵后,中俄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紧密,由此会导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进一步复杂化。该报还饶有兴味的从中国的视频网站上播放了一段此前彩排时102 人行进同唱《喀秋莎》的部分。

  和7日时的很多评论一样,该报也指出,同为爱国者的习近平与普京之间的中俄关系仍是“易碎”(fragile)的,但当两国站在一起时,至少美国军方的战略研究人员就得好好评估一下此后在亚太的形势了。与此同时,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认为普京优待中国客人虽是一种“打中国牌”的行为,但中俄之间有着可以相互满足的部分,这就让两国的不稳定因素显得不那么明显了。

  尽管欧美各国对于抵制莫斯科的游行很是胆壮心齐,对于制裁、抵制俄罗斯也很有兴趣,但他们终究还是不能容忍中国到莫斯科去接受了本应由美国、英国、法国在往年所承担的礼遇:就在美俄为乌克兰彼此几乎撕破脸的2014年,普京还亲口在阅兵的讲话中感谢这三国。作为盟国的“正统”一方,西方世界想必是把北京当成“蛮夷”了。

  很快,在一番眼不见为净之后,《纽约时报》就率先发作了。在一篇题为《俄铭记欧战,北京获上宾礼遇》的报道里,该报驻北京的记者皮雷斯(Jane Perlez)就不平地指出,普京纪念欧战竟然不从西线盟国中遴选上宾,反倒选了存在感不明显的中国。为此,这篇报道竟奇峰突起地强调,即便是在中国自己的二战战场上(即抗战),比起史迪威将军和被他揶揄为“花生米”的蒋中正,中共实在不像是抗敌的一方云云。

  很显然,美、欧各方对于这次“孤立”俄罗斯虽然感觉达到了目的,但看到莫斯科有了中国人居然比以前更热闹了,这不免令他们大有些“呜呼,实在是无法可想” 的不快。对此,FOX电视台似乎是为了安慰美国读者,刊发了一条颇有些骇人听闻的消息:美国军人也在VE-day和俄罗斯军人一同参加阅兵了。当然,这些美国士兵并没有踏上莫斯科的土地,他们是在明斯克和一些俄罗斯军人一同上的街。不过无论是参演人员还是报道都很低调,新闻中称俄方尚用“士兵” (soldier),美方就只是“军人”(serviceman)了,此外,在明斯克5,000军人的大游行中,美方仅仅派去了40名空军人员前往。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世界于北京面前难以摆正姿态时,俄罗斯方面就显得心态端正。有俄罗斯学者近期就投书媒体指出,倘若对比现在以及苏联解体时俄中两国的国际地位,不难发现它们似乎完成了位置的互换,俄学者认为,中国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准确定位,普京政权不妨也效仿一下,如此对于俄罗斯会有些好处。俄媒评论也认为,中国国家主席此行或将签署为数不少的文件。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到访俄罗斯所取得的谈判成果“毋庸置疑将吸引俄业界极大的关注”。

  这样一来,剩下的问题也就简单了。反正中国在莫斯科的亮相终究是引起了轰动的,中俄之间的关系也是毋庸置疑的。只要自己底气充足,又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呢?只要“我自一口真气足”,此后或许就可以等待一种“再过几年,你且看他”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