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热议总理记者会 :忍痛也得下刀

2015-03-16 12:32:07   

李克强总理15日的中外记者会毫无悬念地成为两会的最高潮。两个多小时的记者会内容极其丰富,李总理用“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来形容政府的改革决心,用“‘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来回应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心,用“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来表达对新经济的鼓励。他请台湾记者传递两岸经贸合作的“定心丸”,告诉香港记者“一国两制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提醒日本记者今年是检验中日关系的“重要时刻”。对在中缅边界发生的事,他不仅表达“痛心”,还发出“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维护边境稳定的信号。15日,许多外国媒体用连续十几篇不同标题的文章滚动报道记者会,唯恐遗漏重大信息。“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德国《明镜》周刊15日总结说:“四个全面、7%的增长预期、10.1%的国防预算增长、反腐败斗争……11天的两会令人难忘。”

  “客观冷静”谈经济

  在2013年和2014年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分别回答了11个和15个问题,今年他回答问题的数目又创新高:17个。问题涉及房地产、经济放缓、国际和港台政策、网购、单独二孩等。台湾“中央社”说,与前两年的记者会相比,李克强当天回答的财经议题明显偏多,凸显他擅长的领域。但不时穿插小故事及幽默口吻,则维持了他的风格。

  《今日美国报》称,两个小时的答记者问“凸显了3000多名代表提出的主要议题”。李克强回答中不少妙语被外媒争相引用。比如,李克强将中央简政放权比作壮士割腕。“中国宣布痛苦的改革”,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5日这样说。《悉尼先驱晨报》的标题是:“中国总理说,改革是‘拿刀割自己的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解释说,李克强这是警告改革路上还将有很多痛苦,但前途是“光明的”。

  李总理所说中国政府在经济上“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被多家外媒做成了醒目标题。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暗示着如果中国经济放缓的话,政府会有所动作。彭博社称,李克强的意思是如果影响到就业的话,政府就会刺激经济增长。印度《经济时报》称,李克强向世界宣告中国用以繁荣经济的“武器库”里还有“武器”。

  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还纷纷引用李克强以围棋比喻中国经济的那段话:“既要谋势,又要做活,做活有两只眼:形象地讲,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当然这需要眼光、耐力和勇气。”韩国纽西斯通讯社称,中国总理公开为中国经济打气,同时他承诺绝不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认为,李总理对中国经济的评价“客观冷静”,同时扫除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疑虑。

  妙语驳斥“搭便车”说

  香港《大公报》说,《新京报》记者罕见获得提问机会,这是总理记者会26年来首次有都市报记者的提问。此外美国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也获得了提问机会,这表明网络媒体的受重视程度,也是26年来首次给一家纯网络外国媒体以机会,“这或许体现了总理团队对媒体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开放”。

  15日的会上,李克强除了经济议题,还强调了中国的国际定位和政策原则。他说,自己在国外常听到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说法,“总是有被忽悠的感觉”。他回忆春节走访西部农村贫困家庭的经历指出,中国还有近2亿贫困人口,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至于国际事务“搭便车”说,李克强表示,“这么大的块头搭谁的便车?中国是和大家一起推车。”台湾《旺报》评论说,李克强有三大绝招“接地气”。第一招就是说百姓听得懂的话。第二招是他从百姓视角去关注民生,比如他谈到GDP增速的切入点是就业。第三个制胜绝招就是爱“说故事”。李克强答日本记者问也广受关注。《朝日新闻》网站以“中国总理称‘正视历史是改善关系的契机’”为题报道称,李克强的表态可以看作是对包括安倍即将发表的战后70周年谈话在内的日本历史认识问题进行牵制。   

  韩国KBS电视台15日称,作为中国排名第二位的中国总理在公开场合使用“日本领导人”这样的词汇直接批评日本的历史态度,指出领导人应该担负起前人罪行所带来的历史责任,这“是非常罕见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5日称,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将与国际社会共同捍卫二战成果,这表明俄罗斯与中国在捍卫二战成果上的共同立场。   

  法国自由欧洲电台报道称,李克强在记者会上重申中国政府尊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德国《世界报》表示,中国总理对缅甸飞机炸死中国平民“感到痛心”。法国《财经地带》称,会上李克强还重申了坚决治理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决心。他表示“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撒手锏”。当天香港媒体纷纷以“李克强说,担心中央收紧对港政策没有必要”作为标题,而“李克强向台湾送出‘定心丸’”则成为台湾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

  世界看到中国的新方向

  韩联社15日总结说,今年两会的最大焦点就是“四个全面”和“新常态”。此外,今年的政府预算案有304票反对票,同时要求政府工作报告进行30余处修改,表明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正在进一步提高。报道还称,今年两会期间各种新鲜词汇不断涌现,包括“任性”、“铁帽子王”、“创客”、“duang”等,引发中国网民的热议。   

  中国经济“新常态”模式对全球意味着什么?彭博社15日给出的答案是:“更多工作!”报道称,中国经济转型意味着美国工人遭受的外来竞争会减弱,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最终结果是美国人的就业率上升,世界头号和二号经济体的关系发生“重大转变”。除美国外,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也是首批“获益者”。

  “不,中国不会倒下!”日本《外交学者》以此为标题报道称,虽然中国遭受众多挑战,但集中权力和精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反映了政府对当前棘手问题的深刻认识,反腐斗争、撤下成千上万渎职官员反映政府一次实用性的计算:牺牲党内某些人的利益是换取国家长治久安值得付出的代价。中国共产党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强壮”。

  “给中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德国财经网15日评论说,两会内容显示中国政府希望给予企业更大的灵活性,减少政府权力,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特别是打击强大的利益集团。“中国新目标聚焦民生”,德国全球新闻网说,经过30年的繁荣发展,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目标出现新变化。新鲜的空气,蓝色的天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目标,成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称,两会开始前几天,北京还春寒料峭,气温在零度以下。但在结束之际,行人已经脱下了冬衣,并在柔和的阳光下取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京的太阳很足,雾霾也变少了。很难说这是否是政府刻意而为,但生态的确是今年两会的主题之一。

  外国记者感受两会魅力   

  两会开始后,《日本经济新闻》就在首页头条刊登关于两会的专题,该社经营企划室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报非常重视两会报道,负责两会报道的记者多达十几名,两会期间发出200多篇报道。   

  两会期间,一名来自尼日利亚的记者曾和记者聊起两会印象,她手里那份英文版的政府报告已被圈出诸多要点。她告诉记者,她对中国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能力和效率印象深刻,“中国成功的经济发展经验对尼日利亚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15日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发出“人大闭幕,中国经济发展鲜明地转向重视质量”的报道。该台评论员加藤青延对 记者说,中国两会制度存在明显的优点,来自全国的数千名代表集中在一起,就主要政策进行讨论,地方代表可以直接与中央领导交流意见。加藤说,自己非常关心中国经济结构改革问题,例如预算法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后,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加快到何种程度等问题。 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一名日本记者告诉 记者,两会前他和中国的会议组织方有过交流,他当时提出“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如何处理好和党中央的关系”的问题,得到了肯定和比较合适的回复,“能感觉到中国在追求开放性那种努力”。人大新疆团组开放日的时候,这位两会“老兵”站在 记者旁边使劲儿举手要提问。“你知道外国人去那儿采访是有限制的”,他话锋一转,“当然我也理解中国的难处,这么多年过来我能看到变化,在中国有时候你要善于看半瓶子水里满的那一半,而不是空着的那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