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战列舰1.3吨的巨型炮弹为何要放到甲板上晾晒?
2019-12-08 11:32:40
上次的推文中瀚海狼山谈到各国战列舰为何还用价格昂贵的实木甲板装饰,而用得起全柚木的海军全球也没几个。战列舰用柚木甲板,除了防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防磕碰,因为各国战列舰都经常会把多达几百发的重型炮弹,天气晴朗的时候放到甲板上,那么这样做,真的是需要对这些重型炮弹进行定期“晾晒”吗?原因还真不是那么单纯。到了1900年代初。巨舰大炮在主要海军大国中越来越流行。随着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装甲越来越厚,为达到突破装甲将其击沉的目的,各国主力舰的舰炮口径也越来越大。到19世纪末期,主力舰的舰炮口径还在200到300毫米的级别,但是很快就出现了14英寸的主炮,也就是口径356毫米。再往后又出现了更粗的16英寸口径的舰炮,也就是406毫米。这个口径已经允许比较瘦的成年人在炮管里面爬进爬出了。
此后谈到战列舰,其口径至少是14英寸算入门,大部分是16英寸巨炮。一般装备6到9门这种超级大炮。更有几十门155毫米到203毫米的副炮。而为了突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日本旧海军甚至偷偷的搞出了空前绝后的18英寸的主炮,也就是到了460毫米。不过除了这个特例,其他国家的海军大部分都没有逾越406毫米的限制。超级舰炮就需要超级无缝钢管制造。早期各国的冶金技术都达不到一次成型406毫米内径的炮管。因此采取无缝钢管外面再套上口径更大的无缝钢管的技术。因此一门超级舰炮的炮管,多采取多达7层的套管形式,一根炮管就有130多吨的重量。尽管如此。这么一根炮管也只能发射大约200枚重型炮弹,就扛不住猛烈的膛压而报废。必须立即更换新炮管,否则必然炸膛。因此一根炮管,最多经历2到3次激烈的海战就必须更换。
当时大国的个别补给舰,补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携带战列舰的十几根超级炮管,以备在一场激烈的大海战后,在海上就可以直接用大型吊车船帮助更换炮管。不过这种现象在二战后基本没有了。美国靠强大的工业实力,最早把战列舰的炮管生产工艺大大简化。由过去的7层套管减少到了2层。重量也减轻了22吨。一根406毫米的炮管只需要108吨重,发射寿命提高到300发。这种MK7型主炮内身管长度20.2米,有96条膛线,每25倍口径距离旋转一圈。该炮可发射MK8型穿甲弹,MK13、14型榴弹,MK19型人员杀伤弹。其中MK8型穿甲弹弹丸重1225公斤,内装炸药18公斤。
在14.5海里的距离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装甲钢,或击穿9米厚的混凝土。发射药包为6个绢制药包,通常装发射火药349公斤。巨炮炮弹的1吨多重量,其实大都分布在坚硬的穿甲钢外壳上,18公斤的烈性炸药只装在尾部。但是一旦穿透对手的舰体或者陆地上的水泥工事,爆炸威力仍然相当惊人。旧日本海军大和号上的460毫米口径的穿甲弹,总量则达到了1460公斤,创造了新记录,内装炸药33.85千克,也超过了美国炮弹。大和号上还有专门打击陆地和空中目标的高爆弹。内装59.5公斤的苦味酸。可以在陆地上炸出一个深达7米,直径18米的大弹坑。
当年各国战列舰把数百枚成吨重的巨炮炮弹摆在甲板上晾晒,确实有防止巨型炮弹长期在舱内受潮长霉菌的用途。但是这些炮弹内部的炸药也怕烈日的爆晒,因此这种晒炮弹要注意适可而止。更多的时候,把炮弹大量摆在甲板上,是在进行炮弹的补给。特别是要准备作战,提前让舰员对大量巨型炮弹的表面人工擦干防锈油。因为巨型炮弹在存放时都是表面涂了油的。可防止生锈。发射前却必须把表面的油都人工擦干净,再晾晒一下准备打仗。战舰的内部弹仓都很狭窄,而在木质的甲板上大量摆开,人工手工处置最方便,于是就有了巨舰晒巨弹的照片。
此后谈到战列舰,其口径至少是14英寸算入门,大部分是16英寸巨炮。一般装备6到9门这种超级大炮。更有几十门155毫米到203毫米的副炮。而为了突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日本旧海军甚至偷偷的搞出了空前绝后的18英寸的主炮,也就是到了460毫米。不过除了这个特例,其他国家的海军大部分都没有逾越406毫米的限制。超级舰炮就需要超级无缝钢管制造。早期各国的冶金技术都达不到一次成型406毫米内径的炮管。因此采取无缝钢管外面再套上口径更大的无缝钢管的技术。因此一门超级舰炮的炮管,多采取多达7层的套管形式,一根炮管就有130多吨的重量。尽管如此。这么一根炮管也只能发射大约200枚重型炮弹,就扛不住猛烈的膛压而报废。必须立即更换新炮管,否则必然炸膛。因此一根炮管,最多经历2到3次激烈的海战就必须更换。
当时大国的个别补给舰,补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携带战列舰的十几根超级炮管,以备在一场激烈的大海战后,在海上就可以直接用大型吊车船帮助更换炮管。不过这种现象在二战后基本没有了。美国靠强大的工业实力,最早把战列舰的炮管生产工艺大大简化。由过去的7层套管减少到了2层。重量也减轻了22吨。一根406毫米的炮管只需要108吨重,发射寿命提高到300发。这种MK7型主炮内身管长度20.2米,有96条膛线,每25倍口径距离旋转一圈。该炮可发射MK8型穿甲弹,MK13、14型榴弹,MK19型人员杀伤弹。其中MK8型穿甲弹弹丸重1225公斤,内装炸药18公斤。
在14.5海里的距离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装甲钢,或击穿9米厚的混凝土。发射药包为6个绢制药包,通常装发射火药349公斤。巨炮炮弹的1吨多重量,其实大都分布在坚硬的穿甲钢外壳上,18公斤的烈性炸药只装在尾部。但是一旦穿透对手的舰体或者陆地上的水泥工事,爆炸威力仍然相当惊人。旧日本海军大和号上的460毫米口径的穿甲弹,总量则达到了1460公斤,创造了新记录,内装炸药33.85千克,也超过了美国炮弹。大和号上还有专门打击陆地和空中目标的高爆弹。内装59.5公斤的苦味酸。可以在陆地上炸出一个深达7米,直径18米的大弹坑。
当年各国战列舰把数百枚成吨重的巨炮炮弹摆在甲板上晾晒,确实有防止巨型炮弹长期在舱内受潮长霉菌的用途。但是这些炮弹内部的炸药也怕烈日的爆晒,因此这种晒炮弹要注意适可而止。更多的时候,把炮弹大量摆在甲板上,是在进行炮弹的补给。特别是要准备作战,提前让舰员对大量巨型炮弹的表面人工擦干防锈油。因为巨型炮弹在存放时都是表面涂了油的。可防止生锈。发射前却必须把表面的油都人工擦干净,再晾晒一下准备打仗。战舰的内部弹仓都很狭窄,而在木质的甲板上大量摆开,人工手工处置最方便,于是就有了巨舰晒巨弹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