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谁来养活中国?(上)

2016-08-09 12:22:45   

谁来养活中国?

       这个问题太沉重,从历史上反思,这个问题解答不好,就是改朝换代;往现实来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和农业相关的政策。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两层含义,谁有能力让老百姓吃好吃饱,谁才有资格做中国的执政者;凡是不让中国人吃好,不管什么样的势力,中国人最终会也会推翻它。

       谈到中国有争议领土,说各种地缘政治因素,很多人不一定听得懂。但是,只要说上一句:“一寸国土都不能丢,谁知道会长出什么好吃的东西来?”所有的人瞬间都会明白,立场也会坚定无比。

       以前住北京,有一次心血来潮,粗粗统计了一下厨房的食物,结果发现一顿饭的来历,相当不简单:油来自山东鲁花,盐估计来自河北或者福建,木耳来自东北,干辣椒好像来自内蒙,大米也来自东北,不过混了一些南方糯米,牛肉应该是内蒙或者山东的,酱油是广东的厨邦品牌,蔬菜倒是来自京郊菜地,但种地的农民来自河南……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没有一个高度流通的全国统一市场,厨房不可能如此丰富,早年中国有一句口头禅:“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其实说的是北方的冬天,没有什么新鲜蔬菜,只能把白菜和萝卜囤着吃,一直熬到来年春天,所谓的各有所爱,也只能二选一,当然,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了,为什么各有所爱只能有两样?


曾经是北方冬天的蔬菜绝对双主角

       回到题目的严肃性上来,谁来养活中国?毕竟,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人一口啃下去,北京紫竹园公园那么大的一张饼,说没了就没了。

       好消息是,我们的土地红线,一直守得很坚决。虽然茅于轼所在的天则研究所,还拿这个红线说事,说中国没有必要守这个耕地红线。中国的决策层,可从来没有大意过。

守着这耕地的红线,粮食养活国民完全没有问题,万一世界大乱,关起门来过日子,十几亿人有吃有喝,不至于挨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关于粮食,也有坏消息,我们需要大量进口大豆、棉花、原油(也是农业基础),还有牛奶、牛肉这些高蛋白的食品。另外,转基因食品,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大问题。


       先来说说正面的好消息,为什么中国的主粮是足够的?

       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的家乡,但凡距离城市近一些的地方,这些年都搞成了开发区,很多原来的耕地,都变成了高楼和厂房。更恶劣的是,很多地方的开发区,根本就是长满了荒草,根本就招不来什么商,只可惜耕地全都没了。

       实际上,中国这些年也开辟了不少耕地,耕地总量是平衡的,甚至还有增长。中国的黄海渤海海岸线,每年还新增长出很多土地(包括象曹妃甸这种一吹填就是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由于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完工,灌溉面积还增加了很多,也就是说土地总量平衡的同时,土地的生产能力还在上升。


       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途不仅提供城市的优质饮用水。还有很大比例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建设。河南省是受益最大的省份之一,整个沿着京广线的城乡,用水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决定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种子、农药化肥、土壤、气候、灌溉条件、人工和技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粮食的产量都会大打折扣,好在中国这块地,气候条件特别适宜农业生产,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又善于精耕细作,农资相关的生产,也配套跟得上,因此中国的粮食平均亩产量是很高的。据说杂交水稻引到非洲,产量还是跟不上,当地的各种生产条件,比中国差远了。


       除了粮食的生产,还有就是粮食的收储环节。90年代一度曝出粮食系统的巨贪腐败,震怒了时任总理的朱镕基,记得当时是作为全国反腐重案处理。此后,粮食收储系统的监管就变得越来越严厉。加上各种高科技监控手段的跟进(比如摄像头),每个粮库都置于国家监管部门眼皮之下。

       由于技术的进步,粮食储存的损耗,也比过去降低了很多。每年超出储备期的粮食,最后都被拿去作为饲料,有的还拿去做了酒精,添加在汽油里供汽车行驶。

       中国对于饥荒有沉重的回忆,因此在粮食储备这个事情上,执行了全世界最严格的标准。到底粮食储备数量有多少,对外是一个机密数字。但是按照中国随时准备打仗的状态,够全国人维持几年还是问题不大。


中国的粮食储备很充足

       现在每年的新收的粮食,还在不断进入储备。国家粮库的储备容量,都已经用满,所以国家虽然制订了粮食保护价,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农民卖粮,已经很难拿到国家保护价。前一阵笔者到河南某县参观的时候,得知邻县的农民卖出小麦的成交价,实际上都是低于国家保护价。



       现在在农村,种粮几乎不赚钱。扣掉种子化肥农药,一亩地能够有几百元的净收益就不错了。如果卖粮困难的话,这几百元效益甚至都很难保证。而在城市的工地,只要有手有脚不偷懒,现在一天赚两三百很正常。农民们种地,很多时候完全靠的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本能:人总要吃饭,地不能撂荒,不管时代怎么变,种地是做农民的本分。

       这种千年农耕时代留下的本能,让中国的耕地,并没有因为经济效益的考量,出现大面积的荒废。这是中国发展之幸,否则完全以市场经济成本收益计算,要么土地大量撂荒,要么粮价还要高涨。

       随着农村条件的改善,农村户口变得越来越值钱,很多人在城市里打工,如果不能扎下根,多半都会回去老家。有的即使在县城买了房子,农村的地也还留着每年继续种。(现在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地方,种地都机械化了,种粮食也没有以前那么辛苦)。

       十多年前,我就留意到了农村老龄化的问题,也一直担心是否还有人种田。现在看来,这种担心虽然不无道理,但是也并没有糟糕恶化到一塌糊涂。有几次回去村里看了一下,很多45~50左右的,在外面打工多年,有了一些积蓄,也回到了故乡,养老兼务农。

农村的生活,虽然和城市相比各种不方便,文化生活也不丰富,毕竟生活成本极低,又是传统的熟人社会,平时几乎不花什么钱。而且这些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搞得很不错,很多水渠重修了,电网也改造了(以前的小功率带不动空调这类大电器),移动通讯也到处能够覆盖得上。


农村各种条件在改善

       这几年,很多地方的农村电商也在发展,村里的商店缺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网上买到,对于不熟悉网络的农村老人,村里的商店往往可以代劳。农村的生活,也不像以前那样脱离世界太远。

       只要农村还有人愿意留下,土地就不会大面积丢荒,粮食的生产就有了基本的保障。所以,也不需要太担心粮食的问题。

       我10几年前在北京生活,虽然是南方人,却喜欢吃东北大米,当时的东北大米,价格是3元多。时至今日,一般的东北大米,价格也不过3.5~4元,价格几乎一直没有涨。而同一时期的北京房价,差不多涨了十多倍。


       如果粮价和楼价同步上涨的话,不要说十倍,来个五倍的话,一斤米20元,恐怕早就有人吃不上饭要造反了。可见粮食价格的稳定,对于中国整个社会的稳定,有着巨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粮食是充足的,不要为吃不上饭而担忧。对比前苏联解体后的90年代,很多俄罗斯人挨饿的历史。仅此一项,我们的执政党就完全合格。


       不过,更广义的食品,还有农产品的供应,我们并不乐观,甚至某些方面,已经陷入了对国际市场的深度依赖。我们需要面对很多的问题。

       敬请期待,《谁来养活中国》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