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大黑鱼高调展示,小虎鲸低调通关
2020-08-23 19:23:23
大黑鱼是战略重器,一般极少公开露面;其数量、吨位甚至是精确的外形,都是秘密。这也导致其围壳后面的一个“小驼背”,也被各方面讨论到底是反应堆增大导致耐压壳同步增大,还是因为增加了垂发系统而导致外壳加厚;或者是因为作为拖曳声呐阵列的收放绞盘而必须增高的艇壳。不过过去的高度神秘,而变的可在TV上高调公开展示,甚至无人机从各个角度详细拍摄停靠在码头上的大黑鱼,连侧面被动声呐阵列都看的一清二楚。这都是过去所绝对没有过的事情。为何前后对比变化如此之大?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现役大黑鱼已经足够先进,和超级大国的现役大黑鱼直接对比也不落任何下风。很多人从TV高清画面中惊讶的发现,现役大黑鱼的外观感觉像“镀膜”了一样。明明外面敷设了消声瓦,却根本看不到任何缝隙和凸凹不平的现象。
明明是双壳艇体的大黑鱼,却感觉比单壳的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更光滑平顺。若不是外观特征明显的围壳舵;若换成艇身舵,对外说这是海狼级估计也肯定能忽悠不少人。这艘大黑鱼还是刚刚远海训练归来。而现在美英的核潜艇每出一次远海都要丢失大片的消声瓦;而这艘大黑鱼根本看不到这种现象。这说明目前的建造工艺确实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过去近看最新的常规黑鱼,在表面工艺细节上已经明显超过了4岛的苍龙级;而现在近看和细看大黑鱼的表面工艺,又超过了海狼,这种进步确实是翻天覆地的。第二,可以公开近看细看某种主战利器。按照传统,往往是有了更新一代的更强的武器系统。这就是所谓研发一代,生产一代,装备一代。如果研发的一代没有重大突破;甚至新一代大黑鱼没有批量下线,一般是不会把现役的最强型号公共展示。
相反,既然已经公开而且详细的展开了现役大黑鱼,那么说明正在生产的一代可能已经大批下线,而研发的更新一代则项目进展顺利。第三,公共展示主力大黑鱼,也说明这类战略杀手锏总量越来越多,已经从少量的尖端装备,向批量化和制式化的主战装备转化。不再是过去的只有个位数,一个编号几艘艇交替用的这种捉迷藏的战术。而是大大方方的批量展示出来,这本身就是实力快速增强后的,有绝对战略自信的体现。当然,先进大黑鱼动辄二三十亿美元一艘。在超级大国一年下线一两艘都是正常速度;能一年下线三四艘已经是惊人的“大批量”。因此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小虎鲸的补充。因为西太海域有百万平方海里级别的300米深度之内的浅海大陆架。在这些地方,小虎鲸的作战能力其实并不亚于正规的大黑鱼,甚至还有具体的优势地位。小虎鲸低温堆已通过了多种复杂测试,属于连续的低调成功通关。
全球的大黑鱼仍然普遍用的是传统的压水堆,而所有压水堆都有共性,这就是一旦满功率后,就不能随便的过于压低功率。也就是功率不能随意的调大调小。导致大黑鱼上发电能力长期超过耗电能力。只能吸入和排放周边的海水循环冷却。时间长了,就会让航迹周边的海水的温度和附近的其他冷海水产生温差,造成红外辐射背景的差异。现在已经有此类技术专门追踪大黑鱼。因此正规的大黑鱼多数时间必须躲在200米以下的深海冷水中,不敢轻易进入浅海。而小虎鲸上的特殊堆型,满功率只维持在72小时,满足激烈的3天海战就可以了。平时却可以低温、低功率安全运行。这样的噪音和热量的对外辐射,就基本达到了常规潜艇的程度。因此小虎鲸虽然低调,但是未来不论数量还是战斗力都会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