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竞赛已经打响:谁先控制月球南极 几乎就等于占领整个月球

2019-10-07 08:04:37   


在近日的美国国家航天委员会会议上,美国的"2024年重返月球"计划首次向外界展示了明确的登月目标:和"阿波罗计划"登陆月面不同,美国本次登月将直奔月球南极。
而无独有偶的是,中国、俄罗斯乃至于印度都早已把探月登月的目标也对准了月球南极:从确定的信息来看,中国嫦娥六号将在月球南极进行一次采样返回;俄罗斯则计划在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最终在2050年前于月球南极建立可居住基地。


图为SpaceX基于BFR超级火箭在月球南极建立永久性基地的想象图。
当然,之所以包括美俄中这三个传统航天强国,乃至于后起的印度都要"盯上"月球南极,还是因为在近五年间,人类通过各种探测手段确定了月球南极存在冰态水。
在此之前,人类无论是想在月球表面建立半永久性基地,还是更加宏伟的"月球都市",都难免卡在水资源匮乏这个老问题上:人和植物的生存代谢要水、机械的冷却热交换也要水。在小型可控核聚变装置成熟之前,要想靠地球"送水"来支撑起月球都市,代价难免过于高昂。


图为正在组装的印度"月船二号"月球探测器,有希望实现人类首次月球南极软着陆。
但换句话说,一旦有了现成的冰态水,实现有人常驻月球表面的成本就要大大降低,可行性也有"质的飞跃"。而常驻的有人基地,则是月球科研,乃至于月球资源开发的必要坚实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各航天领域的主要国家才会把探月登月的目标齐齐对准月球南极——几乎可以这么说,谁能首先探明并控制月球南极的水冰资源,谁就几乎等于占领了整个月球。


图为美国登月小型前哨站模型,基于水冰的"冰山"地形布设。
而和近50年前不同,如今的人类探月登月行动已经不可能停留在"展示优越感"和"炫耀航天肌肉"的层次,也就是说探月登月行动必然有其追求利益回报的内核。至于回报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多:可能是地球上稀有,但月球上常见的矿产资源;或者是一个安稳的微重力工厂;还有可能是一个未受地球复杂电磁环境辐射,十分"清净"的基础科学实验室……总而言之,"掌握月球"这个目标背后的利益,远比登月带来的"自豪感"更加实际且庞大。


图为拔地而起的"重型猎鹰"火箭,强如它也难以撑起大规模的载人登月行动。
在连续完成了两个阶段的"嫦娥登月"之后,在月球探测器层面上中国已经具备了和美国俄罗斯"看齐"的经验:如果运载火箭能够到位,中国的嫦娥六号探测器将是人类首个在月球南极展开实质性探测,并有能力为下一步载人登月"选点"的前驱。
但在选点之后,掌控月球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即便长征五号能一扫阴霾重振雄风,它的体量也不足以支撑载人登月,中国依旧需要更有力的航天运载工具。


图为利用"重型猎鹰"火箭实施三次接力登月的过程图,如此登月只具备象征意义。
从现在来看,就连现今可用的最大运载火箭,SpaceX的"重型猎鹰"也难以支撑起美国人在月球南极建立半永久基地的梦想——真正能够满足运力需求的火箭,恐怕还真非SpaceX正在研制的BFR超级火箭莫属。
除此之外,中国和俄罗斯,乃至于美国"国家队"的重型火箭都还走得磕磕绊绊,超级火箭更是连影子都难见着:所幸月球南极的争夺战现在才刚刚打响,只要想迎头赶上,时间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