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高票胜选,中俄关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8-03-24 07:52:16   


3月18日,高喊着“强大的总统,强大的俄罗斯”,普京无悬念以高票赢得俄罗斯总统大选。紧接着第二天,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就在当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按照中俄两国元首年度互访惯例,普京总统年内将访华。可以说,普京胜选确定了俄罗斯未来六年的道路,也确定了中俄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路径。
中俄有共同的战略利益
普京的政绩之一,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也是他对国民的承诺。新一届总统任期,可以看做是普京过往方针的延续。
以外交政策为例,普京担任总统初期,一度被人解读为向西方靠拢。但自其第一任期末,他和西方越发疏远,爱国主义成为国家显性的意识形态。在此期间,普京大体上维系了政权的稳固,和执政方向的一致。
过去的六年,普京对俄罗斯国内的治理,为西方所诟病,在国际舞台上遭到西方敌视。但西方对俄制裁并未打击到俄罗斯,反而进一步提升了俄罗斯人对他的支持。
与俄罗斯处境类似,中国也长期受到西方国家质疑,被美国等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这让中俄两国产生战略利益的共性。两国领导人交流密切,去年两国元首共举行了5次会晤便是这种共性的最好体现。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美国相继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并着重点了中国、俄罗斯的名。尤其是《国防战略报告》认为“国家间的战略竞争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而非恐怖主义”,这令外界忧心,美国是否要就此回归拥抱“冷战”。
普京总统在3月1日发表国情咨文时表示,今日的俄罗斯是拥有强大经济及国防实力的大国之一,但从保障民众生活品质及福祉这一最重要的目标来看,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需要在这方面争取决定性的突破。
中俄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自2010年起已连续8年保持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去年两国经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贸易规模增加了20%以上,现在中俄两大经济体的年贸易规模是800多亿美元,潜力巨大。中俄产业结构互补性是两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基础。
因此,中俄经贸合作对于俄罗斯经济的提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曾任俄罗斯外交学院副院长的汉学家卢金认为“乌克兰危机加速了俄中两国恢复友好关系,促使面对西方制裁的莫斯科方面在中国寻求经济机会。同时,中国努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系统来对抗美国军事优势的举动,又使得中国向俄罗斯寻求更多援助”。
看来,在中俄合作的内在需求,以及外力的基础上,双方会继续长期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未来中俄合作空间广阔
中俄两国都关心欧亚大陆国家间的合作,俄罗斯推动成立欧亚经济联盟,中国则发起“一带一路”倡议。
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内经济一体化项目,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旨在成为欧洲和亚太地区之间的有效纽带。目前成员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
从空间上来看,“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在亚太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从产业角度看,联盟国家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足。然而,欧亚经济联盟国家与中国产品互补性强,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在双方的努力下,2015年5月中俄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两国已经原则上达成了一致。
为了推动对接,双方开展了一些具体项目。2017年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铁已经顺利完成勘探。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别洛泽罗夫2017年指出,建设中国-俄罗斯-欧洲高速交通走廊,是俄中两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合作方向。当年7月,两国元首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另一方面,除了在实现国家层面大型合作以外,也需要正视双边交往中的问题。俄罗斯朝野有一些人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有疑虑,这也影响到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比如,对中国务工者怀有戒备心理,通过劳动配额限制数量和工种,或者通过一些灰色方式处理中国务工人员问题。中方投资项目劳务用工指标有时无法满足,一些中方务工人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
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主流,但中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政策可以争取的,在尊重俄方法律前提下,为中俄多层次商贸往来创造便利。中俄双方都需要研究和理解对方国家的利益所在,以适度为原则,摸着石头过河,推动地区合作良性开展。
最近十几年来,中俄双方一再强调“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随着普京当选,这种友好关系无疑具备了更大的确定性。中国外长王毅近期的回答则更上层楼:中俄深化合作没有止境,中俄关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