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兴:中美竞争中,让美国人真正紧张的事发生了
2018-01-28 17:12:49
荣兴寄语关键词:1、中美GDP分别为美元12.7万亿和18万亿;2、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已与美国基本持平,比美国华盛顿邮报预测的整整提前了一年,那2018年会怎样呢,已无需预测了;3、中、美GDP谁更实在和扎实?谁更有未来?中国虽有数据不实之多报,但更有大量法定“少报”之数据,中相比美,中国的“不开票”消费司空见惯,美国的“虚拟申报”更是汗牛充栋;4、我的感慨:中国的根本动力是内生的,中国的消费举二个案例可见一斑:国庆黄金周7亿人在旅游,茅台酒市值过万亿……中国中产阶级比例在大幅提升,如果按十九大的脱困减贫目标,消费量将更加刚性。5、中国18年的股市与美国股市按成份指数或综合指数同口径比,上升空间肯定比美国大,极端讲,今年上证指数年线或许会走出光头阳线。华盛顿邮报1月11日报道,2018年中国的零售总额可能达到5.8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万亿元),预计将会和美国持平,甚至超过美国。而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
这将是有史以来的首次,也是中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的又一标志。
有趣的是,华盛顿邮报应该不用“预计”了。1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经济数据,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已与美国基本持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零售额”指的是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的商品总额,区别于被公司购买用于生产经营的商品总额。
1
美国零售消费怎么就被中国追平了?
美国虚的太多!
美国目前GDP约为18万亿美元,是中国的约1.5倍。
中国经济一直为人诟病的一点是,GDP构成中投资太多、消费太少。以致经常有国内外经济学家呼吁中国应该减少投资占比、提振消费。
因此直觉上,我们一般认为美国的消费数据应该比中国高不少才对。为何2017年两国的零售消费却基本持平呢?
这是因为,美国的GDP虽然较高,其中占比高达70%的消费也比中国高得多,但美国的消费GDP有太多“虚拟”成分,并不是真实的消费数据,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虚拟房租”和服务业——
*在美国GDP构成中有一项叫做“虚拟房租”,占比高达约10%。
它的意思是,即使是自住房,也要计算租金放进GDP里,相当于“业主史密斯向租客史密斯3000美元一月出租房子”。也就是说,这3000美元租金是虚拟的,并没有真实发生。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房子既然住了人,就等于有消费行为发生,就要统计进GDP。
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将“虚拟房租”纳入GDP,但中国还没接受这种统计方法,只是统计了真实发生的消费交易。
*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高达约80%,中国约为50%。
服务业顾名思义,就算有真实交易发生,也不会对应到实物商品,而主要是为人与人的“互动环节”支付费用。服务业产生的GDP就不如工业、农业来得实在。
而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标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必须有对应的实物商品,只有一种例外,就是餐饮服务消费。其实餐饮消费也有吃喝的实物对应,但最后买单时隐含了一些服务费,强行与实物吃喝分开也不方便,就把这个服务费也统计了进来。
因此,美国GDP虽然比中国高,但比重较大的服务业以及所谓的“虚拟房租”等虚的成分也较高。如果单纯考虑消费者真金白银购买的商品零售,美国的优势并不明显。
因此,在与实物生产消费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数据上,中国与美国持平并不奇怪。
2
零售消费为何是经济超级大国的标志?
比GDP更靠谱!
以往,我们在对比中美经济数据时,一般将两国GDP进行对比。
其实这是不太合理的。
因为两国GDP的统计标准差异太大,懂行的经济学家其实也不太看重GDP这类较虚的数据,一般关注的也只是GDP增长率。
也就是说,GDP并不靠谱,那能反映真实经济状况、可用于两国比较的靠谱数据有吗?
当然有,零售总额就算一个,靠谱的“零售总额”数据有三大特性:
一是可比性。美国统计局公布的“Retail andFoodServices”(零售及食品服务,一般简称为“零售销售”)数据很有参考价值,和中国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定义基本可比。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类似中国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为57564亿美元。各分项的数据也有,美国是按交易发生的店铺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各大类分别是:
“汽车以及部件零售商”11860亿美元;“家具与家居装饰店”1158亿美元;“家电与电子产品店”981亿美元;“建材店”3784亿美元;“食品饮料店”7189亿美元;“健康与个人护理店”3315亿美元;“加油站”4557亿美元;“服饰店”2612亿美元;“运动、书籍、音乐店”855亿美元;“综合型超市”6917亿美元;“杂货店”1302亿美元;“无店铺零售”6250亿美元。
这些加起来正好等于50780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再加上6784亿的“餐厅酒吧”消费,就是57564亿美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二是全面性。美国零售数据是按照店铺类型进行统计的,更具有可行性,科学而周密,除了违法的毒品、赌博等地下经济不能统计之外,其他都会被算进去,甚至连游动摊贩也不放过。
三是真实性。零售总额这个数据很实在,是一家家店铺统计出来的,面对的是最直接的经济活动,是一国经济活力最直接的体现。公司与机构的经营活动虽不在统计之列,但从人类社会的经济意义来说,公司搞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们消费,所以消费数据更为根本。
这样看来,因为有商品实物对应,各种实物社会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统计能多渠道互相印证,不太好伪造高估,零售统计也就比GDP数值要靠谱得多。
3
美国为何对中国零售消费赶超如此紧张?
大国竞争重要信号!
一直以来,美国人非常看重零售数据,深深地把这当成是经济超级大国的标志。
日本在90年代早期GDP总额也达到了美国的70%。但是同样论起零售消费数据,也被美国狠狠碾压了。
日本国土太小,人口也比美国少得多,与美国差距仍然很大,住房、汽车、食品等大宗商品消费都是没法和美国比的。
日本高涨的GDP更多的是汇率升值与泡沫经济的特殊现象,后来果然破灭了,现在GDP也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
巧合的是,2017年中国GDP(按最新统计82.7万亿人民币以及2017全年平均汇率6.6计,合12.5万亿美元)正好达到了美国18万亿美元的70%。
但中国在零售消费方面真有实力与美国较量,美国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消费表现。
相比美国,中国的零售消费有很多亮眼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零售总额数据虽然与美国持平了,但还是被低估了。
首先,中国的零售消费统计比美国要粗放。
中国零售消费统计中,有个专门的名词叫“限额以上”,限额的意思是,批发年销售2000万元,零售年销售额500万元,餐饮年收入200万元以上。“限额以上”的企业,数据相对准确。“限额以下”的由于现实原因,就没办法准确估税,只好简单估计甚至一刀切了,但一般认为“限额以下”都是低估。
其次,中国餐饮业营业额也是被明显低估了。
因为按照这个数据,中国人均年餐饮消费仅2860元,人均每天还不到8元。这就有点与现实不符了,很多白领日常在餐厅吃饭每顿就能消费20元左右,而这根本还不算饭局。
要知道,中国人的饭局消费是非常火爆的,从消费行为来看,是比美国人还常规的行为,现在跟亲朋好友约个饭根本不算大事。而美国人搞个饭局就算是一件大事了,还得准备正装。
但中国人吃喝开发票的并不多,所以大量营业额不能统计上来。
4
未来,中国零售消费厚积薄发,潜力巨大!
未来,中国零售消费厚积薄发,潜力巨大,这是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决定的:
一是生产模式。
中国主要靠自己生产,大量生产实物商品出口全球。
进口中国产品最多的就是美国,按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顺差创历史新高至2758亿美元。美国也在一直呼吁缩小中美贸易逆差,中国可借此将巨大的产能更多用于国内消费。有生产力为基础,中国零售消费增长的限制因素要少一些,比美国要容易。
而美国零售消费增长的压力大得多,既要缩减贸易逆差,又要扩大零售消费提振经济,方向自然是“制造业回归美国”。
二是民众的消费模式。
中国零售消费靠的是民众实打实的收入增长。中国零售总额的增长不需要靠借贷,从过去的历史看,只要正常发展,零售总额的增长问题不大。但是也应该看到,房地产价格的高企也确实对居民消费带来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这一点不容忽视。
因此从消费模式来看,中国民众扩大实物消费更为顺畅,只要正常多赚钱就行了。
三是民众的增收潜力。
中国人的收入数据每年都在高速增长,对美元汇率也重回升势。提升中国普通民众的收入,是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政府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中国人的增收潜力显然很大,相应的零售消费也会跟着进一步水涨船高。
这将是有史以来的首次,也是中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的又一标志。
有趣的是,华盛顿邮报应该不用“预计”了。1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经济数据,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已与美国基本持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零售额”指的是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的商品总额,区别于被公司购买用于生产经营的商品总额。
1
美国零售消费怎么就被中国追平了?
美国虚的太多!
美国目前GDP约为18万亿美元,是中国的约1.5倍。
中国经济一直为人诟病的一点是,GDP构成中投资太多、消费太少。以致经常有国内外经济学家呼吁中国应该减少投资占比、提振消费。
因此直觉上,我们一般认为美国的消费数据应该比中国高不少才对。为何2017年两国的零售消费却基本持平呢?
这是因为,美国的GDP虽然较高,其中占比高达70%的消费也比中国高得多,但美国的消费GDP有太多“虚拟”成分,并不是真实的消费数据,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虚拟房租”和服务业——
*在美国GDP构成中有一项叫做“虚拟房租”,占比高达约10%。
它的意思是,即使是自住房,也要计算租金放进GDP里,相当于“业主史密斯向租客史密斯3000美元一月出租房子”。也就是说,这3000美元租金是虚拟的,并没有真实发生。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房子既然住了人,就等于有消费行为发生,就要统计进GDP。
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将“虚拟房租”纳入GDP,但中国还没接受这种统计方法,只是统计了真实发生的消费交易。
*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高达约80%,中国约为50%。
服务业顾名思义,就算有真实交易发生,也不会对应到实物商品,而主要是为人与人的“互动环节”支付费用。服务业产生的GDP就不如工业、农业来得实在。
而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标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必须有对应的实物商品,只有一种例外,就是餐饮服务消费。其实餐饮消费也有吃喝的实物对应,但最后买单时隐含了一些服务费,强行与实物吃喝分开也不方便,就把这个服务费也统计了进来。
因此,美国GDP虽然比中国高,但比重较大的服务业以及所谓的“虚拟房租”等虚的成分也较高。如果单纯考虑消费者真金白银购买的商品零售,美国的优势并不明显。
因此,在与实物生产消费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数据上,中国与美国持平并不奇怪。
2
零售消费为何是经济超级大国的标志?
比GDP更靠谱!
以往,我们在对比中美经济数据时,一般将两国GDP进行对比。
其实这是不太合理的。
因为两国GDP的统计标准差异太大,懂行的经济学家其实也不太看重GDP这类较虚的数据,一般关注的也只是GDP增长率。
也就是说,GDP并不靠谱,那能反映真实经济状况、可用于两国比较的靠谱数据有吗?
当然有,零售总额就算一个,靠谱的“零售总额”数据有三大特性:
一是可比性。美国统计局公布的“Retail andFoodServices”(零售及食品服务,一般简称为“零售销售”)数据很有参考价值,和中国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定义基本可比。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类似中国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为57564亿美元。各分项的数据也有,美国是按交易发生的店铺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各大类分别是:
“汽车以及部件零售商”11860亿美元;“家具与家居装饰店”1158亿美元;“家电与电子产品店”981亿美元;“建材店”3784亿美元;“食品饮料店”7189亿美元;“健康与个人护理店”3315亿美元;“加油站”4557亿美元;“服饰店”2612亿美元;“运动、书籍、音乐店”855亿美元;“综合型超市”6917亿美元;“杂货店”1302亿美元;“无店铺零售”6250亿美元。
这些加起来正好等于50780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再加上6784亿的“餐厅酒吧”消费,就是57564亿美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二是全面性。美国零售数据是按照店铺类型进行统计的,更具有可行性,科学而周密,除了违法的毒品、赌博等地下经济不能统计之外,其他都会被算进去,甚至连游动摊贩也不放过。
三是真实性。零售总额这个数据很实在,是一家家店铺统计出来的,面对的是最直接的经济活动,是一国经济活力最直接的体现。公司与机构的经营活动虽不在统计之列,但从人类社会的经济意义来说,公司搞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们消费,所以消费数据更为根本。
这样看来,因为有商品实物对应,各种实物社会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统计能多渠道互相印证,不太好伪造高估,零售统计也就比GDP数值要靠谱得多。
3
美国为何对中国零售消费赶超如此紧张?
大国竞争重要信号!
一直以来,美国人非常看重零售数据,深深地把这当成是经济超级大国的标志。
日本在90年代早期GDP总额也达到了美国的70%。但是同样论起零售消费数据,也被美国狠狠碾压了。
日本国土太小,人口也比美国少得多,与美国差距仍然很大,住房、汽车、食品等大宗商品消费都是没法和美国比的。
日本高涨的GDP更多的是汇率升值与泡沫经济的特殊现象,后来果然破灭了,现在GDP也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
巧合的是,2017年中国GDP(按最新统计82.7万亿人民币以及2017全年平均汇率6.6计,合12.5万亿美元)正好达到了美国18万亿美元的70%。
但中国在零售消费方面真有实力与美国较量,美国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消费表现。
相比美国,中国的零售消费有很多亮眼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零售总额数据虽然与美国持平了,但还是被低估了。
首先,中国的零售消费统计比美国要粗放。
中国零售消费统计中,有个专门的名词叫“限额以上”,限额的意思是,批发年销售2000万元,零售年销售额500万元,餐饮年收入200万元以上。“限额以上”的企业,数据相对准确。“限额以下”的由于现实原因,就没办法准确估税,只好简单估计甚至一刀切了,但一般认为“限额以下”都是低估。
其次,中国餐饮业营业额也是被明显低估了。
因为按照这个数据,中国人均年餐饮消费仅2860元,人均每天还不到8元。这就有点与现实不符了,很多白领日常在餐厅吃饭每顿就能消费20元左右,而这根本还不算饭局。
要知道,中国人的饭局消费是非常火爆的,从消费行为来看,是比美国人还常规的行为,现在跟亲朋好友约个饭根本不算大事。而美国人搞个饭局就算是一件大事了,还得准备正装。
但中国人吃喝开发票的并不多,所以大量营业额不能统计上来。
4
未来,中国零售消费厚积薄发,潜力巨大!
未来,中国零售消费厚积薄发,潜力巨大,这是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决定的:
一是生产模式。
中国主要靠自己生产,大量生产实物商品出口全球。
进口中国产品最多的就是美国,按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顺差创历史新高至2758亿美元。美国也在一直呼吁缩小中美贸易逆差,中国可借此将巨大的产能更多用于国内消费。有生产力为基础,中国零售消费增长的限制因素要少一些,比美国要容易。
而美国零售消费增长的压力大得多,既要缩减贸易逆差,又要扩大零售消费提振经济,方向自然是“制造业回归美国”。
二是民众的消费模式。
中国零售消费靠的是民众实打实的收入增长。中国零售总额的增长不需要靠借贷,从过去的历史看,只要正常发展,零售总额的增长问题不大。但是也应该看到,房地产价格的高企也确实对居民消费带来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这一点不容忽视。
因此从消费模式来看,中国民众扩大实物消费更为顺畅,只要正常多赚钱就行了。
三是民众的增收潜力。
中国人的收入数据每年都在高速增长,对美元汇率也重回升势。提升中国普通民众的收入,是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政府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中国人的增收潜力显然很大,相应的零售消费也会跟着进一步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