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蒋介石到底有没有下令不抵抗?这篇文章把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2023-10-03 09:38:11   

“我觉得不抵抗没有什么错误,这么多年以来是大家误会了。”

1990年,日本NHK电视台来到台北对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展开了访问。而接受他们访问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国民党军队中赫赫有名的“少帅”——张学良。

此时的张学良带着一副眼镜,多年的软禁已经磨灭了他身上的英气。但张学良的头脑依旧非常清楚。谈起当年的事情,连很多细节都可以对答如流。

但当记者询问他对“九一八”事变的看法时,张学良的说法却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无比震惊:他认为当年的“不抵抗”策略是正确的,这么多年以来是大家误会了他。

图片

晚年的张学良夫妇

那么张学良所说的这些话到底是不是他的“肺腑之言”,又有多少可信度?当年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责任吗?

“不抵抗政策”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这一切,还要从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开始讲起。

“九一八”当晚的张学良
1931年9月18日,几名野心勃勃的日本关东军参谋调动了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军部队发起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事件一出,舆论哗然。这个消息迅速通过各大媒体的报道传遍了世界。同时,作为东北地区的实际控制者的张学良也受到了众人的关注。

根据辽宁省历史学者赵杰的研究以及《张学良传略》中的记载来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当晚,很有可能与他后来的妻子赵一荻在北平的剧院里观看梅兰芳先生的演出。

但戏演到一半噩耗传来,张学良不得不起身离开戏院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军事变故”。

回到指挥部以后,张学良先是召集了在北平的所有东北军高级将领,向他们宣布了日本军队发动军事行动的消息。

一时间整个指挥部内,众人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带兵打回东北老家,而此刻,只有张学良一人露出了一副讳莫如深的表情。

几个小时以后,东北军的诸位将领接到了一封意图难明的命令:禁止将事态进一步扩大,尽量不要与日本军队发生正面的冲突。

图片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

大家几乎都被这道命令给激怒了,为什么日本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我们还不能够反击?难道张学良就这么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老家拱手送给日本人吗?

其实,当时张学良带着东北军入关是为了帮助蒋介石“剿共”。所以东北军要干什么,张学良一个人是做不了主的。

也就是说,东北军的任何行动,都要知会甚至请示蒋介石,在得到其允许后才可进行!

然而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当晚,蒋介石根本没有和张学良在一起。

当时的蒋介石还在江西南昌督师“剿共”,以当时的通讯条件,张学良和蒋介石根本不可能就九一八事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商议。

那么,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统帅为什么要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呢?事后,蒋介石对于他的决策又是如何评价与回复的呢?

图片

二蒋介石眼中的“九一八”
其实,早在9月19日一早,蒋介石就给张学良发去了一封电报:

北平张副司令勋鉴:

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

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蒋中正叩。皓戌

看得出来,张学良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告知蒋介石“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当天蒋介石还是从上海官僚们的口中得知的事变消息。

并且在“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还要求张学良将近期的情况尽快告诉他。

图片

蒋介石

但蒋介石对于“不抵抗”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还要从9月19日召开的国民党中常委会议讲起。

当天国民党的高官们接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报告后,有人便向蒋介石提出意见,让国民政府寻求国际联盟的帮助。

希望国际联盟能够以干涉的方式帮助中国拿回东北的控制权,对于这个意见蒋介石没有当场回复。

但在9月20日,蒋介石就表示要防止日本方面在宣传上对国民政府展开污蔑行为。而后国民党中常委也通过决议:“对日武力可退让,交涉绝不可放松”。

9月21日,蒋介石又召开了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会议。在会议上,蒋介石明确地说:“我希望把日本侵占东三省的事情提交国际联盟处理。

我们应该把此事诉诸于公理,大家也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

图片

国联调查团到达沈阳

从这几次会议的结果来看,“不抵抗”的策略几乎已经成为了所有国民党高官的共识。蒋介石本人虽然没有明确地表示过要采取“不抵抗”策略。

但他将希望都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调停上,其实已经是默认了“不抵抗”的现状。至于蒋介石为什么始终没有明说,大概是为了自己的体面。

但历史无数次证明:外国人绝不会为了中国的利益“主持公道”。当年的巴黎和会是这样,如今的“九一八事变”也没有例外。

1932年1月,国联调查团成立,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派出了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去东北陪同调查。

但由英国人李顿带领的调查团刚一到东北就受到了日本关东军明里暗里的阻拦,顾维钧本人甚至还遭到了一些日本“少壮派军官”的死亡威胁。

在国联调查团抵达东北的同时,张学良也在媒体面前发表了一番言辞激昂的“对外宣言”。他在演讲中声称:“东三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与新英格兰是美国人的领土是一样的。”

图片

国联调查团成员

随后,他还表示三千万东北人民愿意为了自己的故乡和土地去抵抗日本侵略军。他本人也强烈谴责日本政府的行为,并敦促日本军队尽快撤出被占领的中国领土。

但众所周知:“从战场上无法获得的利益,在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最终,国联调查团得出了一份相对真实的报告。

但这份报告并没有对日本侵占东北的行为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蒋介石理想当中“以夷制夷”策略也就此宣告失败了。

眼看着国联调查团调解不成,张学良和蒋介石又会各自做出怎样的反应呢?日后东北地区的抗日形势又会如何发展呢?

图片

张学良与东北军诸将

张学良的“抗日活动”
在东北被占领之后,当地的中国军民几乎立马就组织起了激烈的反抗。

时任黑龙江地区军政高官的马占山就率领手下的部队对入侵之敌展开了还击,打响了我国东北人民抗日的第一枪。

随后,中国共产党也派遣大量优秀的同志进入东北地区开展工作,组建起了好几支“东北抗日联军”武装,在广袤的林海雪原上与日本鬼子展开了长期的游击战争。

但此时张学良的几十万东北军却在关内奉蒋介石的命令“围剿共产党”。对于这一点,张学良的心中早就怀有不满的情绪了。

当初他跟蒋介石都寄希望于国联调查团,但最后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失所望。如今要想回到东北老家只有一条路:带兵抗击日本侵略军!

1933年日本再次派遣军队入侵了中国的热河地区,直接把战火烧到了长城边上。此时的蒋介石仍然希望国联参与调停,但日本干脆“耍流氓”直接退出了国联。

张学良见事情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便命令部将汤玉麟在热和一带狠狠地抗击日军。

图片

汤玉麟

可汤玉麟是东北军里出了名的“刺头”。他对张学良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还下令一连放弃了好几处阵地。张学良一气之下撤了汤玉麟的职务,让自己的伯父张作相(原吉林省主席)顶上。

尽管张学良已经下令东北军在热河抗日,但他们的抗击还是没有能够阻止日军进一步的行动。

1933年3月,热河抗战正式结束,东北军的行动也宣告失败。这次军事行动后,日本军队虽然暂时没有继续向南攻击的趋势,但民国政府也被迫继续收缩了防线。

日本人在其控制下的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继续对东北展开残酷的殖民统治。

热河抗战失利以后,败将汤玉麟带着自己的家人跑进了天津租借的别墅里,拿着搜刮来的钱继续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

而蒙受了两次“奇耻大辱”的张学良也受到了当时所有爱国人士的一直致谴责。宋子文见情势不妙,便建议张学良“下野”出国治病避避风头。

无奈之下张学良只好同意了这个意见,但他心中的愤懑也在不断积压,他在找一个机会,为东北3000万人民出气的机会!

但当时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都掌握在蒋介石手中,张学良虽然在东北称雄,但以一隅之力抗衡日本还是太过勉强。

他想要借助蒋介石的力量讨回东北,摘掉自己头顶“不抵抗将军”的帽子,但蒋介石眼中只有“剿共”,对于日军的步步蚕食不管不顾!

图片

张学良与蒋介石在一起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忍无可忍的张学良与西北军的重要将领杨虎城在西安城外的华清池对蒋介石发动“兵谏”,并成功将其抓住软禁了起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爆发。

从西安事变一开始,张学良和杨虎城就对自己的诉求毫不避讳:国民党当局应该尽快结束内战,与中国共产党人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起抗击日寇,收复河山!

但张学良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中国国内暗流汹涌。南京政府内的亲日派刚好想趁此机会“借刀杀人”,除掉蒋介石。

如果蒋介石身死,那中国立刻就会再次陷入混乱之中,如此一来岂非亲者痛,仇者快!

于是在综合了多方信息之后,中共中央决定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谈判代表团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交涉,力求保护蒋介石的生命安全,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图片

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与杨虎城

最终经过漫长谈判,张学良同意释放蒋介石,而蒋介石也同意立刻召开“抗日救国会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快对日本侵略军展开还击。

作为曾经的“结拜兄弟”,张学良为了表示自己这方的诚意,贴心地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

但他没有料到,他这一去就成为了蒋介石的“阶下囚”,而后迎接他的更是多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活。

在被软禁的岁月里,张学良无数次地想起了往事。或许他会为自己当初那几次错误的决定后悔终生。

但还有一个问题始终围绕在所有国人的心头:当初爆发“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张学良为什么下令让东北军采取“不抵抗”的策略呢?

图片

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1990年,在张学良接受日本NHK电视台访问的时候,他面对记者的镜头非常直接地说道:“我觉得不抵抗没有什么错误,这么多年以来是大家误会我了。”

原来,当时的张学良认为日本军队在东北驻扎的兵力众多、武器精良,自己手下的东北军一旦与他们开火,没有必胜的把握。

另外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日本军队就在东北一带频频对中国军队和老百姓发起挑衅行为,蒋介石对此都采取了“忍气吞声”的态度。

基于之前的经验,张学良认为这次日本人的挑衅大概率也会跟之前一样“雷声大,雨点小”。而蒋介石此时也正忙于在南方“剿共”,根本不希望东北的事态继续扩大。

所以,张学良这才私自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

在东北沦陷之后,张学良也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许多爱国人士将张学良讥讽为“不抵抗将军”,许多报刊杂志上也刊登了不少讽刺张学良的文章和漫画。

这些东西深深地刺激了张学良,这也成了他后来主动组织热河抗战、发动西安事变的关键原因之一。

图片

日本关东军士兵

张学良仔细地盘点了当时自己手下的东北军诸将。认为他们当中唯有杨宇霆可以抗击日本人的入侵。

但是,在“东北易帜”的前夕杨宇霆被张学良本人亲手处决了。对于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晚年的张学良也时常会感到无比的后悔。

访问进行到一半时,记者突然问张学良:“当初九一八事变的时候,蒋介石有没有给您下过关于不抵抗的命令呢?”

张学良想都没想,立刻摇头回答道:“没有!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我给下达过这样的命令。”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是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了。

面对自己在历史犯下的错误,他无意躲避,但是他也希望将历史的真相留给后人。若干年后,希望大家对于过去的那段历史能够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谈完了蒋介石,张学良又对记者强调道:“过去很多人说我九一八事变是卖国,我不服,我的内心还是热爱国家的,比很多人都要热爱!”

图片

晚年接受采访的张学良

说道这个话题,张学良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岁月。当时日本在东北地区频繁发动挑衅。而他的父亲张作霖也经常与日本人合作。

对此,年纪轻轻的张学良十分不满,他也曾经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跟着大家一起走上接头去反对政府的妥协政策与日本军队的节节紧逼。

可是在孱弱的国家势力面前,一切语言上的抗议都显得无比脆弱。

当年日本逼迫中国人签下《二十一条》,年仅十几岁的张学良也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回想起那时候意气风发的自己,张学良的眼中闪过了几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他非常反感被别人称为“不抵抗将军”,但这个绰号也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结果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这次采访当中张学良还回忆起了自己的东北老家。从1949年跟着蒋介石来到台湾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

而那也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张学良和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中国人一样,有着一个“落叶归根”的梦。

1995年,张学良离开台湾省前往夏威夷居住。在美国居住的期间,他通过妻子赵一荻和一些朋友的帮助整理出版了后来的《张学良口述历史》。

这也算是张学良这位“少帅”为后人留下的少许财富。在书中,他一再坚称自己当时下达“不抵抗”的命令没有错,只是因为自己误判了形势,完全是后来的国人冤枉了自己。

图片

《张学良口述历史》书影

但历史是客观地,也是公正的!尽管张学良后来组织了热河抗战,也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

但是他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依旧可以被称作是其一生当中不可轻易抹去的“污点”。

即便真的如张学良所说,事变的原因是他对日本人的估计不足,那么身为统帅的张学良也至少应该承担“战略误判”的责任。

而且日本军队固然强大,在装备与单兵素质上都远远强于东北军。但这不是张学良奉行“不抵抗”策略的理由。

同样的情况,马占山却敢于同日寇血拼到底。而东北抗联更是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坚持抗战了十余年。

不管怎么说,军事上的差距都不是“借口”。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犯下的错误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应该永远受到所有国人的铭记与批评!

2001年10月14日14点50分,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的史特劳比医院里去世,享年101岁。

张学良的一生毁誉参半,关于他的是非功过,大家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停止。而无论如何,他终究没有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东北老家。

张学良去世之后,他的子女根据他的遗愿将张学良和赵一荻二人葬在了美国檀香山的一间日本寺庙内。

这座日本寺庙位于半山腰,站在山上可以看见波涛滚滚的大海。也许,张学良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的灵魂得以回到故乡吧。

图片

张学良的墓地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他曾经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为了不同的政见与自己的父亲张作霖爆发争吵。

他也曾经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犯起了糊涂,将东三省的土地拱手送。尽管张学良的内心依旧是“爱国与正义”的。但功是功,过是过,两者根本无法混为一谈!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基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结果,将他评价为“爱国人士”。

客观地来讲,张学良确实对得起这样的评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生命在1936年西安事变结束的那一刻早就已经结束了。而他的思想也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一秒。

从“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们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和尊重。我们的国家能够拥有如此多的勇士,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也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也许,当今天的人们抬起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他们依旧在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今天的人们。当夜空中的星星明魅不定的时候,那是先辈们在向我们招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