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程1.2万公里的常规洲际ASBM的大部分系统实验已经完成?

2023-02-04 22:14:38   

前几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刚刚谈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洲际版ASBM服役,本质上有2大原因:第一是这种射程的弹道导弹,很容易被先天反应为洲际核弹头来袭,因此可能还没落地就引发对手的核反击。这样相互加码之下,会引发不可收拾的核战争。第二就是射程一旦到了6000公里以上,则黑障的问题会相当严重,到了不容易轻易克服的程度;因此对研发洲际ASBM还是需要慎重从事。不过这里面也天然隐含着2大问题。首先是担心洲际ASBM会引发核战争。但是其他的洲际导弹一旦发射,都会引发核战争。这样从基本逻辑上讲,既然所有的洲际导弹一旦实弹发射都会不可避免的引发核战争。那么为何唯独因为担心引发核战争,就不去发展洲际ASBM系统?反过来说,





万一核战争已经不可避免,那么用常规的核弹头又很难十分精准的击沉已经离开母港而在大洋上高度机动的航母战斗群。此时先手拥有ASBM的一方就有绝对的战略优势。提前发展洲际ASBM的先天必要性就极大的表现了出来。毕竟通过普通的洲际导弹发射的核弹头,基本上只能打击陆地上的固定目标。对全球海洋表面也不是不能打击,只要提前确定了坐标就会让核弹头飞到坐标区引爆。不过对辽阔的大洋来说,就算是1万个核弹头陆续丢进去,其综合打击效果仍然远远不如陆地上空核爆以及触地核爆的效果。这就在于大洋的庞大水体对所有辐射都有天然的屏蔽减弱效应。因此用打击固定坐标的办法想击沉大洋上快速机动的航母战斗群并不容易。何况部分航母本身就有很强的三防设置。





此时对攻的大国之间,手里有没有洲际ASBM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还有一点,这就是即使实弹发射洲际ASBM,也不一定就能无条件的引发核战。比如对手的航母战斗群是在离开其本土的地中海或者东太平洋。此时用射程4000到6000的ASBM可能打不到,但是用洲际ASBM则一定可以打得到。此时射程发射射程1万公里的常规ASBM与发射射程6000公里的ASBM并没有在战略上的本质性区别。反倒是一旦掌握了1万公里甚至更远射程的此类系统,则基本就等于提前废掉了对手舰载航空兵在大半个地球表面耀武扬威的任何可能性。从以上这些典型场景来看,发展射程8000到1.2万公里的ASBM系统,与研发与装备普通的洲际导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无非就是一个如何克服6000公里以上射程的强黑障问题。





其实有2个思路:第一是当今很常见的A射B导,也就是先手发射洲际ASBM,但是弹头再入40公里的高度大气层以前不考虑黑障的干扰;此时由其他系统提供目标的基本坐标引导服务;一旦弹头继续下落,出了黑障区,继续提供高精度外部引导,最终在1分钟之内命中目标。第二个办法,则是加强弹头本身的主动消除黑障能力。实际上这类高端试验已经开始多年,大部分系统试验已经完成,只需要全弹道打靶验证。总之是“可以永远不发射,但不能一天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