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中国用一场海战宣示:我们的祖宗海决不容染指!
2018-03-14 08:19:08
进击的熊爸爸
1988年爆发的314海战,是解放军海军继1974年西沙海战后又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斗。30年后的今天,关于这次战斗的很多资料已经陆续揭秘,人们对于战斗的过程似乎也早已熟悉。但是,不为人所知的是,这次海战其实可以算作人民海军历史上第一次以先进装备碾压对手落后装备的战斗。此战之后,中国海军的建设思路甚至较以往有了重大改变。今天,中国海军之所以有如此明显的建设成就,与当时那场海战的总结与反思,无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曾经长期尴尬的解放军海军
中国是一个拥有3万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国。当人类海洋时代开启后,大海既是通向财富和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外部势力侵略和掠夺的通道。明朝时期,七下西洋的郑和其实已经意识到来自海洋的威胁,“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这也算是中国人海权意识的最早觉醒。但是,直到鸦片战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建设海军的议题才真正被提上日程。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本来是中国第一次海军建设高潮,但因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海军建设进程被打断。此后,中国积贫积弱,再也无力投入海军建设——到了抗战开始的时候,甚至不得不以航道自沉的方式来抵抗日本海军的入侵。
解放军海军赖以起家的家底非常单薄,舰艇大都是一些起义、缴获、打捞、修复的国民党海军及美、日等遗留下来的老旧舰艇,普遍火力弱,续航力及航行性能差,在航率极低,维护保养困难,实际作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自然十分有限。由于当时国家面临着更为紧迫的多方面的威胁,比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空军必须加快发展,所以在有限的资源中,最终分给海军的资源更加有限。解放军海军十年难换一舰,在相当一段时期成为常态——与之相比,当时的对手无论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还是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实力发展迅速。就连台湾地区的海上装备,也远远优于解放军海军。

1985年,中国133号驱逐舰拦截苏联的"伏龙芝"号巡洋舰。
自1949年4月23日成军,人民海军参加的几乎所有海战,都是以劣势吨位劣势装备对抗敌人,更多依靠着出色的战术、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作风来弥补武器装备的差距。其中,1974年1月19日的西沙海战尤为典型:南海舰队以4艘小型舰艇与当时的南越4艘美式大型舰船爆发海战,以弱胜强,击沉南越护卫舰1艘,击伤南越驱逐舰3艘。

以弱胜强的突出战例,毕竟难以掩盖海军力量投放和控制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台湾地区海军也龟缩在太平岛一个岛,放弃了南海大量岛礁的控制权,这为后来越南、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诸国不断蚕食乃至非法侵占我南海岛屿,导致今天南海问题复杂化,埋下了伏笔。
二、极端困难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
上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主要海军强国掀起新一波海军发展热潮,伴之导弹上舰已经成为主要潮流,旧式的以火炮为主的舰艇开始淘汰。海上的严峻形势,使得国内加强海军装备建设的呼声开始加大。不过,在70年代最初,海军的要求似乎依然很低,也就是要求把现役的老旧护卫舰轮流大修一遍,如果能改装加上导弹最好。

502南充舰是解放军海军60年代服役的国产舰艇,只装备有火炮,改进潜力极差。
当然,海军要求低和当时的国情不无关系。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正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漫长的北部边境又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能够挤给海军的军费极为有限。不过即便是把现有舰艇大修一遍,由于这些舰艇实在是太旧太破,作用依然也不大。
幸运的是,当时的决策部门并没有因为“穷”就简单应付,而是进行了科学慎重的考虑,着眼长远提出了“以造代修”的设想。按照“设计方案适当先进,攻关项目要有把握速成”的思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导弹护卫舰被提上日程——这型名为053H的战舰,装备有雷达、导弹、火炮等武器,在中国舰艇发展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回看,这型战舰虽然在技术指标上距离世界海军先进舰艇还有较大差距,甚至被认为只是一种效能不高的一次性攻击平台,但无疑把有限的经费发挥到了最大效果,而且让中国自主设计的军舰首次跟上了世界舰艇发展的大趋势。

由于目标比较靠谱、实际,053H设计制造工作非常顺利。自1974年4月提出设想后,1975年1至5月完成施工设计,并当年就实现了开工3艘、完工2艘的创纪录高速度。这在那个年代也属于“下饺子”了。这批较为先进的护卫舰被优先补充到安全形势开始严峻的南海,极大增强了南海舰队维护南海主权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所确定的这种“研制——生产——改进——提高——再研制——再生产”建设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抛弃了曾经长期的“大跃进”模式和“精神致胜法”的落后思维,最终才有今天的海军建设一步步踏实发展的明智路径。
三,实力碾压:一举歼灭E军占礁舰队
1988年3月14日,由南海舰队502南充舰、531宜宾舰、556湘潭舰三艘护卫舰组成的编队与越南海军的一艘大型登陆舰和两艘武装运输船在赤瓜岛附近对峙。
3艘中国护卫舰中,除了502南充舰是较老的第一代火炮护卫舰外,其余两艘均为较新的053H和053K导弹护卫舰,从雷达到反舰导弹、防空导弹一应俱全。相比之下,越南方面的3艘舰艇则十分破旧,其中唯一的一艘真正的军舰——登陆舰(也是越南海军中吨位最大的军舰)还是中国当年无偿援助的,口径最大的武器是40mm火炮,其余两艘都是民船加装高射机枪改装的。
据当时参战官兵回忆,越军舰艇所表现的专业水平非常差。比如,几十年前各大海军就已经普遍普及了舰艇之间的加密通讯技术,但越军在实战中依然还停留在明语通讯的水平,这就使得我海军编队对越军舰艇的行动一清二楚,尚未开战就已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解放军自身舰艇上的技术优势则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比如战前之夜派兵登陆礁盘,舰艇上的雷达兵通过捕捉官兵钢盔的移动轨迹来进行导航,从而先一步登礁插上了国旗占据了主动。战斗打响后,我方的技术优势更加明显,531宜宾舰拉开距离,用100mm主炮准确轰击越军最大的登陆舰,仅7炮就击毁了它的驾驶台和炮位,造成其快速丧失战斗力。502南充舰则8分钟击沉一艘武装运输船,同时还以强大火力扫射了越军登礁步兵。

被俘的越军供认,当时一看到解放军的“坚船利炮”,他们就感到情况不妙,只是由于上级一直在灌输“中国人怕打仗,不敢动手”的思想,所以才继续壮着胆子对峙。结果擦枪走火后,中国海军就真的一动手,越军立刻就怂了;而我军优势吨位装备在手,则越打越有信心,最终完美的取得了胜利——此前被越南非法侵占的永暑、华阳、东门、南薰、渚碧、赤瓜等六岛礁被收复,我军付出的代价只是:一人负轻伤。
三一四海战是解放军第一次享受技术碾压所带来的好处,从而更加证明了当年“以造代修”的建设思路是正确的。战后,发展更先进更大吨位的军舰也成为了上下的共识。同时,鉴于在海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海军对航母和大航程多用途飞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就为后来海军的一系列装备的立项和发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中国海军历史上新的发展大幕也在此后不久拉起。无疑,这将给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带来新的更加坚定的信心!
1988年爆发的314海战,是解放军海军继1974年西沙海战后又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斗。30年后的今天,关于这次战斗的很多资料已经陆续揭秘,人们对于战斗的过程似乎也早已熟悉。但是,不为人所知的是,这次海战其实可以算作人民海军历史上第一次以先进装备碾压对手落后装备的战斗。此战之后,中国海军的建设思路甚至较以往有了重大改变。今天,中国海军之所以有如此明显的建设成就,与当时那场海战的总结与反思,无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曾经长期尴尬的解放军海军
中国是一个拥有3万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国。当人类海洋时代开启后,大海既是通向财富和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外部势力侵略和掠夺的通道。明朝时期,七下西洋的郑和其实已经意识到来自海洋的威胁,“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这也算是中国人海权意识的最早觉醒。但是,直到鸦片战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建设海军的议题才真正被提上日程。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本来是中国第一次海军建设高潮,但因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海军建设进程被打断。此后,中国积贫积弱,再也无力投入海军建设——到了抗战开始的时候,甚至不得不以航道自沉的方式来抵抗日本海军的入侵。
解放军海军赖以起家的家底非常单薄,舰艇大都是一些起义、缴获、打捞、修复的国民党海军及美、日等遗留下来的老旧舰艇,普遍火力弱,续航力及航行性能差,在航率极低,维护保养困难,实际作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自然十分有限。由于当时国家面临着更为紧迫的多方面的威胁,比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空军必须加快发展,所以在有限的资源中,最终分给海军的资源更加有限。解放军海军十年难换一舰,在相当一段时期成为常态——与之相比,当时的对手无论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还是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实力发展迅速。就连台湾地区的海上装备,也远远优于解放军海军。
1985年,中国133号驱逐舰拦截苏联的"伏龙芝"号巡洋舰。
自1949年4月23日成军,人民海军参加的几乎所有海战,都是以劣势吨位劣势装备对抗敌人,更多依靠着出色的战术、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作风来弥补武器装备的差距。其中,1974年1月19日的西沙海战尤为典型:南海舰队以4艘小型舰艇与当时的南越4艘美式大型舰船爆发海战,以弱胜强,击沉南越护卫舰1艘,击伤南越驱逐舰3艘。
以弱胜强的突出战例,毕竟难以掩盖海军力量投放和控制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台湾地区海军也龟缩在太平岛一个岛,放弃了南海大量岛礁的控制权,这为后来越南、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诸国不断蚕食乃至非法侵占我南海岛屿,导致今天南海问题复杂化,埋下了伏笔。
二、极端困难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
上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主要海军强国掀起新一波海军发展热潮,伴之导弹上舰已经成为主要潮流,旧式的以火炮为主的舰艇开始淘汰。海上的严峻形势,使得国内加强海军装备建设的呼声开始加大。不过,在70年代最初,海军的要求似乎依然很低,也就是要求把现役的老旧护卫舰轮流大修一遍,如果能改装加上导弹最好。
502南充舰是解放军海军60年代服役的国产舰艇,只装备有火炮,改进潜力极差。
当然,海军要求低和当时的国情不无关系。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正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漫长的北部边境又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能够挤给海军的军费极为有限。不过即便是把现有舰艇大修一遍,由于这些舰艇实在是太旧太破,作用依然也不大。
幸运的是,当时的决策部门并没有因为“穷”就简单应付,而是进行了科学慎重的考虑,着眼长远提出了“以造代修”的设想。按照“设计方案适当先进,攻关项目要有把握速成”的思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导弹护卫舰被提上日程——这型名为053H的战舰,装备有雷达、导弹、火炮等武器,在中国舰艇发展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回看,这型战舰虽然在技术指标上距离世界海军先进舰艇还有较大差距,甚至被认为只是一种效能不高的一次性攻击平台,但无疑把有限的经费发挥到了最大效果,而且让中国自主设计的军舰首次跟上了世界舰艇发展的大趋势。
由于目标比较靠谱、实际,053H设计制造工作非常顺利。自1974年4月提出设想后,1975年1至5月完成施工设计,并当年就实现了开工3艘、完工2艘的创纪录高速度。这在那个年代也属于“下饺子”了。这批较为先进的护卫舰被优先补充到安全形势开始严峻的南海,极大增强了南海舰队维护南海主权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所确定的这种“研制——生产——改进——提高——再研制——再生产”建设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抛弃了曾经长期的“大跃进”模式和“精神致胜法”的落后思维,最终才有今天的海军建设一步步踏实发展的明智路径。
三,实力碾压:一举歼灭E军占礁舰队
1988年3月14日,由南海舰队502南充舰、531宜宾舰、556湘潭舰三艘护卫舰组成的编队与越南海军的一艘大型登陆舰和两艘武装运输船在赤瓜岛附近对峙。
3艘中国护卫舰中,除了502南充舰是较老的第一代火炮护卫舰外,其余两艘均为较新的053H和053K导弹护卫舰,从雷达到反舰导弹、防空导弹一应俱全。相比之下,越南方面的3艘舰艇则十分破旧,其中唯一的一艘真正的军舰——登陆舰(也是越南海军中吨位最大的军舰)还是中国当年无偿援助的,口径最大的武器是40mm火炮,其余两艘都是民船加装高射机枪改装的。
据当时参战官兵回忆,越军舰艇所表现的专业水平非常差。比如,几十年前各大海军就已经普遍普及了舰艇之间的加密通讯技术,但越军在实战中依然还停留在明语通讯的水平,这就使得我海军编队对越军舰艇的行动一清二楚,尚未开战就已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解放军自身舰艇上的技术优势则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比如战前之夜派兵登陆礁盘,舰艇上的雷达兵通过捕捉官兵钢盔的移动轨迹来进行导航,从而先一步登礁插上了国旗占据了主动。战斗打响后,我方的技术优势更加明显,531宜宾舰拉开距离,用100mm主炮准确轰击越军最大的登陆舰,仅7炮就击毁了它的驾驶台和炮位,造成其快速丧失战斗力。502南充舰则8分钟击沉一艘武装运输船,同时还以强大火力扫射了越军登礁步兵。
被俘的越军供认,当时一看到解放军的“坚船利炮”,他们就感到情况不妙,只是由于上级一直在灌输“中国人怕打仗,不敢动手”的思想,所以才继续壮着胆子对峙。结果擦枪走火后,中国海军就真的一动手,越军立刻就怂了;而我军优势吨位装备在手,则越打越有信心,最终完美的取得了胜利——此前被越南非法侵占的永暑、华阳、东门、南薰、渚碧、赤瓜等六岛礁被收复,我军付出的代价只是:一人负轻伤。
三一四海战是解放军第一次享受技术碾压所带来的好处,从而更加证明了当年“以造代修”的建设思路是正确的。战后,发展更先进更大吨位的军舰也成为了上下的共识。同时,鉴于在海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海军对航母和大航程多用途飞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就为后来海军的一系列装备的立项和发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中国海军历史上新的发展大幕也在此后不久拉起。无疑,这将给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带来新的更加坚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