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航母到底要不要船坞舱,全球2大海军都有点进退两难?
2025-11-19 00:41:31
闪电航母,是超级大国海军,特别是海军陆战队,对可以大量搭载F35B之类的新式STOVL战斗机的两栖攻击舰的最新称呼,包括经过改装后的3到4艘的黄蜂级4万吨级两栖攻击舰;也包括从头设计的,从一开始就准备以航空战斗力为主的美国级这种4.5万吨级的新式两栖攻击舰。之所以出现闪电航母,首先在于经过冷战后持续30年的,正规航母的全核化之后,才发现即使有高达11艘的在役航母的庞大表面数据,但是随时能维持在全球热点海域巡航的正规航母与航母打击群,已经很难超过3个,根本无法实现原先设计好的航母出动率的三三制度。很多时候,甚至连2到1个战斗群都无法维持。此时就必须用同样可以搭载隐身舰载机的次级平台来硬充数,维持最基本的沿海威慑能力。用闪电航母来对付,
图片
另外一个沿海的超级大国,明显是想多了。但是用来对付全球其他90%的沿海中小国家与个别的反对力量,还是基本足够的。但是闪电航母从这个概念刚刚提出以来,一直到今天的20多年,有一个技术性的关键迷思一直没有彻底解决:那就是闪电航母到底是以航空威慑为主,还是以传统的两栖威慑为主;这直接导致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实做法,那就是要不要闪电航母自身携带船坞舱?美国级就是这样的反复典型,美国级是首舰就直接取消了船坞舱,单凭飞行甲板一个区域可以对外投送航空力量就行了。但是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又很快意识到,如果美国级闪电航母面对的陆地或者岛屿上的对手,有十分坚固的防御体系;甚至还有可以随时反击登陆轻型部队的装甲力量。那么单凭F35B投掷中小型炸弹,
图片
或者靠鱼鹰快速投送没有什么装甲保护的轻型空降兵,必然既不能一次性打穿对手的沿海防御,还可能被对手的装甲与炮兵力量迅速反推反火力覆盖,这样所谓的快速干涉部队必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到了美国级的2号舰与3号舰上,又临时恢复了船坞舱的设计,让这样的新式闪电航母,至少可以一次性携带与出动一个排级重装甲团队上陆,用来对付绝大多数岛屿防御已经足够。可问题是只要携带大型船坞舱,无论是可以容纳2艘LCAC还是3到4艘,必然严重的挤压内部机库的空间,同时也大幅度抬高了所谓闪电航母的干舷高度。而干舷高度哪怕平均提高1.5米甚至1米,那么全舰的稳性、横摇指标都会急剧弱化。此时大面积起降旋翼机与STOVL战机尚可,但是如果正规的拦阻降落将问题不小,
图片
哪怕闪电航母的吨位放到到5万吨以上,也很难与4万吨级出头的正规航母比拼起降有人驾驶固定翼舰载机的能力。而神秘大国目前正在试航的5.5万吨平台,仍然配备了较大的船坞舱,也会严重抬高全舰的重心、降低最高航速。虽然弹射起飞能力可以看齐正航,但是拦阻降落能力就很难说了。目前的说法是暂时主要起降大型无人机,但恐怕仅仅只是一个过渡,最终还是要实际测试拦阻起降有人机。还是要在船坞舱的取舍与大小设置与综合航空能力达标之间,做出一个决断性的选择。总之如果面面俱到,就等于哪一样都做不好!
图片
另外一个沿海的超级大国,明显是想多了。但是用来对付全球其他90%的沿海中小国家与个别的反对力量,还是基本足够的。但是闪电航母从这个概念刚刚提出以来,一直到今天的20多年,有一个技术性的关键迷思一直没有彻底解决:那就是闪电航母到底是以航空威慑为主,还是以传统的两栖威慑为主;这直接导致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实做法,那就是要不要闪电航母自身携带船坞舱?美国级就是这样的反复典型,美国级是首舰就直接取消了船坞舱,单凭飞行甲板一个区域可以对外投送航空力量就行了。但是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又很快意识到,如果美国级闪电航母面对的陆地或者岛屿上的对手,有十分坚固的防御体系;甚至还有可以随时反击登陆轻型部队的装甲力量。那么单凭F35B投掷中小型炸弹,
图片
或者靠鱼鹰快速投送没有什么装甲保护的轻型空降兵,必然既不能一次性打穿对手的沿海防御,还可能被对手的装甲与炮兵力量迅速反推反火力覆盖,这样所谓的快速干涉部队必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到了美国级的2号舰与3号舰上,又临时恢复了船坞舱的设计,让这样的新式闪电航母,至少可以一次性携带与出动一个排级重装甲团队上陆,用来对付绝大多数岛屿防御已经足够。可问题是只要携带大型船坞舱,无论是可以容纳2艘LCAC还是3到4艘,必然严重的挤压内部机库的空间,同时也大幅度抬高了所谓闪电航母的干舷高度。而干舷高度哪怕平均提高1.5米甚至1米,那么全舰的稳性、横摇指标都会急剧弱化。此时大面积起降旋翼机与STOVL战机尚可,但是如果正规的拦阻降落将问题不小,
图片
哪怕闪电航母的吨位放到到5万吨以上,也很难与4万吨级出头的正规航母比拼起降有人驾驶固定翼舰载机的能力。而神秘大国目前正在试航的5.5万吨平台,仍然配备了较大的船坞舱,也会严重抬高全舰的重心、降低最高航速。虽然弹射起飞能力可以看齐正航,但是拦阻降落能力就很难说了。目前的说法是暂时主要起降大型无人机,但恐怕仅仅只是一个过渡,最终还是要实际测试拦阻起降有人机。还是要在船坞舱的取舍与大小设置与综合航空能力达标之间,做出一个决断性的选择。总之如果面面俱到,就等于哪一样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