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gc:洞朗对峙的这笔买卖印度是赔是赚
2017-08-30 10:05:05
今天冒出个大新闻,印度撤军。关于这事,很多小伙伴有点泄气,本来想着印度能够死扛到底,配合检验一下我们军改的成果。结果弄到最后印度先怂了。好了,说到这,又牵出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怂了。印度那边说是双撤军。言外之意,是按照他的意思走的。本来说的就是两边都撤,现在目的达到了,所以我们走了。如果按照这个说法,这就是印度的胜利。但是我们这边官方给的说法却不大一样。第一,印度撤军。第二,我们还要在我们的领土行使主权。
这意思有俩,第一,印度滚蛋了。第二,我们该干嘛还要干嘛。这种表述,和印度说的双撤军完全是两个意思。而一些小伙伴说,这显然是各说各话,解释不同而已。不过这里有一个重点请大家注意,我们说印度撤军,是经过现场验证的。也就是我们的人到了前期印度赖着不走的地方。那么既然是这样,也就意味着,这地方到底归谁是有定论的。咱们换个说法,现在还没有大雪封山。如果印度觉得这地方是所谓的争议地区他走什么?他走了,我们去确认了。这肯定是我们的地方,否则我们去确认干嘛?关于这一点,官喇叭也做了说明,我们会继续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这就很明白了,这地方是我的,以前是我的,现在是我的,以后还是我的。所以以后该干嘛干嘛。
自洞朗地区对峙开始,我写了三篇文章。站在我能理解的视角给大家讲了一下个人看法。相信大家通过文章,已经看出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随着事态的发展,在最后一篇。给出了个人对于洞朗对峙结论的判断。原文大家可以再去看一下,我相信,此刻再去阅读,大家会有更多感触的。这里就不再复述过多。简单的说,我的结论是,以一场压力战或者小冲突结束此次对峙,对于我们是最划算的。那么现在看,事情显然就是以这样的形势收场的。班公湖边,一场石头大战,让印方看到了战争随时可能升级的危险,于是在强大的压力下印度选择了结束对峙。或许这个理由有点单薄,但是如果看表象,我们就会发现,这是最显性的特征。我们这边的状态,已经到了极点,只要再稍微过一点就会全面爆炸。而爆炸的地方一定不仅仅是一个洞朗地区,一定是对印全线。
这时候把结论拿出来讨论,一不是消费大家的感情。这事,我在前面的文章强调过。不希望利用情绪的引导消费大家的情绪。而是尽可能的给大家一个客观的解释和判断。从而让大家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不至于被煽动的情绪满满,什么都听不进去。二国家利益在这里放着。站在我们的角度,战争必然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没有利益,或者极端点,利益不大,真的不值得牺牲我们解放军的生命。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让对手放任胡来。强大的压力面前,要让对手看清楚,敢伤我一指,我就能断你一臂。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战略目的。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看,随意的打打杀杀,或者说意气用事,不是一个成熟国家所为。如果出现不谋而战,要么是这个国家太年轻,要么是太骄傲。(某短腿躺枪。。。)
我相信,现在还有很多小伙伴的情绪没有平复。面对上面的说法能有一堆反对意见。这事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不过,既然已经站在这个事实面前,咱们要考虑的问题显然不是怎么再找个理由揍他一顿,而是要看看,这次印度退回去,下一步他要怎么办。或者换种说法,第一,印度从这次对峙中得到了什么。第二,对峙之后印度怎么处理包括我们在内的周边关系。
好的,咱们先看第一点,印度从这次对峙中得到什么。自对峙一开始,我们看到的一个最显性的事情是,印度又开启军火买买买。而且事情闹得有点咋胡。这仗还没打呢,先冒出一堆储备不足来。从基础的弹药,到飞机大炮,都不足。这就邪门了,不是号称要打2.5线战争吗,怎么还没打就成这样了?于是先是穆迪美国以色列的跑,后是国会对军方开绿灯允许紧急采购。一副临阵磨枪的感觉。这情况的出现,就回到了印度一贯的老问题,军方需求。鉴于印度的国土和人数,这个国家如果保有一支一百万以上的军队是正常的。因为毕竟有这么大地方要管。所以没这么多人管不过来。但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就会发现。如果维持一支百万级别的军队,钱显然是个大问题。咱们在两千年左右,或者稍微延迟点大概就是现在印度的gdp规模。两万亿绿票左右。大家可以想想,当时我们的军队是个啥状况。这还是我们啥都是能省则省,啥都是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而印度这个一切都是买买买国家,用两万亿的gdp支撑百万以上的军队,会是啥效果,这一对比大家心里就有底了。
所以印度军方实质上面临是的长期资金不足的情况。而这个不足,一方面确实有军队规模庞大,支出巨大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印度武器对外采购政策,枉花了太多的银子,导致军队的质量整体不高。而把钱都花到买那些高大上的装备上,基础装备与单兵装备却出现严重老化不足的情况。而出现基础弹药严重不足,这也就没啥可奇怪的。说到这,可能有的小伙伴砸吧出滋味了。难道印度军方利用这次大号的中国威胁论又捞了一笔?没错,大家猜对了。而且这次捞,还是捞个大的。这次是穆迪亲自出马。为印度军方买了一堆东西。而且对军方的临时补充要求大开绿灯。简单的讲,这次对峙,印度军方是笑的最开心的一个。当然,还有那些外国的军火供应商。有钱大家一起挣吗。。。
如果我们把视线仅仅停留在印度这次大买军火上,这背后第二层的东西就会被抹去。我们要想个问题,为啥穆迪要亲自出马为军方采购东西?这里是不是也有点别的意思呢?我们知道,这一年,穆迪在印度开启了激进的经济改革。从废钞到税改,几乎要让印度翻天的节奏。自印度独立以来,还没有一个印度总理敢一下子动这么多人的奶酪。这事穆迪干了。而干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大家也看到了,从文明礼貌的游行抗议,到遍地的暴乱统统都冒出来。这对于穆迪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而国家机器中,也只有军队,是最重要的定海神针。只有获得军方的支持,这些动荡才能去镇压和平息。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穆迪的亲自出马,是一箭双雕中的一只雕。那就是用大规模的武器采购获得军方的支持,从而稳定执政环境。毕竟对面还站着一个国大党。如果连军方都开始公开反对,这事很有可能就变成了集体反对。到时候穆迪就更难办了。
刚才咱们讲,印度军方在穆迪的配合下,用这个大号的威胁论,获得了一堆好东西。那么对于穆迪,这次对峙,还有更多的目的。首先就是转移国内矛盾。这事咱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这里要讲的是,这个转移不大成功。穆迪原想以一致对外的国家矛盾来转移大家对国内矛盾的重视程度。但是结果看,这事搞反了。反倒是国内的各种反对势力,看到穆迪遇到个硬茬,都在利用这个危机开始折腾。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到一个趋势,那就是动荡是从北向南,然后四面扩散的。虽然各扯各的的理由。但是趋势却是出奇的一致。这就说明,本身潜藏在印度国内的各种矛盾,都在利用这次印度对外危机发力。而且离危机地区越近的地方发力越早,逐渐的蔓延到周边地区。也难得穆迪先给军方买了一堆东西,出现这么多乱子,如果军队不听调遣去平乱,这事就真尴尬了。。。
暴乱还在继续。这事虽然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动摇印度的国本,但是也暴漏出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印度国内的矛盾已经对外疏导不出去了。多年来各种矛盾叠压,会出现持续性的涟漪效应。而在这个茬口上,穆迪推行的经济改革,很有可能碰到意想不到的阻力。咱们换句话,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印度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经济增速开始下滑,各种金融数据会变得难看。第二国内的就业环境会变得恶化。其实原因很简单,穆迪的折腾从长期看利好印度,但是短期内会造成严重的金融动荡从而波及到实体经济。这还是建立在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如果改革不成功,半途而废,印度很有可能陷入一轮经济低速增长甚至停顿期。这事大家不要觉得不大可能,尽管有大量的外资涌入印度,但是其国内环境是否让外资能够落地生根,现在看还有很多问题。
而印度的另一个收获显然是在外交上。在穆迪访美不久,美日印三国在孟加拉湾展开大型演习。这似乎在昭示,印度在积极向美国靠拢,从而联合对抗我们的意思。对于印度来说,加强和美国的关系,有利于在印度洋对抗存在感不断增强的我们。但是这个选择对于印度而言却是一个不得已的选项。因为印度面临的事实是,阻止我们进军印度洋已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联合一个大家伙来制衡,显然就是剩下的唯一选择。不过这事让印度很肚疼。我们都知道,印度一向认为,印度洋是他的地方。喊了半个世纪,结果美国先去,我们后去。印度洋真的变成大家的地盘了。而印度做一个大国的雄心壮志让他很难容下这种情况。所以联合美国对付我们对于印度不是最终选项,只是权宜之计。而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印度也不可能对美国做出像日本那样的妥协。所以美印之间,注定将会在猜忌中前行。这事以后肯定还有后继,咱们可以继续观察。
咱们现在讲讲第二个问题,这个对峙结束后,印度怎么处理和周边的关系。咱们都知道,印度的邻居本来没几个,但是仔细一数关系好的也没几个。。。。而之所以这样,前面的文章咱们也说过,印度真的学会了英国那一套,对周边就是一个吞并和蚕食的过程。能吃掉的一定要吃掉。能控制的一定要控制。吃不掉也控制不住的,好吧,那就闹翻了。可能大家觉得有点奇怪,为啥会这样。因为对于印度而言,现在的印度不是完整的,完整的印度是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印度的逻辑是,自己既然是继承英国殖民地的所有权,那么以前英国在南亚大陆的地盘都该归印度。所以站在这个这个角度上,印度看看左右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嗯,你们都是我的,在仰头看看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几个小国,你们也是我的。至于我们,对,英国曾经入侵过西藏,所以你们西藏有部分地方也是我的。。。而现实情况大家也看到了,印度也确实这么干的。所以印度能和周边国家有个好才怪。。。。
而这次的对峙,让印度对周边控制上又减了好几分。首先就是对不丹的控制。实事求是讲,不丹也就是个名义上的主权国家,其实满地都是印度的痕迹。包括这次对峙中,不丹也有一堆印度士兵呆着。但是即使是这种情况下,在对峙的过程中,印度几次想让不丹表明对抗我们的立场,不丹竟然没有让印度如意。这事印度的脸就丢大了。都控制到如此地步,还不能让不丹说出和自己步调一致的说法。这就可想而知,在不丹国内,对印度的抵触心态有多强。咱们老话经常说见事识人。经过这一件事,不丹和印度之间的缝隙明白无误的展现到了世人面前,这之后,印度也只有两种选择,第一加强军事控制防止不丹彻底倒向我们。这事尼泊尔有先例了。第二加大经济援助,防止不丹利用经济发展的理由和我们接触。在不丹这里,这笔买卖算赔了。
第二是尼泊尔。在对峙的时候,尼泊尔那边传来消息,从我们这里接过去的光纤马上能用了。这其实就是用事实说明,尼泊尔正在试图摆脱对印度的单一依靠。而在此次对峙中,尼泊尔和不丹几乎一个口径,第一,不关我事,第二不要打仗。这言论估计印度能吐血。这也就是印度现在对尼泊尔还有影响力。如果假以时日,尼泊尔有了独立发言的资本,这话风一定不是这样的。而在前几天,穆迪宣布加大对尼泊尔的援助,也验证了印度的这个担心。对于尼泊尔,用不丹的那种强力控制已经不灵了。现在更多的是要用经济拉拢,言外之意,我给你更多,你别跑了。。。
这里咱们要说一下锡金。原本这个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的国家,对于印度而言算是国内事务。但是此次对峙一开始,首先就是这里开始有反抗的思潮。印度自己说,这里竟然有数千的军事力量集结。当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吓了一跳,这不是准备造反吗?而随后,大吉岭开始了骚乱。这就意味着,如果此次对峙真的变成冲突,别说锡金,沿着是十号公路南下,甚至西古里走廊以东的地区,都有可能即刻陷入动荡。印度在这个地区的控制力,也就是仅限于军方的强力控制。一旦军方失控,别说锡金复国,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个地方站出来喊独立。而此次的对峙也让所有人看到,印度对这个地区的控制有多么的薄弱。这还没啥大事呢,一旦发生点啥大事,第一个造反动荡的肯定是这里。从这一点说,这次对峙,不是印度向世界展现其力量,而是向世界暴露印度有多么不稳定。。。。这事,天知道穆迪是怎么想的。
而剩下的左右邻居咱们就不用说了,巴基斯坦直接是干上了。而印度指望孟加拉说点啥简直是不可能。穆迪前面和孟加拉互换土地以博取孟加拉的支持。后脚就和美日在孟加拉湾大军演。这是几个意思?换谁是孟加拉也即刻翻脸,堵着家门口耀武扬威还指望我支持你,不是我晕就是你傻。所以孟加拉买某人的一堆黑鱼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咱们说说斯里兰卡。这个印度脚下的小弟。洞朗地区按道理说离斯里兰卡很远。所以印度更多的是要斯里兰卡表态,其表态的核心就是汉班托港的经营权。围绕着这个经营权,我们和印度一直在博弈。只不过这个博弈全都由斯里兰卡给两者传递。前不久斯里兰卡国内确实传出了对汉班托港管理上的质疑。印度的喇叭还在吹这是印度对抗我们在周边渗透的胜利。可是就在23日,斯里兰卡反对这事的司法部长直接被开了。好吧,你不是爱反对吗?回家反对去吧。其实关于这事,斯里兰卡一直有人反对,这些反对的人背后和印度多多少少都有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原来的港口部长在内的反对者,要么被开,要么被免。关于这些,印度肯定不说。。。而这次司法部长被开,就在洞朗对峙结束的一周前。这事,估计印度能够品出点不一样的滋味。
好的,最后咱们总结一下。说了一堆,咱们就会发现,印度这次买卖做的不好,除去给军方买了一堆东西值得高兴以外,剩下的都是赔本买卖。其实就是这个给军方买东西,对于特朗普而言,也是为了增加军火出口给美国创外汇。单看印度买的无人机惊人价格咱们就会知道,美国的军火商逮着印度这个冤大头又挣了一笔。但是这个投名状到现在都没换得美国的一个正面支持。这确实让人有点伤心。其实不是美国不说,是因为美国还有一堆事和我们有瓜葛。而印度又不是美国的重中之重。为了一个印度和我们做点节外生枝的对抗,对于特朗普而言不划算。
所以这事也就这样了。而印度的周边,通过这场对峙,也更清楚的认识到,印度除了纸老虎咋呼半天之外,实在是没啥招可用。没有吓退强敌,反倒是让自己落得家里狼烟四起。印度到底是强还是弱,这就一目了然了。无论是被印度控制的不丹还是已经快管不住的尼泊尔,甚至已经吃下肚子的锡金,一股对印度的离心力自此开始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力量只可能越来越强。这也会最终导致一个印度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将不可避免的陷入我们软实力的控制之下。或许到那时,印度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王道。(本篇完)
ps印度的事咱们用四篇讲完了。讲的对与错,楼主希望大家能够抽时间把这四篇连起来看看再下结论。这样也就明白贯穿其中的思路是什么。这里先谢谢了。另外,关于战狼2,大家一直在说让楼主写一篇。这里说下,第一,这事太热,楼主一向不喜欢去蹭人家的热度。第二公道自在人心,我相信不可能有人逼着全国那么多人掏钱看同一个电影。最后,电影是生活艺术的再现,如果能够看出来一部电影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有增强的作用,我想这就是好电影。所以,在战狼2上映的第一天,我也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