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全球,已经不存在现役的中子弹?
2022-05-03 22:05:38
如果战事不利,全球都担忧是否有突破门槛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而现实中最有可能用于实战的,是所谓“干净”的战术核武器,说白了就是已经存在五六十年的中子弹。中子弹最有可能在实战中被使用,在于这种核武基本上不破坏建筑,甚至对坦克和其他军车的外表都没有明显的破坏,但是却可以瞬间杀伤半径大约在800米之内的所有人员。会让人类瞬间失去行动能力,然后在48小时之内全部死亡。当然既然可以杀伤人类,那么对这个爆心800米范围内的任何碳基生物也是同样的一起灭绝。不过这种灭绝效应只会在瞬间起作用。中子弹爆炸完毕后,地表的建筑和车辆、海上的舰船,不但外表没有特别破坏的痕迹,就是其中的大部分电子设备的破坏状态也不严重。如果有后来的人员进入,甚至可以重启部分电子设备,
让爆炸区域的车辆和军舰继续运行起来。完全灭亡的只有当时在爆炸影响区域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中子弹爆炸过后几个小时,爆区的辐射水平已经不再严重影响后续进入期间的其他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被称为既残酷又干净利落的战术核武器。残酷是对爆炸期间的人类而言;而干净是对后来进入爆区的其他人类而言。而且中子弹爆炸的影响范围不大,最多只有1.6公里直径的一个有限范围,因此不至于造成对全球甚至战区的大面积破坏。这个原因同样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于是中子弹又被称为“增强辐射武器”;美国人则称为“弱冲击波强辐射核弹”。这种强辐射在物理上是指中子弹爆炸瞬间释放的强电离辐射;而爆炸后残留在原地的放射性沉降带来的后续沾染效应并不强。中子弹从基本结构和原理上来说,
图片
其实就是改进后的三相弹;说到底仍然是氢弹的一个特殊的分支。目前全球现役的核弹,对核大国来说大部分是三相弹。三相弹包括一个裂变弹的扳机,另外有一个热核燃料球,外表再包裹一层铀238的外壳。这个外壳可以反射扳机爆炸后释放的中子流,引发热核燃料的持续燃烧。而中子弹就是直接去掉了那个铀238的外壳,让爆炸后的中子流彻底释放出来。这么说原理很简单,但实际设计制造出来很麻烦。造成全球真正装备过中子弹的国家还不到拥有基本型核武器国家的一半。因为要开发出可实战的中子弹,首先要彻底突破氢弹和三相弹的基本技术。一枚1000吨TNT当量的中子弹,如果在海拔100米的高度上爆炸,释放出的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只在距爆心200米的范围内起作用。这个破坏力非常轻微,
基本和一枚203毫米大口径炮弹相当;但是其释放的强中子流,却可以在800米的半径外瞬间穿透30厘米厚的纯钢板,让躲避得如此防御厚度后面的人类瞬间使能。30厘米厚度的钢板基本等于当代绝大部分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等效防护。因此在中子流影响范围之内的所有地面车辆,也包括飞机和军舰的外壳都无法屏蔽强中子辐射。既然中子弹在实战中如此“仁慈”和好用,为何美俄等核大国从来都没有拿来实战呢?毕竟美俄(苏)都没有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对他们来说,实战中使用中子弹并没有多少道义上的压力。可问题是美俄到现在有没有现役的中子弹装备,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很显然,美俄在冷战高峰年代在核武器的竞赛上无所不用其极,肯定是都研发和少量装备过中子弹的。
但是双方研发的中子弹的保质期,可能都低得可怜。也就是美俄(苏)其中任何一家研发制造的中子弹的保质期,都不可能超过10年!这是因为中子弹的主要热核材料,并不是固态的氘化锂6,而是使用昂贵稀有氘氚混合气体。因为锂原子会大量地吸收中子,是无法实现中子自由的。制造和维持一发成品中子弹,只需要大约30克的氚气。有人说这很少啊,因为30克的氚气的体积比儿童玩具气球里面的气体总量还要少。但是如果知道整个地球上包含的全部天然氚气只有不到3700克,就知道这种氚气有多么稀罕了。因此要常年维持中子弹和其他气体助爆模式的氢弹,必须人工合成氚气,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成本极高。问题是人工制造出来的氚气的半衰期只有12.3年。等于说每6年中子弹里面填充的氚气就已经失效。
更麻烦的还在于氚气衰变后会变成氦3,让氚气容器的内压不断地变大,必须不用等到6年就需要更换氚气容器,要多麻烦有多麻烦。从1955年到1996年,美国一共生产了225千克的氚气,结果41年后衰变得只剩下不到75千克。此后美国停产了氚气近20年,因此到今天剩余氚气寥寥无几。到2015年以后又说要复产氚气,因为过于麻烦又一次宣布彻底停产。原则上没有氚气就没有现役中子弹,以财力雄厚的超级大国都被氚气折磨得上天入地。现存的W87弹头,最低调节爆炸当量是5000吨级,其实已经大于中子弹2000吨级的最高上限,只能算是半拉子战术核武。至于其他财力更差的国家,有极大的的概率更难以维持中子弹的实战储备。不过倒是有一个大国有可能存在不需要氚气维护的中子弹,这就是顶级技术了。
让爆炸区域的车辆和军舰继续运行起来。完全灭亡的只有当时在爆炸影响区域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中子弹爆炸过后几个小时,爆区的辐射水平已经不再严重影响后续进入期间的其他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被称为既残酷又干净利落的战术核武器。残酷是对爆炸期间的人类而言;而干净是对后来进入爆区的其他人类而言。而且中子弹爆炸的影响范围不大,最多只有1.6公里直径的一个有限范围,因此不至于造成对全球甚至战区的大面积破坏。这个原因同样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于是中子弹又被称为“增强辐射武器”;美国人则称为“弱冲击波强辐射核弹”。这种强辐射在物理上是指中子弹爆炸瞬间释放的强电离辐射;而爆炸后残留在原地的放射性沉降带来的后续沾染效应并不强。中子弹从基本结构和原理上来说,
图片
其实就是改进后的三相弹;说到底仍然是氢弹的一个特殊的分支。目前全球现役的核弹,对核大国来说大部分是三相弹。三相弹包括一个裂变弹的扳机,另外有一个热核燃料球,外表再包裹一层铀238的外壳。这个外壳可以反射扳机爆炸后释放的中子流,引发热核燃料的持续燃烧。而中子弹就是直接去掉了那个铀238的外壳,让爆炸后的中子流彻底释放出来。这么说原理很简单,但实际设计制造出来很麻烦。造成全球真正装备过中子弹的国家还不到拥有基本型核武器国家的一半。因为要开发出可实战的中子弹,首先要彻底突破氢弹和三相弹的基本技术。一枚1000吨TNT当量的中子弹,如果在海拔100米的高度上爆炸,释放出的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只在距爆心200米的范围内起作用。这个破坏力非常轻微,
基本和一枚203毫米大口径炮弹相当;但是其释放的强中子流,却可以在800米的半径外瞬间穿透30厘米厚的纯钢板,让躲避得如此防御厚度后面的人类瞬间使能。30厘米厚度的钢板基本等于当代绝大部分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等效防护。因此在中子流影响范围之内的所有地面车辆,也包括飞机和军舰的外壳都无法屏蔽强中子辐射。既然中子弹在实战中如此“仁慈”和好用,为何美俄等核大国从来都没有拿来实战呢?毕竟美俄(苏)都没有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对他们来说,实战中使用中子弹并没有多少道义上的压力。可问题是美俄到现在有没有现役的中子弹装备,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很显然,美俄在冷战高峰年代在核武器的竞赛上无所不用其极,肯定是都研发和少量装备过中子弹的。
但是双方研发的中子弹的保质期,可能都低得可怜。也就是美俄(苏)其中任何一家研发制造的中子弹的保质期,都不可能超过10年!这是因为中子弹的主要热核材料,并不是固态的氘化锂6,而是使用昂贵稀有氘氚混合气体。因为锂原子会大量地吸收中子,是无法实现中子自由的。制造和维持一发成品中子弹,只需要大约30克的氚气。有人说这很少啊,因为30克的氚气的体积比儿童玩具气球里面的气体总量还要少。但是如果知道整个地球上包含的全部天然氚气只有不到3700克,就知道这种氚气有多么稀罕了。因此要常年维持中子弹和其他气体助爆模式的氢弹,必须人工合成氚气,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成本极高。问题是人工制造出来的氚气的半衰期只有12.3年。等于说每6年中子弹里面填充的氚气就已经失效。
更麻烦的还在于氚气衰变后会变成氦3,让氚气容器的内压不断地变大,必须不用等到6年就需要更换氚气容器,要多麻烦有多麻烦。从1955年到1996年,美国一共生产了225千克的氚气,结果41年后衰变得只剩下不到75千克。此后美国停产了氚气近20年,因此到今天剩余氚气寥寥无几。到2015年以后又说要复产氚气,因为过于麻烦又一次宣布彻底停产。原则上没有氚气就没有现役中子弹,以财力雄厚的超级大国都被氚气折磨得上天入地。现存的W87弹头,最低调节爆炸当量是5000吨级,其实已经大于中子弹2000吨级的最高上限,只能算是半拉子战术核武。至于其他财力更差的国家,有极大的的概率更难以维持中子弹的实战储备。不过倒是有一个大国有可能存在不需要氚气维护的中子弹,这就是顶级技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