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美国人来中国的追梦故事,看看中国新的姿态~
2016-11-30 11:49:57
说起种族歧视,可谓是美国社会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痼疾,历届总统关于解决种族问题的口号喊了一大堆。然而看看这届总统选举的乱局,可见如今的美国社会种族与阶级矛盾不但没有化解,反而愈加尖锐。而偏偏有一些大V频频发出如此的“高论”:“中国种族歧视现象严重,外国人在中国无立足之地”。
呵呵,如果宇轩是大V们背后的美国干爹,一定会狠狠教训他们:“干嘛把自己的短处暴露出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在投入中国的怀抱,像前些日子的奔驰高管那样的“洋垃圾”毕竟是少数。许多外国人前往中国,恰恰出于对这片充满朝气与机遇的土地的向往。
中国自古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今中国更是以宽容的姿态迎接八方宾客,与狭隘短视、目中无人的美国完全不同。只要愿意尊重中国法律与习俗,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在中国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因而很多外国人视中国为第二故乡,乐不思蜀。
今天宇轩想要给大家讲讲三位黑人在中国的故事。
第一个主角名叫道格拉斯·费伦。在美国,费伦曾是一位颇为成功的银行家。然而,在资本行业大获成功之后,他开始感到这样的人生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的钱包很满,但是内在很空虚。”他如此表示,“我能赚很多钱,但是这毫无意义。我知道自己还有更多潜力。”
出于对东方那片未知土地的向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他选择来到中国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而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与美国的不同之处,阶级流动性强,机遇与挑战并存,令他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新鲜感。
经过超越常人的努力,现在的他除了是一名国际贸易代理商,同时还有着演员、乐队DJ等多重身份。这是他在美国体会不到的精彩人生。对于自己的今天,他不无自豪地说:“我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的特別之处,我是一名在中国的黑人”。
在广州居住的8年时间里,他看到中国人对黑人的态度愈加改善。特別是年轻一代中国人,因为他们经常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黑人。相信未来他会在中国过得更好。
同样是黑人,肖恩·奥尔夫的故事与费伦有相似也有不同。
肖恩最大的爱好令人意想不到:他对乒乓球情有独钟。“乒乓球将我带到了中国。”他说道。3年前他拒绝了德国和韩国的教学以及学习项目,选择了中国,因为对他来说乒乓球是第一位的。他选择到北京当一名英语老师,以挣钱供他继续追梦。
“我来到中国,以便有机会提高乒乓球技术,并在竞争更激烈的环境下打球。”乒乓球的独特魅力让他选择在中国定居,然而住久了以后,他发现中国吸引他的,不仅仅是乒乓球。对中国许多地方的由衷赞赏,令他乐不思蜀,也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
当然,他也坦言,因为肤色问题,个别时候还是会有自己不愿面对的情况。有人在街头给他拍照,还有人试图摸他的辫子,这让他有些尴尬。他说,比起美国,这要好得多,况且(种族歧视问题)中国在越变越好,而美国可以说在越变越糟。
第三位,梅卡尔特纳,则对中国的动作电影念念不忘。
生在美国纽约,长在亚特兰大的梅卡尔从小爱看功夫电影。于是他来到广州,如今他已在华呆了13年之久,可以说是半个“中国通”。
在美国,他曾是一名普通的程序员。在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编程工作后,突然想起孩提时候的中国功夫电影形象的他一发不可收拾,收拾行李来到中国。
如今,他在俱乐部演出,也参加商店开业演出,还上过中国电视节目,已参演数部功夫片。“我想要的是发掘出自己的另一面。”他说道,“电脑程序非常有逻辑性,而我現在想试试自己的艺术天分。”
中国给了他展现自我的平台,他自学了粤语和普通话,并尝试着写一些中国诗。而关于种族歧视问题,他说:“在中国,种族主义都是表面的,很容易消失。一旦看到我能像中国人一样干好工作,他们就会说喜欢黑人。”
看了这三位黑人在中国的精彩生活,着实要为中国今天的开放与包容喝一声彩。再看看中国的公知与大V们,诚可谓: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少数大V绝望的哀嚎改变不了中国走向开放的征程。
对于今日之中国,外国网友有话要说:我爱中国,他们从不做某些西方国家做的事情。
(宇轩评论:来中国看看吧,包你来了不想走。)
(拼音)我现在学习汉语,汉语很好。(宇轩评论:支持你哟,加油加油。)我的儿子Joel在武汉工作。起初他只是一名普通英语老师,现在已经是学校的主任之一。(宇轩评论: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英雄不问出处,只看你是否够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邻居。我爱中国,因为每当巴基斯坦需要时,他们总会站出来。谢谢伟大的中国人们。
(宇轩评论:每次在Facebook上看到巴铁时,总想越过屏幕送给他们一个拥抱。)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正一点点褪去神秘的面纱,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而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隔绝思想,成为如今社会发展无法克服的障碍。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美国连自己国家的种族问题都解决不了,却四处输出所谓的“美国梦”,其可信度有几成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