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gc:上合之锚
2016-06-18 08:17:31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成立于2001年。好吧,咱们还是习惯用大白话来说事情。上合组织就是中俄加上一堆斯坦。这一堆斯坦具体的地理位置就是我们背后和俄罗斯的肚子下面。如果是人的话就是最柔软,或者说最需要保护的地方。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本和大毛是一家的中亚斯坦们开始各寻出路。但是看看地图的位置,大家都觉得走不出去。上有俄罗斯,下有中国。夹在中间大家基本都是内陆国家。想发财致富除了过境这两个国家,选择实在不是太多。而经济上受困所带来的民生问题是一连串的。所以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人心思动。大家对于向谁看齐开始摇摆。而这时候美国看到了机会,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开始渗透中亚。而上合就是诞生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
想合作,也得找个方向。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大家找到一个突破口。那就是先从解决边境的驻军开始。在苏联时代,鉴于我们和苏联的关系不是那么好,所以在中俄边境上,双方长期重兵摆放。苏联一解体,中苏之间的军事对峙没了,军事压力骤然减小,但是斯坦们却犯了愁。以前只他们要照顾咱们这一边就行,现在苏联没了,反倒是需要看守的地方更多了。不但要照顾咱们这一边,而且斯坦之间的边界也得照顾。无形中,军事上的压力非但没有随着苏联的解体减轻。反而是越来越重了。这事情让斯坦们很头疼,虽然非常想减少点负担,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边界没人看绝对是不现实的事情。于是在这种环境下,中俄倡议,咱们就不用摆那么多兵吧。相互间多点信任,把省下来的钱做买卖多好。这个提议说到了斯坦们的心坎里。谁乐意弄这么多人看家门,既然他们主动提出削减边防力量,何乐而不为。
于是水到渠成,大家坐在了一起,开始讨论边界裁军的问题。谈着谈着事情就多了。这边防力量减下来,相互间的信任就增加了。既然有了信任,相互间的关系就更好了。在良好的国家关系基础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做点生意啥的。或者一旦谁有个困难能不能帮一帮呢?既然大家想到一起去,那就多谈谈吧。谈着谈着,就谈出了这个上合。大家觉得,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增加防务合作,增加经贸人文合作,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既然关系好,那就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至于以后还能干点啥,咱们就走着办。于是,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就这么诞生了。不过,这个新生儿自诞生之初,就没有被人看好。。。
皿煮们看这个组织就是二等公民俱乐部。一个衰落的俄罗斯和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带着一堆被困在内陆的斯坦,能有什么奔头。楼主特别记得,当上合成立之初,皿煮的喇叭宣称这是一个长久不了的组织。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更没有统一的武装集团。各成员国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猜忌的成分。甚至有人开玩笑,看看若干年后,是独联体先解散,还是上合先消失。结果时间给了我们答案,十五年过去,独联体变成一个名存实亡的组织。而上合,却开始新的一轮扩容。这或许应验了一句话,你猜得到开始,却猜不到结果。谁又会想到,一个国际合作组织,竟然比一堆国家的组成的联合体更有生命力?
上合既然成立,皿煮们除了口头践踏之外,觉得不做点啥似乎有点对不起观众。前面咱们提到美国对中亚的渗透,这股力量在上合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发挥作用。于是颜色革命席卷中亚。一时间中亚各国要么陷入剧烈的动荡,要么国家政策骤然收紧,防止动荡蔓延到自己家里。这种情绪的溢出效应,就是国家之间开始彼此防范,信任开始消失。皿煮们快乐的站在一边看着,中亚都这样了,你们的上合怎么不出来说话呢?不是谈信任谈合作嘛?现在乱成这样,你们的信任和合作跑到哪里去了?结果是。。。该喊的也喊了,该换的也换了。然后就没动静了。这不对啊,说好的皿煮力量觉醒呢?说好的积极靠近皿煮生活呢?这么大的动荡怎么就悄无声息的没声响了?
楼主也不知道为啥皿煮们折腾一大套最后结果归零。楼主只看到经过激烈动荡的中亚诸国,在事后很认真的在审视他们与中俄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件事情,他们意识到,域外力量对中亚的涉入,绝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果子,有的只能是动荡和混乱。所以和中俄发展良好的互动关系,才是维持本地区稳定的基石。而这个稳定需要沟通的机制,顺理成章,上合就成为本地区内最好的多遍对话框架。咱们稍微插一句。虽然皿煮们倒腾没啥大结果,不过在中亚诸国国内却留下很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中亚诸国国内政治环境造成的影响持续至今。在颜色革命最成功的吉尔吉斯斯坦,美国之所以能够在玛纳斯基地呆到14年,就是因为皿煮在其国内培植一批拥护者。在吉尔吉斯斯坦几次和美国谈基地关闭的问题时,最终都是以涨价了事。直到在中俄强大的压力下,14年彻底退出,这一呆就是十几年。对于俄罗斯,这个基地就在自己的基地旁。而对于我们,这个基地战斗机起飞不久就能到边境。所以不能说皿煮的渗透没结果,只是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而已。
时间是一直在前进的,上合这个皿煮的眼中钉非但没有被折磨死,反倒是越活越精神。固定的对话机制日渐完善,固定的军事交流也成了体系。皿煮们从以前的看不起,开始转变为关注上合的一举一动。尤其在政治,军事这两个层面。当然,他们的关注是带着有色眼镜的。他们是在关注,这个上合是否会称为继华约之后,又一个和皿煮力量对抗的组织。而皿煮的喇叭也开始把这个妖魔形象具象化。不过经过这么多年,非但没有看到上合大肆扩张,成立联合部队。反倒是看到他们对军事交流的方向主要是反恐,而更感兴趣的似乎是做生意。这个就让皿煮们有点不解。按照他们的理解,组织,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一致对外争夺利益。如果没有啥利益去抢,弄个组织干嘛。而上合的这种不急于扩张,不急于炫耀实力,专心内部沟通的的状态让皿煮感觉上合不是在示弱。而是在憋一个大招。
这事还真让皿煮猜对了。不过这个大招不是啥大杀器之类的东西,而是区域内与跨区域的发展合作。首先亮相的就是咱们老大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带,就是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形成的经济带。辐射面首当其冲就是中亚诸国。向西延伸到西亚北非与欧洲。这个倡议的提出,基本奠定上合组织内部经济合作的框架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亚各国未来将承接欧亚大陆枢纽的重任。而作为第一步,中亚诸国和我们的贸易方式将从原有的普通国家间贸易,过渡到跨境贸易模式。实质上,这种模式的转变已经提前几年随着经济发展自身的需求早已开始实质进展。对于中亚诸国而言,打开与我们贸易的便利环节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快速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同时通过互补的模式,把自有经济的产出快速变成国内急需的生产物资或者现金流。从而带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转变,给中亚诸国带来了一个新的经济起飞点。
咱们说日久见人心。大家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也是在长时间磨合中逐渐深入的。通过十几年的磨合,这些国家发现,稳定的区域环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框架。上合给了他们足够的安全保证。而在经济发展上,更是出现自苏联解体后最好的发展局面。他们看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经济要素都能在上合的框架中找到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和我们之间的经贸往来,历经猜忌,接触,深度任信的过程。通过接触,他们看到,我们不是恐龙,而是友好的贸易伙伴。这种稳定的向心力,更加凝聚上合内部的人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到,一些在国际通行的便利贸易方式与在我们国内行之有效的经济框架比如自由港,自贸区将会在中亚出现。这对整个中亚地区的经济整合,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放远长远,中亚地区将从一个人们印象中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一处新兴的经济发展体。
随着上合的逐步稳定,成员国扩容的问题就摆在眼前。这事说起来也搞笑,不但小伙伴对上合感兴趣,连大块头美国也说我要加入。不过结果大家都知道,两个字,没门。笑话归笑话,搞笑的不能进,但是不搞笑的,真心诚意的你总不能一直堵在外面。不过上和内部对如何加入新成员也持有不同的观点。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沟通,在上次上合峰会,基本达成关于以后增加新成员的章程。说简单点就是关于怎么加入新会员的条款。于是今年的峰会,巴基斯坦和印度将最有可能称为这个章程的首要适用对象。我们要认识到,对于上合的扩容,不是单单多俩人的问题。这涉及到共同规则的遵守,涉及到对上合精神与发展方向的认同。所以想真的都搞定,也是一件麻烦事。这仅仅是内部的问题,如果放大点看,一个国际组织的扩容,很容易就被理解为势力扩张的行为。所以如何平衡好这之间的关系,上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上合组织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地缘政治中最优秀的稳定之锚。这个赞美其实一点不夸张。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如果任其发展,加上外部势力的插手,地区动荡在所难免。而中亚动荡的辐射能够传递到整个欧亚大陆。所以上合的出现,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稳定该地区的政治环境。这一点上合做到了。而后期的发展,上合脱离以往国际组织中极其强烈的帮派色彩。不同信仰,不同政治制度,不同价值观的国家,通过良好的沟通,求同存异,在互信互助的原则下共同发展。为国际组织的发展树立一个新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