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歼20战机隐身性如何:一细节证明,它连自家雷达也一起骗过

2017-08-03 08:50:26   

2017年,中国歼20正式加入空军服役,让中国空军进入五代机时代,某些人却拒不承认,一再质疑其性能。以前一直拿发动机说道,如今国产配套发动机WS15投产,这个借口不好用了,于是转在歼20的隐身性能上做文章,说其隐身性能不过关,不能称五代机。


歼20
那么国产歼20战机隐身性如何?其实,这个不需要太多的解说了,只要看一下照片,其中的一个细节足以证明,歼20的隐身性非常好,可以连自家雷达也一起骗过了,这就是歼-20机身下偶尔会挂载了一个小装置,以前美军F-22战机也曾多次被拍到挂载此装置的照片,它学名为:龙勃透镜,可以无限放大的雷达反射波,加挂它的目的就是让普通雷达可以发现自已,以避免误会等,既便歼20需要加挂它,说明其隐身性与F22相当。


歼20的龙勃透镜
现代五代机又称:隐身战机,隐身性能为各大性能之首,歼20气动外形已考虑到隐身要求,同时应用吸波材料,以及表面的隐身涂层,对整个坐舱也进行了隐身处理。
歼20战机自2017号原型机起,坐舱玻璃会一定的光线角度下,呈现黄橙色的金属光泽,这一现象也许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其实不简单,这意味着,歼20应用上了隐身导电薄膜,中国成功破解战机隐身技术难关,这让美国大失所望,按美方的想法,中国不可能快速的解决这个问题,事实却正好相反,太快了!


F22
这可是关键的隐身技术之一,别看战机座舱面积不大,却是雷达反射信号最强的区域,不仅座舱内一切物体,包括飞机员都可以构成雷达反射面,而且会形成反射垒加效应,进一步提升反射效果,人们往往称之为:空腔效应,其反射面积达2平方米左右。唯一的解决办法:不让雷达波随意的穿过玻璃进出座舱。这不仅需要对整个座舱的结构及材料进行调整,更要的是采用隐身导电薄膜技术,又称为:ITO,大体上其成分为氧化铟锡或金膜。
这层贴膜的目的,一方面将座舱内部的电磁波全部拦截下来,不让其跑出去,另一方面,又要把座舱外部的电磁波散射开,不引发问题。最早的应用为美制F117A隐身攻击机,几乎将坐舱玻璃涂黑,经过改良之后,F22的坐舱膜已可以看到飞行员。如今我们在歼20上看到的现象,证明中国已掌握这一技术,而且水平并不低的。


2017号的变化
也别以为这技术简单,只是在玻璃上加一层贴膜,其实不简单,目前也只有少数国家掌握,欧洲台风战机也仅仅试验性应用,俄罗斯也刚刚开始应用。
中国对隐身技术的研究时间也不算晚了,上世纪70年代即开始接触到相关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时,就意识到隐身技术的价值,上世纪90年代时,已开始制造隐身技术试验机,其中,以歼七为研制开发的技术试验机就专门研究坐舱的雷达反射问题。


新型歼10C上应用了隐身贴膜了
目前不仅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歼20,也在新型歼10C上应用,其它机型也可能在未来也应用这一技术,至于效果绝对不会差了。无论怎么说,这也是隐身技术的重要一项,中国只是掌握了自已理应掌握的东西!其实,隐身技术不再高大上,只要弄明白原理,如果解决只是小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