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如松:稳步走进中东欧
2017-11-28 12:41:59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0年,中德贸易额为1302亿美元,2016年中德贸易额为1626亿美元中德六年间增长比例为24.8%
2010年,中俄贸易额为593亿美元,2016年中俄贸易额为695亿美元中俄六年间增长比例为17.2%
2010年,中国和中东欧十六国贸易额为439亿美元,到了2016年则升为587亿美元。中国和中东欧德贸易增长比例为33.7%
2010年,中国和美国是4568亿美元,2016年中美贸易额为5786亿美元。中美贸易额增长比例为26.6%
2010年,中日贸易额为3030亿美元,2016年中日贸易额为2705亿美元。中日则是负增长10.7%
2010年,中韩贸易额为2010亿美元,2016年中韩贸易额为2113亿美元。韩国要多加两个数据,那就是在萨德没有部署之前的2015年,中韩贸易额为2274亿美元,还有一个就是中韩关系急剧升温的2013年,贸易总量为2742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有此可见,当前中韩贸易额和历史最高期相比,负增长比例为23%。
数据无疑是枯燥的,但简单的数据对比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以上所列举的数据中,除了中东欧国家不属于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其他几个国家都和我们的贸易往来极为密切,贸易数额也极为巨大。
我们总是说,经济为里,政治为表。反过来说,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状况也可以反映出他们之间的政治热度。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和中德之间的贸易往来涨幅大致差不多,同样反映出来的是,当前别看中美之间的国际关系博弈异常激烈,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小手拉得可不是一般的紧。最起码,比起表面上看起来打得火热的中德关系毫不逊色。
而中俄之间的贸易涨幅则相对较弱,但这应该是和俄罗斯自身经济疲弱的本质有关系,也就是,国家经济体量决定贸易量的大小。两个国家关系再好,只要有一方需求疲弱,这个生意就做不大。但总体上来说,这种稳定上涨的贸易额,基本上确立了中俄之间的关系稳定。
至于中日和中韩,我们只有呵呵了,日本这件事自不用说,那是他们的心太大,总想着用经济关系来决定政治关系,那么对不起,政治关系弄不好的话,我们就只有削减经济关系。
而韩国我只能送他一个字“作”作得无话可说。这种贸易比例的缩水,对于中国来说不过是从另外的地方找补一下,但对于韩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基本上没有地方找补。因为对于韩国货物有着巨大市场需求的国家实在不多。。。而韩国自身的国家体量决定了,它不可能在世界各地一点一点的拼凑出从中国失去的市场--成本太大了。
【欢迎关注我的新号《大掌柜的刀》,更多精彩】
其实今天要说的话题,并不是美德日韩这几个国家,而恰恰是那个不算我们主流贸易伙伴的中东欧国家。因为自2012年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16+1模式构建以来,已经过去了六个年头,虽然十六国的贸易量还比不上一个俄罗斯,但中东欧的战略地缘位置却非常重要,也是我们一带一路蓝图的关键位置。这里就犹如一根楔子,在牢牢的钉住西欧之余,还在俄欧之间是我们有了巨大的转圜余地。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有云: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中东欧无疑就是中国一带一路当中的争地,交地,衢地,和重地。有这样四个重要的特性,我想,不但中国应该加大与这些国家的交往,更是我们和俄欧打交道时必不可少的筹码和条件。
所谓交地,孙子说,彼可以来,我可以往。也就是大家在这个地方都可以往来。中东欧的这种属性早在冷战时期就有了,冷战结束后,这种属性更为明显,不过因为前苏联的快速崩塌,俄罗斯自顾不暇,以至于让这种交地的属性不太明显,如今,这地方中国终于杀了进来。交地的属性再次焕发出生机。
所谓争地,孙子云: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这个没话说,中东欧介于俄欧之间,不要说二战后,在历史上就一直是欧洲列强的争抢之地,谁得到了这块地方,谁的战略缓冲余地就更大。在当今,更是如此。而对中国虽然没有军事上的战略缓冲作用,但却可以让我们在进军西欧的路上充当桥头堡的作用。实为经济上的必得之地。
所谓衢地,孙子云: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中东欧在历史上由于过度分散,并不能形成合力,无论是西欧还是俄罗斯,谁控制这块地方,谁就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当年冷战的时候,正是因为前苏联牢牢的控制着这块地方,才使得美国以及他的欧洲盟友们整日惴惴不安,不敢轻易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过分猖獗。那个时候,是前苏联占据了主动权,如今,中东欧纷纷加入欧盟乃至北约,这极大的增加了俄罗斯和欧洲博弈的被动性,以至于连自己的贴身小弟乌克兰都控制不住。可以想见,中东欧这块衢地的重要性。
所谓重地,孙子云: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是为重地。我们构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打通欧亚一体化大动脉。其目标直指西欧甚至大西洋岛国--英国。重新打造一场陆地文明发展的新世界。而一旦进入西欧,如果和作为曾经的桥头堡和将来的后援之地的中东欧搞好关系,促使他们和我们的利益保持一致,无疑会给我们争夺西欧市场带来极大的战略保障。这也就是中东欧也是重地的原因。
我们总是说,中国智慧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种博大精深,这种源远流长并不是只存在于教科书上,更是我们利用先祖智慧为我们开创未来的保证。有了这些文化和智慧,我们才可以料敌于先,才可以未雨绸缪,才可以占得先机。我想,中国准备进入欧洲之前,恐怕早就对这块土地有所谋划了。
2012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16+1模式正式形成,从此后,一年一度的模式内高层峰会也从未中断。当下,我们在中东欧的发展如火如荼,利用市场对开和基础建设以及中欧铁路的建设,我们已经和中东欧德大部分国家建成良好关系,波黑的水电站,贝尔格莱德的多瑙河大桥,波兰的防洪大坝,无一不闪烁着中国基建狂魔的光芒,而构建一个中东欧高速铁路网则是我们将要实施的伟大工程。如果双方关系能够就这么顺利发展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给中东欧这块地方再增加一个孙子九地篇中没有的名词---活地。
请注意,我说了如果这个词。这也就是说,双方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因素既不是来自中国,也不会来自中东欧十六国。而是来自相关博弈的其他国家,比如俄罗斯,比如德国,再比如美国。
美国且不用说,它目前的主要注意力不需要放在中东欧,即便放,那也是目标直指俄罗斯而非中国。因为目前中国在这个地方所争取的利益和美国冲突不大,且也不需要它亲自出马,有俄罗斯和德国对中国的担心那就足够。美中主要的博弈场所还在东亚,中国的周边。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在中东欧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德国和俄罗斯是最为感同身受的。从目前来看,俄罗斯自己无力在中东欧和西欧一较长短,那么作为最大战略伙伴国的中国介入这一地区,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上,都会为俄罗斯增添一点缓和的余地,最起码不至于让波兰等铁杆反俄国家做得太过分。所以,目前的俄罗斯是欢迎中国介入这一地区的。只有等到俄罗斯缓过一口气,再次具备单挑欧洲的力量的时候,它才会忌惮中国的介入。所以,俄罗斯暂时也可以不说。他什么时候能具备这个能力,暂时还看不到。
剩下的就是德国了。德国,最近有些艾怨,因为如果中国在这一地区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之后,德国的大后方将难以得到保障。我们都知道,德国作为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其强大工业支撑的背后就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希腊经济危机我们更可以知道,就连相对富裕的希腊人其实也不过是德国工业的打工仔,而更加贫穷的中东欧国家,更是德国以及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廉价劳动力保证。如果大量的中国资本进入中东欧,依托庞大的中国市场,势必会对当地的工业,手工业发展有着加速的作用,把大量就业人口留在本地,这就会导致西欧的用工不足。相比较冒着巨大风险引进难民作为就业人口,中东欧的打工仔从素质到地缘上无疑更占优势。而一旦这些地方的就业者不再外出。对于西欧就业人口的打击是可以想象的。
当然,就业人口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政治影响力。得益于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力,德国在冷战后,对于中东欧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渐渐地超过了从前的俄罗斯。这是德国雄心勃勃的大欧洲计划的一个颇为重要的后备基地,有了对于中东欧的整合优势,德国就拥有了更为庞大的话语权和地缘优势。这是德国可以和法国、英国抢夺欧洲最大话语权的基础保障。所以,面对润物无声而来势汹涌的中国,德国的担心可想而知。
前不久,德国外长加布里尔就曾经对媒体口吐怨言,说中国在中东欧的发展有损于德国的利益,而更早之前,德国驻华大使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这表明,德国对于我们在他大后方的动作颇感不适应,不舒服。中国有个成语我可以用一下,就叫做如芒在背。不过这个成语是不大恰当的,最起码我们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们是奔着共同致富去的,是奔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去的。对德国,完全没有主观性的恶意。但这个词我相信德国人一定感同身受的觉得恰如其分。
但不舒服,不适应也是没办法,毕竟德国现在自身也陷入了一场难以平息的组阁风波中,牙买加内阁基本上已经宣布破裂,组了一个多月的阁,这个阁却总是组不成,默克尔异常尴尬。这时候,重新大选的呼声开始高涨起来。这是默克尔很难接受的,本来这次大选,默克尔就赢得并不轻松,如果此时宣布重新大选,即便默克尔还会赢,但结果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坏,所以,在当前的这种局面下,如何协调好组阁,才是默克尔亟需面对的。
听说,默大妈的基民盟开始准备向之前的老战友社民盟妥协,准备复婚。基民盟和社民盟原来这些年一直搭档挺好,就是因为近年对于难民的态度导致分裂。那么很简单,默大妈如果想要妥协,就必须在难民问题上让步。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来自中东欧打工仔的重要性就更加凸出。所以,中国在中东欧的发展规划就会进一步导致德国的反对和不满。
或者有人说,我们难道不能和德国来个共享经济吗?大家一起发展这一地区?其实很难,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东欧本来就是德国碗里的菜,人家爱咋吃就咋吃,你现在来了,说我可以帮你炒着吃,炖着吃,花样翻番,口味多样。是,不错,菜是好吃了一点,但从此德国的菜就要分给外人这才是根本啊。所以,谁也不会乐意。我的菜,就是我的,好吃难吃也都是我的。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解决之道,这也是中国人最为擅长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档局部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把这种矛盾放到更大更宽的背景下去解决。当我们和德国以及西欧国家在中东欧的利益上产生纠葛而无法就地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到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上,也就是在这里我吃了你一点菜,那么我可以去其它地方请你吃个大餐。比如非洲和南美市场,比如中东和南亚市场。大家都可以一起愉快的玩嘛,何必眼光总是盯着一个地方呢?
目前在没有解决德国疑虑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收敛和沉稳一点,尽量多做事,少说话。目前在中东欧不需要造势,只需要前进。略微查了一下,目前对于中国中东欧16+1的新闻报道社会网站并不多,基本上都是政府网站在播发。这是一种沉敛的表现吗?我深以为然。
2010年,中德贸易额为1302亿美元,2016年中德贸易额为1626亿美元中德六年间增长比例为24.8%
2010年,中俄贸易额为593亿美元,2016年中俄贸易额为695亿美元中俄六年间增长比例为17.2%
2010年,中国和中东欧十六国贸易额为439亿美元,到了2016年则升为587亿美元。中国和中东欧德贸易增长比例为33.7%
2010年,中国和美国是4568亿美元,2016年中美贸易额为5786亿美元。中美贸易额增长比例为26.6%
2010年,中日贸易额为3030亿美元,2016年中日贸易额为2705亿美元。中日则是负增长10.7%
2010年,中韩贸易额为2010亿美元,2016年中韩贸易额为2113亿美元。韩国要多加两个数据,那就是在萨德没有部署之前的2015年,中韩贸易额为2274亿美元,还有一个就是中韩关系急剧升温的2013年,贸易总量为2742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有此可见,当前中韩贸易额和历史最高期相比,负增长比例为23%。
数据无疑是枯燥的,但简单的数据对比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以上所列举的数据中,除了中东欧国家不属于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其他几个国家都和我们的贸易往来极为密切,贸易数额也极为巨大。
我们总是说,经济为里,政治为表。反过来说,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状况也可以反映出他们之间的政治热度。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和中德之间的贸易往来涨幅大致差不多,同样反映出来的是,当前别看中美之间的国际关系博弈异常激烈,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小手拉得可不是一般的紧。最起码,比起表面上看起来打得火热的中德关系毫不逊色。
而中俄之间的贸易涨幅则相对较弱,但这应该是和俄罗斯自身经济疲弱的本质有关系,也就是,国家经济体量决定贸易量的大小。两个国家关系再好,只要有一方需求疲弱,这个生意就做不大。但总体上来说,这种稳定上涨的贸易额,基本上确立了中俄之间的关系稳定。
至于中日和中韩,我们只有呵呵了,日本这件事自不用说,那是他们的心太大,总想着用经济关系来决定政治关系,那么对不起,政治关系弄不好的话,我们就只有削减经济关系。
而韩国我只能送他一个字“作”作得无话可说。这种贸易比例的缩水,对于中国来说不过是从另外的地方找补一下,但对于韩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基本上没有地方找补。因为对于韩国货物有着巨大市场需求的国家实在不多。。。而韩国自身的国家体量决定了,它不可能在世界各地一点一点的拼凑出从中国失去的市场--成本太大了。
【欢迎关注我的新号《大掌柜的刀》,更多精彩】
其实今天要说的话题,并不是美德日韩这几个国家,而恰恰是那个不算我们主流贸易伙伴的中东欧国家。因为自2012年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16+1模式构建以来,已经过去了六个年头,虽然十六国的贸易量还比不上一个俄罗斯,但中东欧的战略地缘位置却非常重要,也是我们一带一路蓝图的关键位置。这里就犹如一根楔子,在牢牢的钉住西欧之余,还在俄欧之间是我们有了巨大的转圜余地。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有云: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中东欧无疑就是中国一带一路当中的争地,交地,衢地,和重地。有这样四个重要的特性,我想,不但中国应该加大与这些国家的交往,更是我们和俄欧打交道时必不可少的筹码和条件。
所谓交地,孙子说,彼可以来,我可以往。也就是大家在这个地方都可以往来。中东欧的这种属性早在冷战时期就有了,冷战结束后,这种属性更为明显,不过因为前苏联的快速崩塌,俄罗斯自顾不暇,以至于让这种交地的属性不太明显,如今,这地方中国终于杀了进来。交地的属性再次焕发出生机。
所谓争地,孙子云: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这个没话说,中东欧介于俄欧之间,不要说二战后,在历史上就一直是欧洲列强的争抢之地,谁得到了这块地方,谁的战略缓冲余地就更大。在当今,更是如此。而对中国虽然没有军事上的战略缓冲作用,但却可以让我们在进军西欧的路上充当桥头堡的作用。实为经济上的必得之地。
所谓衢地,孙子云: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中东欧在历史上由于过度分散,并不能形成合力,无论是西欧还是俄罗斯,谁控制这块地方,谁就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当年冷战的时候,正是因为前苏联牢牢的控制着这块地方,才使得美国以及他的欧洲盟友们整日惴惴不安,不敢轻易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过分猖獗。那个时候,是前苏联占据了主动权,如今,中东欧纷纷加入欧盟乃至北约,这极大的增加了俄罗斯和欧洲博弈的被动性,以至于连自己的贴身小弟乌克兰都控制不住。可以想见,中东欧这块衢地的重要性。
所谓重地,孙子云: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是为重地。我们构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打通欧亚一体化大动脉。其目标直指西欧甚至大西洋岛国--英国。重新打造一场陆地文明发展的新世界。而一旦进入西欧,如果和作为曾经的桥头堡和将来的后援之地的中东欧搞好关系,促使他们和我们的利益保持一致,无疑会给我们争夺西欧市场带来极大的战略保障。这也就是中东欧也是重地的原因。
我们总是说,中国智慧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种博大精深,这种源远流长并不是只存在于教科书上,更是我们利用先祖智慧为我们开创未来的保证。有了这些文化和智慧,我们才可以料敌于先,才可以未雨绸缪,才可以占得先机。我想,中国准备进入欧洲之前,恐怕早就对这块土地有所谋划了。
2012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16+1模式正式形成,从此后,一年一度的模式内高层峰会也从未中断。当下,我们在中东欧的发展如火如荼,利用市场对开和基础建设以及中欧铁路的建设,我们已经和中东欧德大部分国家建成良好关系,波黑的水电站,贝尔格莱德的多瑙河大桥,波兰的防洪大坝,无一不闪烁着中国基建狂魔的光芒,而构建一个中东欧高速铁路网则是我们将要实施的伟大工程。如果双方关系能够就这么顺利发展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给中东欧这块地方再增加一个孙子九地篇中没有的名词---活地。
请注意,我说了如果这个词。这也就是说,双方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因素既不是来自中国,也不会来自中东欧十六国。而是来自相关博弈的其他国家,比如俄罗斯,比如德国,再比如美国。
美国且不用说,它目前的主要注意力不需要放在中东欧,即便放,那也是目标直指俄罗斯而非中国。因为目前中国在这个地方所争取的利益和美国冲突不大,且也不需要它亲自出马,有俄罗斯和德国对中国的担心那就足够。美中主要的博弈场所还在东亚,中国的周边。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在中东欧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德国和俄罗斯是最为感同身受的。从目前来看,俄罗斯自己无力在中东欧和西欧一较长短,那么作为最大战略伙伴国的中国介入这一地区,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上,都会为俄罗斯增添一点缓和的余地,最起码不至于让波兰等铁杆反俄国家做得太过分。所以,目前的俄罗斯是欢迎中国介入这一地区的。只有等到俄罗斯缓过一口气,再次具备单挑欧洲的力量的时候,它才会忌惮中国的介入。所以,俄罗斯暂时也可以不说。他什么时候能具备这个能力,暂时还看不到。
剩下的就是德国了。德国,最近有些艾怨,因为如果中国在这一地区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之后,德国的大后方将难以得到保障。我们都知道,德国作为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其强大工业支撑的背后就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希腊经济危机我们更可以知道,就连相对富裕的希腊人其实也不过是德国工业的打工仔,而更加贫穷的中东欧国家,更是德国以及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廉价劳动力保证。如果大量的中国资本进入中东欧,依托庞大的中国市场,势必会对当地的工业,手工业发展有着加速的作用,把大量就业人口留在本地,这就会导致西欧的用工不足。相比较冒着巨大风险引进难民作为就业人口,中东欧的打工仔从素质到地缘上无疑更占优势。而一旦这些地方的就业者不再外出。对于西欧就业人口的打击是可以想象的。
当然,就业人口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政治影响力。得益于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力,德国在冷战后,对于中东欧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渐渐地超过了从前的俄罗斯。这是德国雄心勃勃的大欧洲计划的一个颇为重要的后备基地,有了对于中东欧的整合优势,德国就拥有了更为庞大的话语权和地缘优势。这是德国可以和法国、英国抢夺欧洲最大话语权的基础保障。所以,面对润物无声而来势汹涌的中国,德国的担心可想而知。
前不久,德国外长加布里尔就曾经对媒体口吐怨言,说中国在中东欧的发展有损于德国的利益,而更早之前,德国驻华大使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这表明,德国对于我们在他大后方的动作颇感不适应,不舒服。中国有个成语我可以用一下,就叫做如芒在背。不过这个成语是不大恰当的,最起码我们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们是奔着共同致富去的,是奔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去的。对德国,完全没有主观性的恶意。但这个词我相信德国人一定感同身受的觉得恰如其分。
但不舒服,不适应也是没办法,毕竟德国现在自身也陷入了一场难以平息的组阁风波中,牙买加内阁基本上已经宣布破裂,组了一个多月的阁,这个阁却总是组不成,默克尔异常尴尬。这时候,重新大选的呼声开始高涨起来。这是默克尔很难接受的,本来这次大选,默克尔就赢得并不轻松,如果此时宣布重新大选,即便默克尔还会赢,但结果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坏,所以,在当前的这种局面下,如何协调好组阁,才是默克尔亟需面对的。
听说,默大妈的基民盟开始准备向之前的老战友社民盟妥协,准备复婚。基民盟和社民盟原来这些年一直搭档挺好,就是因为近年对于难民的态度导致分裂。那么很简单,默大妈如果想要妥协,就必须在难民问题上让步。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来自中东欧打工仔的重要性就更加凸出。所以,中国在中东欧的发展规划就会进一步导致德国的反对和不满。
或者有人说,我们难道不能和德国来个共享经济吗?大家一起发展这一地区?其实很难,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东欧本来就是德国碗里的菜,人家爱咋吃就咋吃,你现在来了,说我可以帮你炒着吃,炖着吃,花样翻番,口味多样。是,不错,菜是好吃了一点,但从此德国的菜就要分给外人这才是根本啊。所以,谁也不会乐意。我的菜,就是我的,好吃难吃也都是我的。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解决之道,这也是中国人最为擅长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档局部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把这种矛盾放到更大更宽的背景下去解决。当我们和德国以及西欧国家在中东欧的利益上产生纠葛而无法就地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到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上,也就是在这里我吃了你一点菜,那么我可以去其它地方请你吃个大餐。比如非洲和南美市场,比如中东和南亚市场。大家都可以一起愉快的玩嘛,何必眼光总是盯着一个地方呢?
目前在没有解决德国疑虑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收敛和沉稳一点,尽量多做事,少说话。目前在中东欧不需要造势,只需要前进。略微查了一下,目前对于中国中东欧16+1的新闻报道社会网站并不多,基本上都是政府网站在播发。这是一种沉敛的表现吗?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