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真正的危机是什么?
2025-05-20 00:41:12
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战巴基斯坦大获全胜,一战打出了军事威慑,短期内印度不敢轻衅,巴基斯坦将获得阶段性和平窗口。
但作为有核国家,巴基斯坦的真正危机并不是印度,而是国内。
我们常言印度是一个散装国家,地方土邦、民族矛盾、种姓制度、联邦政体等因素让印度的现代化举步维艰。
不过,印度有的问题巴基斯坦都有,而且制约巴基斯坦的因素比印度更多。
比如,巴基斯坦也是联邦制,比印度还要散,国内民族矛盾比印度还要尖锐,虽然没有印度典型的种姓制度,但阶级歧视依然严重,伊斯兰教对现代化制约比种姓制度更甚,恐怖活动、地方分裂势力还甚于印度。
还有,印度的历史虽然是一部外族入侵的历史,但起码也曾存在过几个印度帝国,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而历史上从未存在过一个巴基斯坦王朝,历史叙事几乎无从谈起,国家凝聚力十分受限。
本篇让我们分析巴基斯坦的地缘密码,解读巴基斯坦的历史渊源和国家潜力。
图片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与印度、中国、阿富汗、伊朗为邻,国土面积88万平方公里(含巴控克什米尔)。北部和西部是高原、山地,东部和南部是平原,印度河贯穿其中。平原面积占比约40%,总人口约2.5亿。
中型国家的国土,大国体量的人口。
地缘悲欢根源
今天的祸根是历史埋下的,历史的兴衰往往始于地缘。
亚欧大陆是人类社会主体,地理大发现之前更是如此,是世界古代史主舞台。
地质运动在亚欧大陆中部形成一道横亘东西的连片山地高原,即阿尔卑斯山脉-安娜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高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这一道山地高原就像一堵墙分割内外欧亚大陆。
图片
“山墙”的北方是亚欧大陆内部,是草原游牧民族和绿洲农业畜牧混合民族的天下,当然,有时候二者并没有明确界限,游牧和农业畜牧通常混合共存,鉴于体量和军事优势,其历史通常是游牧帝国。
“山墙”的南方是一系列巨型半岛组成的大陆边缘区,如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其中又以印度半岛的人口和生产力为最,沿海商业氛围浓郁,又发展出了海上贸易文化。
“山墙”的东方是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的东方世界,西方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世界。
这道“山墙”最薄的点即是帕米尔山结,这里是东亚、西亚、南亚、中亚陆地枢纽。
巴基斯坦北部即是帕米尔山结,这是其历史悲欢的起点。
把地图放大,聚焦帕米尔山结可以看到,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莱曼山脉四条山系把南亚和亚欧大陆分割开来。
但分割的并不彻底,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之间形成一个地理缺口,即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在青藏高原上也形成一个较宽广的缺口,高山间的峡谷可以季节性通行,即克什米尔。
图片
基于此种地缘格局,南亚文明和外来文明于此交锋对撞。
开伯尔山口和克什米尔成为南亚的棋眼,深切影响了南亚的历史进程。
巧合,或者说不巧的是,这两个点都在巴基斯坦边境,巴基斯坦首先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
文明的四方对撞
巴基斯坦(Pakistan)是个现代名词,其来源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Pak在波斯语中是“圣洁”的意思,"stan"在波斯语中是"国家"或"土地",组合起来是“圣洁”的土地。
第二种:由旁遮普(Punjab)的“P”,阿富汗尼亚(Afghania)中的“A”,信德(Sindh)中的“S”,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后缀“stan”组合而成,这四个地方是当今巴基斯坦联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管怎么说,“巴基斯坦”都是一个代表“散装”的词汇。
印度河发源于帕米尔-青藏高原,干流穿过白沙瓦盆地、博德瓦尔高原后进入沙漠地区,另有5条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支流(见下图序号),在中游汇入印度河,“五河流域”在波斯语中即“旁遮普”,所在的平原被称为旁遮普平原。
白沙瓦盆地、博德瓦尔高原、旁遮普平原位于青藏高原迎风坡前,无论天然降水还是灌溉都便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是本大区的精华土地,三者以旁遮普平原面积最为广大。
图片
在四周高原、荒漠等不毛之地的包围中,富庶的旁遮普平原对周边民族的吸引力很大,中亚的游牧民族多次越过开伯尔山口侵入此地,与恒河流域的南亚本土文明发生碰撞。
最早的是雅利安人,后面是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贵霜人等,与南亚本土居民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当地主体民族——旁遮普人。
这即是当今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也大量分布。
印度河干流西侧较干旱地带是从阿富汗迁徙而来的普什图人,农耕畜牧混合,也有大量游牧部落。
此外,从伊朗高原卑路支地区迁徙而来的西亚游牧——卑路支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河下游西侧的广阔荒漠。
一波又一波的游牧入侵过程中,有一支早期雅利安人被驱逐到印度河下游,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成为后来的信德人。
克什米尔地区还有从青藏高原向西迁徙而来的藏缅族群,如拉达克人、巴尔蒂人。
中亚、西亚的游牧,以及其混血而成的本地农耕,南亚土著,高原山民,不同的族群交织成巴基斯坦的基本民族构成。
图片
正常情况下,国家组织以民族为根基,印度河流域这些大族不该并存于一个国家,巴基斯坦本不该存在。
但英国对南亚的殖民,以及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促成了这一不正常现象。
同族相离
英国殖民印度之后,整个南亚被纳入英国殖民地范围。
与此同时,沙俄从北方南下,中间隔阿富汗与英国对峙,阿富汗成为争夺焦点。
为了占得先机,英国曾发起两次征服阿富汗的战争,但“帝国坟场”不是浪得虚名,两次征服战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当然,阿富汗虽然保持了独立地位,但与大英帝国的实力还是不能比的,双方僵持不下。
不得已,1893年英国与阿富汗划定双方边界,由英属印度外务大臣莫蒂默·杜兰德主持起草,这条线被称为“杜兰德线”,成为阿富汗与英属印度的分界线。
图片
鉴于阿富汗相对英帝国的巨大劣势,杜兰德线对阿富汗十分不利,其主体民族普什图人约三分之二被划入英属印度,以至于诞生后世地理界名梗: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是塔吉克人,但塔吉克人的主体在阿富汗;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是普什图人,但普什图人的主体在巴基斯坦。
杜兰德线不仅让普什图人同族相离,也分离了西亚游牧卑路支人。
卑路支人自称阿拉伯人后裔,血缘和语言更偏向于伊朗,但其大半地盘也被强势的英国人划入英属印度,如今被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分成三块,成为各自被打压的少数民族。
普什图人和卑路支人因英国殖民而被迫同族分离,旁遮普人则因为英国撤离而同族相隔。
旁遮普平原被中亚、西亚游牧不断入侵的过程中,印度河流域逐渐被伊斯兰化,与印度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宗教信仰产生分化。
1947年英国放弃印度殖民地,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宗教信仰为区隔分成两个国家,巴基斯坦以伊斯兰教为主,印度以印度教为主。
信仰伊斯兰教的旁遮普人被划入巴基斯坦一侧,信仰印度教、锡克教的旁遮普人被划入印度,旁遮普人也被同族分离。
如今的巴基斯坦境内,是以旁遮普人为主体,普什图人、信德人、卑路支人等多民族共存的格局。
这些民族语言、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没有共同的历史叙事,少数民族“独立”倾向明显,恐怖主义盛行,成为巴基斯坦发展的最大障碍。
图片
国家危机
为了加强联邦集权,巴基斯坦推行“大旁遮普族”主义,在议员比例、税收分配、通行语言、经济建设等方面打压少数民族,巴控克什米尔的居民甚至没有投票权,此举加剧了各民族的分离倾向,也加剧了恐怖活动。
普什图人、卑路支人、信德人都曾明确提出“独立”诉求,特别是卑路支人,大名鼎鼎的“卑路支解放军”至今仍不断制造各种恐怖活动,给中巴经济走廊造成很大困扰。
为打击分离和恐怖主义,巴基斯坦经常对普什图和卑路支地区发起军事打击,伤及平民在所难免,这让两地区民间对联邦政府更加不满。
为了缓和民族矛盾,联邦下放教育、卫生等领域权力,但不涉及根本,收效甚微。
图片
巴基斯坦在与印度生死对峙的同时,与北面邻居阿富汗关系也不好。
其一,阿富汗普什图人与巴基斯坦普什图人民间交往密切,塔利班组织在巴基斯坦还发展出了巴基斯坦塔利班,俗称“巴塔”,巴基斯坦打压普什图人让阿富汗对巴基斯坦有天然恶感。
其二,阿富汗至今不承认杜兰德线,与巴基斯坦有领土纠纷。
其三,美国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期间,巴基斯坦为美国开放基地,提供很多便利,塔利班重新掌权后自然耿耿于怀。
其四,阿富汗内战期间,大量阿富汗难民进入巴基斯坦,加剧了当地资源紧张,巴基斯坦对这些难民并不友好,动辄驱逐,阿富汗自然心有怨言。
作为逊尼派为主体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与什叶派的伊朗关系也不怎么好,在经济和能源通道上还是竞争关系,两国唯一的共识大概是打击卑路支人。
巴基斯坦一共4个邻国,1个是生死大敌,1个严重交恶,1个冷眼相见,地缘环境不能说不恶劣。
加上国内的分离主义,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城市与农村差距,部落地区有教无国,恐怖主义等负面因素,巴基斯坦其实一直处于危机之中。
近几年,巴基斯坦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外汇储备见底,外债规模高达1300亿美元,在债务违约的边缘游走。
全国日均停电时间超过12小时,出口疲软,财政体系崩溃,富人逃税严重,联邦税收仅占GDP比例的9%,全国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目前的巴基斯坦危机深重。
这是莫迪老仙选择此时动手的理由之一,中美互掐顾不上,巴基斯坦朝不保夕,只是没想到两国空军体系竟然存在了代差。
这也是为什么巴基斯坦完全不想和印度继续打仗的原因,即使大获全胜。
潜力与机会
地处南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有相似的一面,除北部青藏高原外,大部都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终年高温。但巴基斯坦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眷顾更少,除青藏高原迎风坡之外,西部和南部大片国土全年干旱少雨。
图片
还好,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印度河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希望,浇灌了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的印度河平原,成为巴基斯坦的立国根基。
巴基斯坦的精华土地就像一个花束,下方狭长,沿印度河干流分布,上方发散,沿印度河各大支流分布。
加上建国以来修筑的多条灌溉运河,巴基斯坦农业条件优秀,不仅养活了高达2.5亿的人口,粮食还能出口,农业占据GDP的24%。
巴基斯坦是一个农业大国。
图片
农业只能保证基础的生存,现代化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借势中国“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成为巴基斯坦改善基建的绝佳机会,也是巴基斯坦债务危机的救命稻草,巴基斯坦多次与中国进行“货币互换”。
但中巴基建合作项目多位于旁遮普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合作又很少惠及当地居民,还被地区分离势力冠以“掠夺国家资源”之名。
巴基斯坦的国内政策必须有所改变。
进行旁遮普精华地区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利用经济捆绑减少分离倾向,走向共同发展。
当然,巴基斯坦需要做的有很多,包括改变财政结构、扩大税基、能源转型、民族政策、反恐等等,这里不再展开。
巴基斯坦最大的发展机会是加强中巴经济走廊,同时建设中亚-南亚-印度洋经济通道,成为亚洲的枢纽。
巴基斯坦沿海是距离亚洲内部最近的海岸之一。
改善与阿富汗的关系,联合修建连接中亚五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洋的交通线,把阿富汗和中亚五国从陆锁国变成陆连国,依靠亚洲大陆内外的交流发展自身经济。
改善与伊朗的关系,继续修建伊朗-巴基斯坦-中国输油管道。
利用和海湾各国的良好关系,成为中东-巴基斯坦-中亚-中国物流通道枢纽,海港成为印度洋重要停靠港口,水陆联动。
图片
经济发展了,内部各族融入了经济产业链,各种矛盾就减少了。
这是中国式的发展思路,是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方案”。
中国正由以往的输出基建,向输出“发展模式”转变。
这需要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各国拥抱形势,与中国与发展来一场双向奔赴。
(全文完)
但作为有核国家,巴基斯坦的真正危机并不是印度,而是国内。
我们常言印度是一个散装国家,地方土邦、民族矛盾、种姓制度、联邦政体等因素让印度的现代化举步维艰。
不过,印度有的问题巴基斯坦都有,而且制约巴基斯坦的因素比印度更多。
比如,巴基斯坦也是联邦制,比印度还要散,国内民族矛盾比印度还要尖锐,虽然没有印度典型的种姓制度,但阶级歧视依然严重,伊斯兰教对现代化制约比种姓制度更甚,恐怖活动、地方分裂势力还甚于印度。
还有,印度的历史虽然是一部外族入侵的历史,但起码也曾存在过几个印度帝国,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而历史上从未存在过一个巴基斯坦王朝,历史叙事几乎无从谈起,国家凝聚力十分受限。
本篇让我们分析巴基斯坦的地缘密码,解读巴基斯坦的历史渊源和国家潜力。
图片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与印度、中国、阿富汗、伊朗为邻,国土面积88万平方公里(含巴控克什米尔)。北部和西部是高原、山地,东部和南部是平原,印度河贯穿其中。平原面积占比约40%,总人口约2.5亿。
中型国家的国土,大国体量的人口。
地缘悲欢根源
今天的祸根是历史埋下的,历史的兴衰往往始于地缘。
亚欧大陆是人类社会主体,地理大发现之前更是如此,是世界古代史主舞台。
地质运动在亚欧大陆中部形成一道横亘东西的连片山地高原,即阿尔卑斯山脉-安娜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高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这一道山地高原就像一堵墙分割内外欧亚大陆。
图片
“山墙”的北方是亚欧大陆内部,是草原游牧民族和绿洲农业畜牧混合民族的天下,当然,有时候二者并没有明确界限,游牧和农业畜牧通常混合共存,鉴于体量和军事优势,其历史通常是游牧帝国。
“山墙”的南方是一系列巨型半岛组成的大陆边缘区,如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其中又以印度半岛的人口和生产力为最,沿海商业氛围浓郁,又发展出了海上贸易文化。
“山墙”的东方是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的东方世界,西方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世界。
这道“山墙”最薄的点即是帕米尔山结,这里是东亚、西亚、南亚、中亚陆地枢纽。
巴基斯坦北部即是帕米尔山结,这是其历史悲欢的起点。
把地图放大,聚焦帕米尔山结可以看到,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莱曼山脉四条山系把南亚和亚欧大陆分割开来。
但分割的并不彻底,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之间形成一个地理缺口,即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在青藏高原上也形成一个较宽广的缺口,高山间的峡谷可以季节性通行,即克什米尔。
图片
基于此种地缘格局,南亚文明和外来文明于此交锋对撞。
开伯尔山口和克什米尔成为南亚的棋眼,深切影响了南亚的历史进程。
巧合,或者说不巧的是,这两个点都在巴基斯坦边境,巴基斯坦首先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
文明的四方对撞
巴基斯坦(Pakistan)是个现代名词,其来源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Pak在波斯语中是“圣洁”的意思,"stan"在波斯语中是"国家"或"土地",组合起来是“圣洁”的土地。
第二种:由旁遮普(Punjab)的“P”,阿富汗尼亚(Afghania)中的“A”,信德(Sindh)中的“S”,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后缀“stan”组合而成,这四个地方是当今巴基斯坦联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管怎么说,“巴基斯坦”都是一个代表“散装”的词汇。
印度河发源于帕米尔-青藏高原,干流穿过白沙瓦盆地、博德瓦尔高原后进入沙漠地区,另有5条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支流(见下图序号),在中游汇入印度河,“五河流域”在波斯语中即“旁遮普”,所在的平原被称为旁遮普平原。
白沙瓦盆地、博德瓦尔高原、旁遮普平原位于青藏高原迎风坡前,无论天然降水还是灌溉都便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是本大区的精华土地,三者以旁遮普平原面积最为广大。
图片
在四周高原、荒漠等不毛之地的包围中,富庶的旁遮普平原对周边民族的吸引力很大,中亚的游牧民族多次越过开伯尔山口侵入此地,与恒河流域的南亚本土文明发生碰撞。
最早的是雅利安人,后面是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贵霜人等,与南亚本土居民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当地主体民族——旁遮普人。
这即是当今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也大量分布。
印度河干流西侧较干旱地带是从阿富汗迁徙而来的普什图人,农耕畜牧混合,也有大量游牧部落。
此外,从伊朗高原卑路支地区迁徙而来的西亚游牧——卑路支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河下游西侧的广阔荒漠。
一波又一波的游牧入侵过程中,有一支早期雅利安人被驱逐到印度河下游,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成为后来的信德人。
克什米尔地区还有从青藏高原向西迁徙而来的藏缅族群,如拉达克人、巴尔蒂人。
中亚、西亚的游牧,以及其混血而成的本地农耕,南亚土著,高原山民,不同的族群交织成巴基斯坦的基本民族构成。
图片
正常情况下,国家组织以民族为根基,印度河流域这些大族不该并存于一个国家,巴基斯坦本不该存在。
但英国对南亚的殖民,以及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促成了这一不正常现象。
同族相离
英国殖民印度之后,整个南亚被纳入英国殖民地范围。
与此同时,沙俄从北方南下,中间隔阿富汗与英国对峙,阿富汗成为争夺焦点。
为了占得先机,英国曾发起两次征服阿富汗的战争,但“帝国坟场”不是浪得虚名,两次征服战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当然,阿富汗虽然保持了独立地位,但与大英帝国的实力还是不能比的,双方僵持不下。
不得已,1893年英国与阿富汗划定双方边界,由英属印度外务大臣莫蒂默·杜兰德主持起草,这条线被称为“杜兰德线”,成为阿富汗与英属印度的分界线。
图片
鉴于阿富汗相对英帝国的巨大劣势,杜兰德线对阿富汗十分不利,其主体民族普什图人约三分之二被划入英属印度,以至于诞生后世地理界名梗: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是塔吉克人,但塔吉克人的主体在阿富汗;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是普什图人,但普什图人的主体在巴基斯坦。
杜兰德线不仅让普什图人同族相离,也分离了西亚游牧卑路支人。
卑路支人自称阿拉伯人后裔,血缘和语言更偏向于伊朗,但其大半地盘也被强势的英国人划入英属印度,如今被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分成三块,成为各自被打压的少数民族。
普什图人和卑路支人因英国殖民而被迫同族分离,旁遮普人则因为英国撤离而同族相隔。
旁遮普平原被中亚、西亚游牧不断入侵的过程中,印度河流域逐渐被伊斯兰化,与印度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宗教信仰产生分化。
1947年英国放弃印度殖民地,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宗教信仰为区隔分成两个国家,巴基斯坦以伊斯兰教为主,印度以印度教为主。
信仰伊斯兰教的旁遮普人被划入巴基斯坦一侧,信仰印度教、锡克教的旁遮普人被划入印度,旁遮普人也被同族分离。
如今的巴基斯坦境内,是以旁遮普人为主体,普什图人、信德人、卑路支人等多民族共存的格局。
这些民族语言、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没有共同的历史叙事,少数民族“独立”倾向明显,恐怖主义盛行,成为巴基斯坦发展的最大障碍。
图片
国家危机
为了加强联邦集权,巴基斯坦推行“大旁遮普族”主义,在议员比例、税收分配、通行语言、经济建设等方面打压少数民族,巴控克什米尔的居民甚至没有投票权,此举加剧了各民族的分离倾向,也加剧了恐怖活动。
普什图人、卑路支人、信德人都曾明确提出“独立”诉求,特别是卑路支人,大名鼎鼎的“卑路支解放军”至今仍不断制造各种恐怖活动,给中巴经济走廊造成很大困扰。
为打击分离和恐怖主义,巴基斯坦经常对普什图和卑路支地区发起军事打击,伤及平民在所难免,这让两地区民间对联邦政府更加不满。
为了缓和民族矛盾,联邦下放教育、卫生等领域权力,但不涉及根本,收效甚微。
图片
巴基斯坦在与印度生死对峙的同时,与北面邻居阿富汗关系也不好。
其一,阿富汗普什图人与巴基斯坦普什图人民间交往密切,塔利班组织在巴基斯坦还发展出了巴基斯坦塔利班,俗称“巴塔”,巴基斯坦打压普什图人让阿富汗对巴基斯坦有天然恶感。
其二,阿富汗至今不承认杜兰德线,与巴基斯坦有领土纠纷。
其三,美国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期间,巴基斯坦为美国开放基地,提供很多便利,塔利班重新掌权后自然耿耿于怀。
其四,阿富汗内战期间,大量阿富汗难民进入巴基斯坦,加剧了当地资源紧张,巴基斯坦对这些难民并不友好,动辄驱逐,阿富汗自然心有怨言。
作为逊尼派为主体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与什叶派的伊朗关系也不怎么好,在经济和能源通道上还是竞争关系,两国唯一的共识大概是打击卑路支人。
巴基斯坦一共4个邻国,1个是生死大敌,1个严重交恶,1个冷眼相见,地缘环境不能说不恶劣。
加上国内的分离主义,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城市与农村差距,部落地区有教无国,恐怖主义等负面因素,巴基斯坦其实一直处于危机之中。
近几年,巴基斯坦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外汇储备见底,外债规模高达1300亿美元,在债务违约的边缘游走。
全国日均停电时间超过12小时,出口疲软,财政体系崩溃,富人逃税严重,联邦税收仅占GDP比例的9%,全国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目前的巴基斯坦危机深重。
这是莫迪老仙选择此时动手的理由之一,中美互掐顾不上,巴基斯坦朝不保夕,只是没想到两国空军体系竟然存在了代差。
这也是为什么巴基斯坦完全不想和印度继续打仗的原因,即使大获全胜。
潜力与机会
地处南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有相似的一面,除北部青藏高原外,大部都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终年高温。但巴基斯坦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眷顾更少,除青藏高原迎风坡之外,西部和南部大片国土全年干旱少雨。
图片
还好,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印度河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希望,浇灌了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的印度河平原,成为巴基斯坦的立国根基。
巴基斯坦的精华土地就像一个花束,下方狭长,沿印度河干流分布,上方发散,沿印度河各大支流分布。
加上建国以来修筑的多条灌溉运河,巴基斯坦农业条件优秀,不仅养活了高达2.5亿的人口,粮食还能出口,农业占据GDP的24%。
巴基斯坦是一个农业大国。
图片
农业只能保证基础的生存,现代化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借势中国“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成为巴基斯坦改善基建的绝佳机会,也是巴基斯坦债务危机的救命稻草,巴基斯坦多次与中国进行“货币互换”。
但中巴基建合作项目多位于旁遮普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合作又很少惠及当地居民,还被地区分离势力冠以“掠夺国家资源”之名。
巴基斯坦的国内政策必须有所改变。
进行旁遮普精华地区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利用经济捆绑减少分离倾向,走向共同发展。
当然,巴基斯坦需要做的有很多,包括改变财政结构、扩大税基、能源转型、民族政策、反恐等等,这里不再展开。
巴基斯坦最大的发展机会是加强中巴经济走廊,同时建设中亚-南亚-印度洋经济通道,成为亚洲的枢纽。
巴基斯坦沿海是距离亚洲内部最近的海岸之一。
改善与阿富汗的关系,联合修建连接中亚五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洋的交通线,把阿富汗和中亚五国从陆锁国变成陆连国,依靠亚洲大陆内外的交流发展自身经济。
改善与伊朗的关系,继续修建伊朗-巴基斯坦-中国输油管道。
利用和海湾各国的良好关系,成为中东-巴基斯坦-中亚-中国物流通道枢纽,海港成为印度洋重要停靠港口,水陆联动。
图片
经济发展了,内部各族融入了经济产业链,各种矛盾就减少了。
这是中国式的发展思路,是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方案”。
中国正由以往的输出基建,向输出“发展模式”转变。
这需要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各国拥抱形势,与中国与发展来一场双向奔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