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抢得头破血流的该名额,刚刚让出来一个…

2019-12-16 09:42:21   

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潮近年来席卷全球,随着能申报的手续越来越严格,可申报的项目越来越少,引发了不少“世界遗产”争夺大战,例如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之争”;韩国与日本的“海女文化之争”……

为何各国都热衷申遗?最直接的自然是经济利益挂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繁琐,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物力,然而一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可获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能在国际上打出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再者,越多的世界名胜,则越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展现大国雄风。因此,“申遗大战”才会愈演愈烈。

不过,在各国争相申遗的今天,比利时的一处世界遗产,却罕见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踢出了《世界遗产名录》,开创先河。

这次被踢出名录的是2010年申遗成功的比利时亚斯特嘉年华,该嘉年华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发展至今,已成为该城市众多居民的营生,而它最独特的地方是以嘲讽尺度闻名,嘲笑政客、抨击时事是每年的重头戏。



不过也正因如此,亚斯特嘉年华一直饱受争议,更因在今年3月嘉年华花车游行中,出现了坐在钱袋上的鹰钩鼻人偶,被指丑化犹太人,拿种族问题做文章,而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满,于12月14日,被正式从《世界遗产名录》除名。

成也因嘲讽尺度,败也因嘲讽尺度,在申遗越发艰难的今天,比利时亚斯特嘉年华被除名,实在令人唏嘘。对此,亚斯特市长表示不服,并替市民抱屈,称这些指责都是子虚乌有,认同者都怀有恶意,并坚称“亚斯特永远是嘲弄与讽刺之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色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在本次事件中一展无余,到底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成为各国开始思考的新难题。

这次亚斯特嘉年华惨遭除名风波,给其余在《世界遗产名录》之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敲响了一个警钟,原来“登记在册”并不代表上了保险,今后,各国估计要将已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查工作提上议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