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军评:中国维和部队南苏丹1死6伤 我们不该震惊
2016-07-11 14:05:59
继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6月1日遭袭出现伤亡后,7月10日,中国驻南苏丹维和部队在联南苏丹总部执行难民营警戒任务时,遭遇炮弹袭击,造成1人牺牲,3人重伤,3轻伤。国防部对袭击事件表示震惊并予以谴责。作为外交回应,我们说震惊,但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讲依旧震惊,那就是我们的不对了。
面对袭击 我们的装备是否做好准备?
图为今年警用装备展上展出的装甲岗亭,尽管马里袭击事件的爆炸威力已远超此类装甲岗亭的防御能力,但如果能普遍装备,必然能有效提升维和士兵在遭遇类似袭击时的生存概率。(资料图)
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曾指出,衡量一支军队适应战争能力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军队人员训练与装备改进对战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现有的维和行动在形式上与传统冲突不同,但危险性却并不低于后者。对于目前越来越多参与国际维和任务的中国而言,受制于相关维和经验不足,在人员配置与装备使用上都有局限,而这些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马里与南苏丹维和部队的伤亡。今年5月在北京开幕的第8届警用装备展上,相关厂商展示了供维和部队在高危环境中使用的装甲岗亭,据称能防御大多数轻武器与小口径迫击炮的打击。在马里的袭击事件中,恐怖分子是以满载炸药的卡车袭击维和营地,尽管爆炸威力已远超此类装甲岗亭的防御能力,但如果能普遍装备,必然能有效提升维和士兵在遭遇类似袭击时的生存概率。
具体到此次南苏丹的遇袭事件,当时中国维和部队士兵正搭乘装甲车掩护民众脱离冲突区域,期间人员必须下车人与民众步行,行动较慢,缺乏防护,且面对炮弹袭击,即使是维和部队装备的WZ551型6轮装甲车同样缺乏防御能力。因此,面对迫击炮级别的蓄意射击或误射,目前中国维和部队现有的人员与车辆装备,无法做到有效的自身防护,就更罔谈保护他人了。但问题在于,早在2012年,中国就向南苏丹派出了首批维和部队,对当地冲突的威胁程度应该有所了解。相比WZ551型装甲车,09型8轮装甲车能或其他种类繁多的8轮平台,无疑能更好完成危险环境下的维和任务。相比之下,美军在中等威胁(有82毫米以下迫击炮袭击)环境中执行任务时,已完全摒弃了“装甲悍马”,全部采用加强型“斯特赖克”装甲车(加装重装甲防御套件)。
面对伤亡 我们的战士是否做好准备?
让士兵在走上战场前,就“真正救治过第一位手臂被炸弹的战友,脸和身上被第一次溅上战友或敌人的血浆”——美国欧文堡训练基地。(资料图)
每一个奔赴维和前线的战士,都是当代的“最可爱的人”,但我们在为烈士的逝去而感到痛惜时,也应对现有维和行动中的局限进行反思,从而尽量避免类似伤亡。我们既然派出了数量众多的维和部队前往世界热点区域进行维和,当直面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或反复无常的地方军阀时,我们是否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呢?当在维和任务中,面对被炸断手脚血肉模糊的战友,我们的战士在心理上是否能够承受?要知道,中国的首个“战时心理服务大队”是南京军区102医院在2013年的7月1日成立的,目前仅负责对参加汶川地震救灾与亚丁湾护航任务士兵的心理疏导,对战时的创伤恐惧与后遗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事实上,实战经验的缺乏,也正是制约中国战时创伤恐惧与后遗症研究的最大障碍。
面对维和部队装备与心理方面的局限,中国除了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专用的、够强的装备尽快送往维和一线,避免相同袭击造成类似伤亡。从长远看,在暂时缺乏实战机会的情况下,需要像美军欧文堡那种“军中好莱坞”,让士兵在走上战场前,就“真正救治过第一位手臂被炸弹的战友,脸和身上被第一次溅上战友或敌人的血浆”(欧文堡经典口号之一)。除了血腥的场面,中国也需要在类似欧文堡的综合训练场中,系统模拟作战或维和部队可能面对的各种情况,通过超强“蓝军”部队与高端战场特效团队的努力,不仅令士兵尽可能在上战场前迈过心理上这道坎,更能具备在各种极端环境下,冷静应对各种状况、处理各种威胁、救治各种伤员的能力。
曾击败拿破仑的俄国名将库图佐夫,曾在给下属的信件中说道:军人可以对战争的残酷感到恐惧,但不应感到意外或震惊,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只能说明我们作为军人还不够成熟。今天的中国军队需要为维和以及日后的实战做好装备与心理上的准备,期望下次当我们的军人再次身居险境并出现伤亡时,表现出的不是震惊,而是勇敢、坚毅与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