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截击机,重新兴起和全面隐身的时代

2019-11-20 09:13:24   



现在说起作战的中小型飞机,一般直接说战斗机。歼击机、强击机和截击机这些称呼,都已经很少使用。不过凡事往往有轮回。在5代机已经开始普及,6代机即将出现的时代,截击机这种机型,有极大的可能会卷土重来。那么截击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最早出现在二战初期,也就是德国空军的大批飞机对英国的主要城市进行大规模空袭的阶段。1940年,英国的“波菲特”夜间战斗机,开始首次装备简单的扫描雷达和夜间瞄准具。同年11月19日,“波菲特”截击机击落了一架德国的轰炸机。这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专业截击机。从这一点上来说,截击机的主要作战目的,就是可以不管夜间还是天气状况恶劣,都可以全天候起飞,迅速的在对手的轰炸机群进入本方的大城市上空和重点要地防空区之前,就可以拦截对手的轰炸机群。并且可以迅速的识别和锁定目标,快速的将其迎头击落。
即使不能当即迎头击落,如果能把对方的轰炸机群拦截在防御圈之外也算完成了任务。而二战后期,美英对德国和日本的城市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此时截击机的用途就更明显了。不过此时的德日都已经日薄西山。基本都没发展出更好的专用截击机。冷战开始后,用战略轰炸机携带核武器突击对方的战略要地和大城市,成为美苏相互战略威慑的重要方式。而美苏的国土面积都很大,双方国土的直线距离普遍在8000公里之内,这样如何拦截对方可能携带核弹的战略轰炸机飞到自己本土的核心城市圈之前将其拦截,就是事关本国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美苏此时都非常重视截击机的发展。1960年代,美国和苏联分别研制出3倍音速的截击机YF-12A和米格-25。专业的截击机有几个共同的突出特点。第一,就是追求高空高速。甚至3倍的音速。就是要尽量在对手的战略轰炸机,


突入本国领空较大纵深前,就将对手拦截。第二,专业截击机有较大的体量和载油量,追求很大的作战半径。以适应美苏这样领土广大的国家。第三。专业截击机有强大的机载雷达,4到6架截击机编队排开,就可以搜索上千公里的宽度和500公里以上的纵深,不必全部需要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网提供目标信息。第四,专业截击机大多配备远程空空导弹,拦截距离往往超过200公里。在三代涡扇飞机大规模装备后,专业的截击机似乎已经式微。F15、F14和苏27系列,都有较好的高速特点和较大的航程,而且中低空机动能力比米格25要强的多。因此专业截击机各国已经不再大规模装备。目前只有俄罗斯方面还保留较多的从米格25进化而来的米格31这种截击机。那么今后专业截击机就没必要再发展装备了吗?瀚海狼山个人认为不是那么简单。从最近F35拦截图160的案例来看。不具备两倍音速能力的战斗机,哪怕是隐身机,拦截轰炸机群都是非常吃力的。


现在之所以还能拦截,是因为处于非战争状态。轰炸机既没有开加力突防,也没有防区外发射巡航导弹。如果是战时,F35这种慢慢吞吞的飞行方式,根本什么轰炸机也拦不住。而拦不住轰炸机再去拦截已经发射的巡航导弹,难度会扩大几个数量级。而且真正的5代机和6代机都是高空高速加全程隐身。因此只能用高速5代机去拦截5代机,实际上都是提高了几个档次的高速截击机。
另外,专业的远程截击机,不单纯在于飞机本身,还在于截击机的基地和周边,有完善的预警、支援和高强度的防核爆地面机场设施,而这些设施本身也是和5代机和6代机的装备体系相互契合的。因此截击机也将迎来一个再次兴起和全面隐身的时代。在这方面,谁谁家早就走在了全球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