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营造「宽容」文化 习近平用意深远
2016-05-11 11:02:33
今年的「五四」习近平送了「礼」给大陆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习上个月底在安徽合肥调研时,发表了〈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除了「劳动模范」是因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原故,知识分子和青年都是因为「五四运动」,中共建政以来,就以每年的五月四日为「青年节」。
在讲话中,习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就工作和决策中的有关问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欢迎他们提出批评。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要他们「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对青年要「充分信任、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积极引导」,成为广大青年的知心人。
做知识分子的挚友
评论多认为习近平为大陆的知识分子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事实上这是当今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因为「创新」是当今中国大陆的唯一解药,而「创新」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动力,而青年则常常是创意的来源,创业的实践者。是以习近平的讲话,对大陆的知识分子和青年确实具有鼓舞的作用。
习的讲话也说明了大陆各级干部对知识分子「不包容、不宽容的,以权整人」,最近的任志强事件就是一例,以至于影响到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的建言,所以才先有中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文章,又有俞正声要求政协委员作「挚友、诤友」的呼吁,也许这些不同于中宣部的管制作为,不但没有使得大陆的言论市场渐趋活跃,反而引发「权力斗争」,「中央不合」的流言,所以习近平借着「五四」的机会为此一矛盾现象定调。
但是习的定调,大陆言论市场就宽松了吗,各级官员就宽容了吗,显然绝不会如此轻易。讲「宽容」不能是重复中国帝制中,「朕赐你无罪」式的宽容,这种宽容是上对下的开恩,既可以赐,也可以不赐。就算赐了也可以收回,所以宽容与不宽容是没有客观标准可以依据,习近平说:「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这就给了权力者「裁量」和「寻租」的空间,其结果「宽容」就可能变成了恩赐;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共患难时上对下可以宽容,共享乐时就不宽容;能像李世民和魏征一样,古今也仅此一例,所以恩赐宽容不可靠。
中共要真正创造一个「宽容」的舆论环境,必须像「反腐」一样,不仅仅是治标而且要立本,立本之初在于立法,立法之要在于明确规范:对言者的「出发点」的判定之权,不在各级领导,而在司法机构、祛除领导的恩赐宽容之权,剥夺领导的判定好坏之器,使得各级领导不得不宽容,不能不宽容,无权不宽容,这样「有法可依,有教而惩」才能逐步,使宽容成为习惯,使宽容成为修养。
然而任何有形的领导人的讲话,任何法治塑造的「宽容」,依然不足于真正「开言路,兴思想,新时代」,真正的「宽容」是源自于对自己对真理的热衷和追求,和对自己的局限性的理解,相信自己无法全知的谦卑,从而相信别人也可以正确的可能性,进而相信即使我是正确,别人也未必是错的开放自信;即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可能性,才能真正缔造「言无罪,听足戒,有则改,无则惕」(诗经大序)的宽容文化。
复兴诗经宽容文化
「宽容」文化也必须知识分子秉持以民族为情怀,以国家为担当,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士」的传统,「自反而缩」敢予面对不宽容的政治压力、社会压力的勇气,才能营造百家争鸣的时代,迎接百花齐放的灿烂。
近百年之前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青年在「要救国,要警世,要醒民」的热情之下,掀起五四运动,由今而观,他们最大的遗产,不在「提民主,倡科学」,而在传承了士的传统,如今中华民族的复兴,要复兴什么,对国而言,就是要复兴诗经的宽容文化,对知识分子而言,要复兴的就是营造「宽容」的勇气。
在讲话中,习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就工作和决策中的有关问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欢迎他们提出批评。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要他们「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对青年要「充分信任、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积极引导」,成为广大青年的知心人。
做知识分子的挚友
评论多认为习近平为大陆的知识分子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事实上这是当今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因为「创新」是当今中国大陆的唯一解药,而「创新」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动力,而青年则常常是创意的来源,创业的实践者。是以习近平的讲话,对大陆的知识分子和青年确实具有鼓舞的作用。
习的讲话也说明了大陆各级干部对知识分子「不包容、不宽容的,以权整人」,最近的任志强事件就是一例,以至于影响到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的建言,所以才先有中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文章,又有俞正声要求政协委员作「挚友、诤友」的呼吁,也许这些不同于中宣部的管制作为,不但没有使得大陆的言论市场渐趋活跃,反而引发「权力斗争」,「中央不合」的流言,所以习近平借着「五四」的机会为此一矛盾现象定调。
但是习的定调,大陆言论市场就宽松了吗,各级官员就宽容了吗,显然绝不会如此轻易。讲「宽容」不能是重复中国帝制中,「朕赐你无罪」式的宽容,这种宽容是上对下的开恩,既可以赐,也可以不赐。就算赐了也可以收回,所以宽容与不宽容是没有客观标准可以依据,习近平说:「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这就给了权力者「裁量」和「寻租」的空间,其结果「宽容」就可能变成了恩赐;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共患难时上对下可以宽容,共享乐时就不宽容;能像李世民和魏征一样,古今也仅此一例,所以恩赐宽容不可靠。
中共要真正创造一个「宽容」的舆论环境,必须像「反腐」一样,不仅仅是治标而且要立本,立本之初在于立法,立法之要在于明确规范:对言者的「出发点」的判定之权,不在各级领导,而在司法机构、祛除领导的恩赐宽容之权,剥夺领导的判定好坏之器,使得各级领导不得不宽容,不能不宽容,无权不宽容,这样「有法可依,有教而惩」才能逐步,使宽容成为习惯,使宽容成为修养。
然而任何有形的领导人的讲话,任何法治塑造的「宽容」,依然不足于真正「开言路,兴思想,新时代」,真正的「宽容」是源自于对自己对真理的热衷和追求,和对自己的局限性的理解,相信自己无法全知的谦卑,从而相信别人也可以正确的可能性,进而相信即使我是正确,别人也未必是错的开放自信;即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可能性,才能真正缔造「言无罪,听足戒,有则改,无则惕」(诗经大序)的宽容文化。
复兴诗经宽容文化
「宽容」文化也必须知识分子秉持以民族为情怀,以国家为担当,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士」的传统,「自反而缩」敢予面对不宽容的政治压力、社会压力的勇气,才能营造百家争鸣的时代,迎接百花齐放的灿烂。
近百年之前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青年在「要救国,要警世,要醒民」的热情之下,掀起五四运动,由今而观,他们最大的遗产,不在「提民主,倡科学」,而在传承了士的传统,如今中华民族的复兴,要复兴什么,对国而言,就是要复兴诗经的宽容文化,对知识分子而言,要复兴的就是营造「宽容」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