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美式战略忽悠?前189架F35全部不能打仗只能用来训练?

2020-08-01 22:09:42   




有美国军事“砖家”写文章公开“披露”,说F35战斗机的 BLOCK1A,BLOCK1B,和BLOCK2A这3个最早下线的批次,一共多达189架飞机,属于不能发射空战武器,不具备空战作战能力;而且各机之间硬件相互不通用,也无法继续进行升级;仅仅只能作为飞行测试和训练之用!这个说法,顿时打碎了一大圈围观者的眼镜。毕竟到目前,已经下线的3大类F35战机的总数也不过才500多架。而且是分散到了接近10个“原始的研发入股国”。如果真有多达3个批次的189架F35,都只能当“教练机”而不能实战,那么岂不是目前已经下线的F35,接近五分之二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于是就有人立即调侃说,终于明白了为何所有的F22A,装备了快30年还没有一次实战。原来全部187架F22A,还没超过189架这个基本的数字门槛。187架都是“初级教练机”,自然不能实战。
不过调侃归调侃,实事求是的讲,多达189架早期下线的F35都不能实战的说法,到底有多大的可信性呢?难道这是一种美式战略忽悠,故意的放出不靠谱的消息,用来麻痹战略对手?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这里面肯定有战忽的成分。一般来说。某种战斗机在试飞原型机阶段,各架之间的飞机零件确实基本不可通用。因为处于“试制”阶段,很多零部件都是手工打造。相互之间不能通用也是正常现象。而且不是每架原型机都具备作战能力,有些原型机甚至没有雷达,只有简单的配重。也有个别原型机生产的目的主要就是飞各种特殊包线。完全不具备发射武器的航空电子设备。而完成基本试飞阶段,下线装备的第一批新战机。就是为了探索初始战斗力的形成。这批战机一般可以发射武器,也具备作战能力,



但是由于生产线还没有彻底的规范化。早期同批次战机之间不能互换主要零件也算是正常现象。这类比较早下线的战机,到了三代机以后,一般只有最早下线的少量生产的第一、第二小批次,最多到第三小批次,下线的战机还不能通用零件。总数在十几架到二十架不得了。再往后,随着生产线的升级和完善,特别是年产量的提高。同批次战机是基本都可以通用主要零部件的,否则也无法实现流水线式的大规模生产。因此随着产量的提高,形成脉动生产能力,本身就意味着同批次下线战机零部件的通用化。现在说前三大批次,多达189架的F35都不能通用零件,显然有故意夸大型号差异的嫌疑。而且说这189架都不能发射武器,没有实战能力就更不可信了。如果说有最早下线的29架到39架不能作战,只能当教练机也许还大差不差。说有189架都不能作战,岂不是把早期装备的用户都坑S了?



那么现在洛马借一些所谓砖家之口,放出这种消息,目的是什么呢?显然忽悠不了战略对手,更有可能是忽悠自家的客户。因为F35是一种计划生产至少2000架之多的大批量战机。要一对一的代替F16,那么最终可能甚至要生产3000架之多。要拉住长期客户,让其不断的掏腰包,就不能一次性把F35的性能都配齐。还要像挤牙膏一样,每个批次都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和武器模块,这样才能不断吊高用户的期望值,而且让用户之间形成竞争性购买F35的局面。这样洛马自然就有万亿美元规模的生意,可以红火几十年。因此透露各方购买的189架,只能当早期训练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美式战忽,就是主要用来忽悠传统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