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麻烦大了,真正的麻烦莫迪政府意识到了吗?

2019-01-23 09:23:46   


持续不断的游行抗议正在成为某些国家的“民主之病”——出于对政府施政不满及对自身生存状况恶化的担忧,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示威,一方面固然可以起到施压政府,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资源及效率的巨大浪费,甚至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比如,法国的“黄背心”示威,不仅弄得马克龙政府狼狈不堪,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有意思的是,有些自诩为“民主样板”的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与传统的发达经济体还相距甚远,但“民主之病”的严重程度却似乎有过之成无不及,议会打架斗殴、民众频繁上街,这些现象居然也被视为“民主的表达形式”。不过,有的“民主”国家最近终于忍受不了这种局面,开始发出“反民主”的声音了,最典型的就是印度。
说起印度对“民主”的体验和认识,可谓深切。毕竟,印度曾经作为殖民地,被英国“民主”地统治了很多年,就算照猫画虎也可以说是有底气的。当年,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就颇具“民主精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本质上就是反抗英国的“民主大示威”,最终,在大英帝国被战争几乎摧毁的背景下,印度争取到了“民主独立”的权力。这让印度人更加深信,“民主”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更加坚定了“民主”的信心。所以,印度从建国之日起,就不缺少表达“民主形式”的游行示威
不过,“民主”对于印度来说,真的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恐怕未必。就在这几天,印度政府中小企业部国务部长基里拉吉·辛格公开表示,印度民众对政府抗议太多,成为拖累印度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辛格作这番表态之际,正值印度国内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矛头直接指向现任总理莫迪。对此,莫迪表示,这些抗议活动不是反对他自己,而是“反印度”。
印度官员把印度经济问题甩锅给民众抗议,莫迪更是把民众的“民主表达诉求”称为“反印度”,这种看似“不民主”的言论背后,折射出了印度国内的“深层之痛”。事实上,“民主”似乎还不是印度的大问题,印度的真正问题在于:它的实力不足以支撑它的大国雄心带来的矛盾。


一是,巨大的军事开支严重压缩了政府公共开支的规模。进入21世纪,印度经济实现了较高速度增长,经济成就成为印度引以为傲的重要资本,但是印度经济的增长却严重为巨额的军事投入拖累。近年来,印度军费开支始终维持在高位水平,一笔笔巨额武器购买协议使的印度成为当今世界上对外采购军火最多的国家。印度政府在解决民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方面不力的同时,在军费开支和军购方面却频频玩出“大手笔”。然而,民众是不能靠着那些五花八门的军事装备过日子的,民生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习惯于“印度式民主”的民众也只有走上街头了。
二是沉重人口负担拖累。说起印度未来的发展,不少人认为它的人口“红利”优势开始显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将为印度的未来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问题是,凡事都有度,一旦过度,就会走向事物发展的反面。据预测,到2030年前后,印度人口将突破15亿。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合理,人口结构风险极可能转化为社会结构安全问题。有报告显示,印度已经成为“青年膨胀”型国家,也就是15岁至29岁人口占据着总人口的巨大比例。印度落后的工业基础显然无法接纳那么多年轻人的就业。“青年膨胀”带来的高失业率和不充分的就业率,成为印度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大量闲散人员无法寻找到生活的出路,似乎也只有走上街头进行“民主的表达”——这,就是印度游行示威活动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三是印度复杂的国内矛盾。有人认为,印度是当今世界多种冲突并存的“标本”,世界上各种冲突类型都能在印度找到相应的版本。印度前陆军参谋长V.N.夏尔玛曾指出,“印度最大的弱点并不是经济,而是内部不和。印度所面临的最危险的威胁可能不是来自边界上的敌人,而更可能来自内部的民族、种姓和宗教之间的暴力活动和与日俱增的政治斗争。”由于社会结构复杂,民族、宗教和种姓矛盾尖锐,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很大的程度上威胁着印度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印度独立半个世纪以来,始终被民族、宗教和种姓问题深深困扰着,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的顽疾,由此引发的社会暴力事件已经日益成为比战争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民族、宗教的暴力冲突造成的人员死亡,大大超过了三次印巴战争的死亡人数。由民族、种姓、宗教冲突以及政治腐败所引起的印度国内社会动荡,已成为威胁印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显然,莫迪政府的治理模式不能根治印度真正的“病”,这才是印度的真正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