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研重型直升机敲定!生产线落户中国本土,核心航发中国制造
2021-11-13 23:23:12
中俄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的合同在历时13年的谈判之后,完成了中俄负责研制和生产的主机厂之间的合同签订,正式转入了实际的研发阶段;这也算是中俄联合研制宽体客机CR929开始首架原型机生产之后,两国在航空领域合作的又一个重磅好消息了。
图片
重型直升机就像超大型运输机一样,市场和需求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必要性却相当高,军用上不管是米-26在俄军,还是CH-53在美军,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重装备运输和大规模兵力垂直投送都离不开它。
作为全世界唯二有重型直升机研发生产经验的国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直升机的设计和生产国,能和俄罗斯之间达成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的合作,而且签订了合同,对我国直升机工业的帮助就不用多说了。
要说这则消息当中能让人高兴的,除了中俄联合研制之后,我国将会有一型自主可控的重型直升机之外,那就是从俄方透露的分工细节当中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我国在直升机使用的涡轴发动机这个领域,已经有了重大突破了。
图片
俄直的总经理在给普京的汇报当中是这么说的:‘俄方将负责直升机的传动系统,旋翼以及防冰系统的研制。’言外之意当然就是剩下的部分将由中国自己完成,对直升机来说,核心就是全套的动力系统,机身则是可以模块化嫁接的东西;动力系统当中去掉传动和旋翼,剩下的自然就是发动机了;
也就是说,我国在中俄联合重型直升机项目当中,将会独立负责整个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工作。
这说明我国在航发领域,尤其是直升机涡轴发动机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实力,已经能够独立搞定超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米-26所使用的D-136发动机功率高达8500千瓦,能解决这种级别的大家伙的研制,那么其他吨位级别直升机心脏病的解决,也就不在话下;
对向来求稳不说大话的我国航空工业研发来说,敢在合同签订的时候就揽下发动机这个重难点,已经足够说明涡轴发动机现在有不逊于俄罗斯的强大实力了。
当然咯,这个方面的相关突破,也要感谢俄乌两国之间紧张关系送来的助攻,让我国基本掌握了米-26重型直升机使用的D-136发动机的全套生产技术。
图片
俄乌关系紧张之后,俄罗斯与乌克兰双方互相制裁,乌克兰生产的D-136发动机也就断掉了俄罗斯的零件来源,这之后乌方找我国企业代工了不少零件进行替代,我们也借此摸清楚了这个全世界最强涡轴发动机。
最后,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要感谢我国的航空人在这十多年里为了技术进步付出的努力。如果没有我国在这十多年的谈判时间当中,在直升机领域连续地取得各个方向的巨大突破,俄方显然也不会乐意让我们以分工协作,分摊研发的方式进行直升机联合研制,肯定还是要像中法当年的项目一样,拿资金和市场出来,给俄罗斯的直升机行业培养研发团队来学习技术。
所以说,这个中俄联合研制背后隐藏的,其实还有我国这些年来航空工业重大突破的背景板。
图片
重型直升机就像超大型运输机一样,市场和需求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必要性却相当高,军用上不管是米-26在俄军,还是CH-53在美军,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重装备运输和大规模兵力垂直投送都离不开它。
作为全世界唯二有重型直升机研发生产经验的国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直升机的设计和生产国,能和俄罗斯之间达成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的合作,而且签订了合同,对我国直升机工业的帮助就不用多说了。
要说这则消息当中能让人高兴的,除了中俄联合研制之后,我国将会有一型自主可控的重型直升机之外,那就是从俄方透露的分工细节当中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我国在直升机使用的涡轴发动机这个领域,已经有了重大突破了。
图片
俄直的总经理在给普京的汇报当中是这么说的:‘俄方将负责直升机的传动系统,旋翼以及防冰系统的研制。’言外之意当然就是剩下的部分将由中国自己完成,对直升机来说,核心就是全套的动力系统,机身则是可以模块化嫁接的东西;动力系统当中去掉传动和旋翼,剩下的自然就是发动机了;
也就是说,我国在中俄联合重型直升机项目当中,将会独立负责整个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工作。
这说明我国在航发领域,尤其是直升机涡轴发动机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实力,已经能够独立搞定超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米-26所使用的D-136发动机功率高达8500千瓦,能解决这种级别的大家伙的研制,那么其他吨位级别直升机心脏病的解决,也就不在话下;
对向来求稳不说大话的我国航空工业研发来说,敢在合同签订的时候就揽下发动机这个重难点,已经足够说明涡轴发动机现在有不逊于俄罗斯的强大实力了。
当然咯,这个方面的相关突破,也要感谢俄乌两国之间紧张关系送来的助攻,让我国基本掌握了米-26重型直升机使用的D-136发动机的全套生产技术。
图片
俄乌关系紧张之后,俄罗斯与乌克兰双方互相制裁,乌克兰生产的D-136发动机也就断掉了俄罗斯的零件来源,这之后乌方找我国企业代工了不少零件进行替代,我们也借此摸清楚了这个全世界最强涡轴发动机。
最后,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要感谢我国的航空人在这十多年里为了技术进步付出的努力。如果没有我国在这十多年的谈判时间当中,在直升机领域连续地取得各个方向的巨大突破,俄方显然也不会乐意让我们以分工协作,分摊研发的方式进行直升机联合研制,肯定还是要像中法当年的项目一样,拿资金和市场出来,给俄罗斯的直升机行业培养研发团队来学习技术。
所以说,这个中俄联合研制背后隐藏的,其实还有我国这些年来航空工业重大突破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