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导专家陈德明:发展反导是为了谁也不敢同我们战争
2016-10-31 07:45:44
陈德明
视频链接:http://tv.cctv.com/2016/10/30/VIDEklejWuxiCTHRCsMFalrj161030.shtml 导弹被誉为“大国重器”,反导则被称为国家安全的“保护伞”,导弹与反导技术在国防安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导弹与反导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背后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撑起了中国强盛的脊梁。
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特别策划“国之脊梁”主题系列节目。10月29日晚,《开讲啦》将邀请到“中国反导任务靶场试验系统副总设计师”陈德明先生,他将跟大家讲述在西北荒漠中克服平淡、攻坚克难的科研探索经历,分享他对反导技术以及国家安全的独到见解。
自信的背后是一千万次计算
在本世纪初的一个仲夏,我国一个新型的战略导弹飞行试验失利,弹头落点偏离指定区域,战士们在地表温度高达六十多度的酷热环境下搜索弹头,嘴上、脚上全是水泡,这样地毯式的搜索持续了两个月,最后还是没能找到。
在这种情况下,陈德明主动接手了这个“烫手”的任务,立下军令状,承诺在七天之内给出一个可信的搜索区域。他临时组建团队,建立了一套特殊的动力学模型和一个全新的估算方法。仅用四天时间,陈德明团队将核心搜索区域从原来的一万平方公里缩小到十五平方公里,并且在这个区域内顺利找到弹头。
谈及为何敢于立下军令状,陈德明表示,“它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飞、会有什么样的状况、中间一点点问题它会怎么拐,我还是心里有数的,所以我敢接这个活”。原来在此之前,陈德明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做了接近一千万次的仿真计算,正是经验的积累让他有这样的底气。主持人小撒总结道:所有军人的军令状都不是盲目的勇气接的,敢接的背后是一千万次的计算。
国防的最终目的是和平
在青年代表提问环节,一位亲历伊拉克战争的战地记者向我们描述了当时美国现代化作战对伊拉克军事上的完全摧毁的情况,并向陈德明先生提问:如果战争迫在眉睫,是否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面对提问,陈德明的回答让全场震撼。“作为军人只有两个状态,一个是战争的状态,一个是准备战争的状态。”同时,陈德明也表明了中国对于战争的态度,“我们国家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虽然和平是中国所追求并且极力维护的,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坏境,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是必要的。“发展国防力量是为了谁也不敢同我们战争!”陈德明总结道。
一颗红心两只手 挺起中国脊梁
“弱水河畔扎营房,天当帐篷地当床。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当干粮。”当陈德明刚来到基地时,虽说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荒凉破旧的工作环境还是让他吃惊。作为一个南方人,陈德明初到西北基地时,因为不适应干燥的气候,甚至每天都会流鼻血。
“这样的地方能干出来什么?”刚出校门的陈德明对西北基地充满了怀疑。但当他被单位领导带到发射场和烈士陵园,映入眼帘的高耸的塔架和英雄的墓碑让他改变了想法,“先辈们‘国家高于一切,使命重于生命’的价值追求深深打动了我”,于是陈德明坚定了留在基地的决心。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陈德明通过请教前辈的经验克服了生活环境上的不适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导弹与反导的研究工作中。在现场,他自豪地说:“在外国人认为根本不可能搞科研的条件下,靠着自己的一颗红心和两只手,打出了一系列的争气弹、争气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履历
“加班是咱们航天的一个传统,五加二、白加黑是经常的事”,一名从事航天设计师职业的青年代表在描述自己工作时感叹道,“感觉身体被掏空”。在紧张的工作中如何能够享受工作,被称为“陈铁人”的陈德明说,“对我来说,一个事情开启以后,它是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在做出来一件事情时,陈德明还会表扬自己,“这个事情我都做出来了,我很了不起的!”
另外一位从事特警职业的女青年代表,18岁入伍参军,当过两年特种兵,做了四年特警。工作看似惊险刺激,但她却表示,实际上工作重复单一,个人执行任务还不到四次,感觉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面对困惑迷茫的青年代表,陈德明表示,无论哪一行,工作本身首先真的是重复,但是在重复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做好知识储备,“要是没有这些有意识的扩展,那么到了需要用的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是很可怕的。”
陈德明在演讲中分享了他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话:“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履历。”这也许是对所有在工作中迷茫、踌躇的年轻人最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