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解密惊呼:美联储、日本央行如何偷偷研究中国
2015-12-18 10:07:37
全球央行都试图评估中国经济放缓给各自经济带来的风险,但是他们对中国情况的了解似乎并不比多数其他观察者深入多少。
路透社分析报道称,除了澳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北京设有办事处,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似乎也是凭借和其他各方同样的数据在研究中国,而且这些数据可能还会有出入。
美联储周三升息,消除了不确定性的一大主要来源。这样一来,除美联储后续步骤外,中国动态就成为投资者及政策制定者们观察名单的重头。
中国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比逾10%,而且仍是全球经济成长的唯一最大贡献国。中国金融市场的大跌在全球掀起波澜,迫使9月原本计划考虑升息的美联储暂停行动。
可以说,中国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如果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进一步贬值,并盯住一篮子货币而非单一美元,那么将可能最终导致通货紧缩输出,从而可能延迟或逆转全球升息行动。
“我们试图获取最佳信息...我们与任何相关者联系。但是我认为我们的信息并不比其他任何一方要多,”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布拉德告诉路透。
经济学家多年来一直对中国的经济数据持怀疑态度,试图通过混凝土、钢铁或电力生产等数据一窥中国经济的究竟。
现在这类指标的用处也不大了,因为中国正在从出口驱动型制造业大国向更加难以衡量的服务经济转型。
“我觉得中国不会提供那么详尽的信息,”布拉德称。
鲜有接触
在美联储内部人士、前雇员及经济学家看来,问题在于,虽然七国集团(G7)拥有共同的政策措辞以及完善的沟通渠道,但20国集团(G20)并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
中国央行也不派决策者去参加全球经济会议,因而无法在这些场合与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其他央行的高层官员交流。
美联储前官员和目前在职的官员表示,虽然美联储与中国有正式的接洽,但没有建立起官方热线。
“从央行到国际组织,我听到的几乎全是,中国方面不愿参与,”德意志银行的亚洲经济学家Michael Spencer说。
路透进行的一项检视表明,美联储凭借和其他经济学家同样的中国公开数据研究中国,美联储官员在公开场合及私下里都承认,对于中国经济变化将对美国产生何种影响,他们并不比其他任何一方更有把握。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内部专门研究中国的分析师很少,不过目前人数也在增加。例如,路透的分析显示,美联储现在每月至少发布一份关于中国的报告,而在10年前,一年仅发布三或四份报告。
这还不包括未发布的政策简报以及内部模型。内部人士说,这些政策简报以及内部模型为美联储的政策决定提供参考资料,该行在9月做出的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就是一个例子。
包括美联储主席叶伦在内的美联储官员的确与中国央行和其他政府官员有定期接触。例如,据叶伦的日程安排显示,在10月8日利马G20会议上,叶伦与中国央行副行长举行了为期30分钟的谈话。美联储未就谈话内容置评。
黑箱
尽管有人说经济数据正在改善,但中国在许多方面仍是个黑箱。结构性改革步伐就是一个挑战,它让历史数据在预测未来趋势时变得用处不大。
甚至中国官员也承认他们的统计数据引发质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07年时曾表示,中国的数据是“人为的”。
欧洲主要央行资深人士表示,近几年已经培养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业力量,但数据上的差异以及中国改革的步伐,给他们的判断带来很大挑战。
他们指出,国民账面上缺乏进口价格指数或全面的需求面数据,这是横亘在面前的一些障碍。
澳洲央行北京办公室的十位分析师,对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展开研究,包括财富管理、资本流动情况等等。日本央行在北京也设有办公室。
澳洲央行不愿对这篇文章直接发表看法。不过,澳洲央行助理总裁肯特(Christopher Kent)上个月在一场会议上表示,研究人员帮助央行获得对中国的“真切感受”。
除了中国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外,美联储也担心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下滑,对澳洲、加拿大和智利等国经济所造成的冲击。
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柯普朗(Robert Steven Kaplan)在9月上任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让他的研究人员好好分析中国的数据。
他的员工估计,中国经济增幅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就将使美国经济增幅缩减0.2个百分点。
“了解中国经济放缓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仍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一个经济体,”柯普朗在他上任后的首场演说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