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争——向心力和离心力(上)

2018-08-04 15:53:41   

大国之争——向心力和离心力 (上)


作者:巨龙

一、“小国寡民”——虚无的“乌托邦”梦想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曾经描绘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可以描绘成这样:国家不必太大,人口不用很多,武器也很少使用,民众都珍惜生命安居乐业,不愿背井离乡。有船和车,却极少人去乘坐;有军队,却没有作战的机会;老百姓心思淳朴,没有繁杂的心计,回复到绳结记事的年代。吃得满意,穿得喜欢,安守家园,享有自己的风俗。相邻两国即使近在咫尺,鸡鸣狗叫都能听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老子心目中的“小国寡民”,两千年后被西欧人无耻山寨盗版成“乌托邦”,所谓的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一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有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搞了一堆的新主张出来,妄图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
很显然,智慧如我们的先贤,山寨如欧洲的“思想先锋”,他们的思想有相通的地方:理想的地方,地方不需要太大,人也不需要太多,技术未必要多先进,应该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内心淳朴,既不贪婪,更不好斗。
只不过这一类的梦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在老子身后,是群雄逐鹿的残酷战国时代,后来历史一直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周期律中来回往复;至于欧洲,在空想社会主义之后,又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后来还有了共产主义思想,只不过欧洲人越发打得凶狠,一直到二战以后才稍微消停一点—— 那是因为出现了更凶猛的霸王龙美国、苏联。
《战争之王》里面有一句话: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其实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最初人类遗骸的肋骨腔中,就有一个矛箭头。”
所以,在人性的深处,剥削、暴力、控制,甚至互相斗争和杀戮,其实是一种常态。即使是你希望和平,你也需要足够的力量,能够对等威慑到对手。其实,我们这个时代能够享受到的和平,也就是“以暴制暴”的对等威慑的红利。或者说,用红色暴力威慑“白色恐怖”。
二、大国的碾压性力量
按照组织学的定律,在同等技术水平和有效组织下,一个组织的力量,与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比如说互联网,拥有十亿用户的微信,价值要比拥有声称一亿用户的陌陌,价值至少要高上百倍。所以,斯大林也曾经说过:数量也是质量。
孙子兵法里,其实特别强调数量优势:“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保持在战场上的集中数量优势,就可以以多胜少。能够形成碾压性的优势,那是最好不过。
进入工业时代以后,数量的优势愈发显现出来。越是现代科技,“小国寡民”越干不过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因为生产力越发达,人类的分工就越细,产业链就越长,就需要更多的人口来支撑。而反过来,巨量的人口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摊薄研发和生产成本,形成规模巨大的工业体。
即使是后工业时代,巨大的人口也是红利,高铁、飞机场、互联网、大型购物中心、通讯网络......凡是能够列举出来的产业,无一不是人越多越好。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倘若我们只有4-5亿人口,我们绝对不会有赶超美国的可能。
所以,即使是北上广深已经严重人口过剩,仍然有无数的人往里面挤。就算现在房价高企,生存压力巨大,流动的人口开始分流,也是往一些新一线城市涌,比如中部地区的省会都市圈。在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今天,很多大城市甚至还发起了抢人大战。
当然,如果有人拿印度人口来说事,记得前面说的条件 ——工业化科技化水平,以及有效组织能力。印度比中国差的不是人口,而是少了一个毛主席,以及全方位的工业化。所以,人口并没有成为红利,反倒是一颗定时炸弹。
最近在研读2018年版本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有一个感慨,中美的很多大企业,从事的是很传统的产业,产品在市场上也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好的口碑,但是仅仅靠规模,就实现了遥遥领先的地位。
有人批评中国的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并没有欧美日本很多企业那样的核心技术,很多方面还不如台湾韩国的大企业。没错,这大部分是事实,不过sotmWhat?技术不如你,凭借规模照样超越你,有市场有规模,技术早晚可以通过投资和市场需求拉动,实现更新换代。等到了技术水平追近,或者技术超越,大国对小国,就是碾压性地颠覆。
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西方国家为何对中国的技术升级如此恐怖。在同等的技术水平之下,大国对小国家的产业,必然是毫不留情的碾压。
至于军事上,更不用说了。比如到了四代机,连英法这样的国家,都很难再玩下去。没有足够大的国力支撑,越往后军备研发生产,就越跟不起,只能抱大腿或者找干爹。
所以,大国之间的斗争,除了武力威慑以外,更重要的就是破坏对方国家的组织,瓦解对方国家的凝聚力,让其从内部分裂,然后再从外部干预,通用一点的说法,那就是堡垒从内部开始瓦解。
三、大国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既然大国的好处那么多,为什么大国如此之少?全世界现在能够称为超级大国的,其实现在只有中美两国。俄罗斯虽然是大国,但是工业体系已经严重不完整,而且人口不足,只靠辽阔国土和武器支撑(被美国人讽刺为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哲学上寻找答案——这就是著名的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孤立系统熵的变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要减少它的熵,外界必须对它做功。
听起来很拗口是不是?其实用通俗的话,很好解释。那就是如果没有外界力量干预,一个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无序(所谓熵可以理解为无序)。——简单地举一个例子,一个房间很容易变得乱糟糟的,但是你想要房间弄整齐,你必须付出劳动。
回到大国的问题上来,那就是 ——要维护一个大国的完整,需要付出非常多的辛劳治理;如果是治理能力不足,或者放任不管,大国很快就会分崩离析。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来说,同时存在离心力和向心力,向心力让一个组织团结坚强,而离心力让这个组织产生分裂要素进而让组织分崩离析。
对于小国家来说,因为族群单一,面积狭小,环境地理条件相似,容易形成统一的语言,也容易形成凝聚力。同样的道理,小的组织也比较容易凝聚共识,比如小公司就要比大公司管理简单得多,并且管理成本也要低很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小型组织和小国家,不容易分裂。
当然,小国家是否容易分裂,也要看大国的干涉程度。因为这种离心力,也可能是外部强行干预加进来的。比如英美的搅屎棍角色,可以理解为给其他国家源源不断地输入离心力。像叙利亚、利比亚这一类的小国家,因为地理位置很重要,就被大国通过内部代理人制造出来的巨大离心力,最终给撕裂。
大国因为体量的原因,同时竞争对手也异常强大,因此向心力和离心力,都会非常巨大。一个大国的向心力,或者说凝聚力,只能来自内部,来自国民对国家认同;而一个大国的离心力,来源可以说是非常之多,既可能是贫富差距,也可能是zongjiao,还有地域歧视,还有买办力量,汉奸内贼,外部力量........
当一个国家的向心力或者说凝聚力,远远大于离心力的时候,国家就会繁荣稳定;而离心力越来越强,并且不能有效消除,那么整个国家内部分裂就会越来越厉害,走到极致甚至走向分裂和内战。
遗憾的是,现在的价值回馈体系,至少在舆论上,正在恶狠狠地奖励离心力,而鲜少回报向心力,这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