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出动率再创新高,超越美军核动力航母,解放军有何诀窍?
2023-01-25 08:49:57
前几天的西太平洋地区可谓是格外的热闹,刚进入部署期的尼米兹号急速奔赴菲律宾海就为了加强力量,应对首次进入关岛周边海域活动的辽宁舰航母编队。而马金岛号两栖攻击舰则是刚进入九段线外的南中国海海域,就遭到了我军多军兵种的联合欢迎,山东舰航母编队配合岸基轰炸机等兵力,对美两栖戒备群发动了多轮模拟打击,让美国人倍感震撼。
图片
从去年末到最近几天的我军海军大规模行动,还是有许多值得纪念的节点性意义存在的,比如说这是我军自从山东舰服役以来,首次确认执行战备远航任务,也是我军自拥有双航母以来,首次双航母同时在远海执行战备任务,达成了双航母部署的成就。
简单统计一下,我军今年航母出海总天数创下了一个新高,航母出动率和出动水平都有了不小的提升。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在山东辽宁在两个方向同时有大动作的同期,美军全部11艘航母当中只有1艘航母在海上,其余航母要么正在港维护没有出动能力,要不就是在港停靠休整。
这就出现了非常搞笑的场面,只有2艘航母的我军双航母齐出在两个方向上战备,算上两栖攻击舰有20艘航母与闪电航母的美军,也只有两艘载机舰处在部署状态,即使算上里根这艘刚回港还没进入维护期的,以及布什这艘短暂回港补给维护的,也只有4艘航母能在短时间内投入战斗。
任谁都能看出来,美国海军现在这个航母可用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坐拥11艘核航母的美国海军在不经过长动员的情况下,航母可用数量居然不比我军有优势,出动率远差于我军。
这问题就来了,我军是怎么做到远高于美国这个老牌航母国家的航母可用性与出动能力的呢?这个问题只能说不是我军做对了什么,而是美军自己做错了一系列的选择。
图片
首先就是核动力航母在全寿命可用时间以及出动能力上的先天缺陷,由于核航母的维护需求,维护工期等都远长于同规模的常规动力航母,所以核航母全寿命能在海上跑的时间,天生就比常规动力航母短不少。
也同样是由于维护需求,核动力航母部署极端强调计划性,讲究按周期部署,临时出动能力差,需要严格按照维护-训练-部署-备勤-维护的周期进行且一旦进入维护周期就很难快速退出,这就导致常规航母12艘常规动力航母可以提供的总可用战斗力,核动力航母要造15艘才能解决。
除了常规动力航母在部署能力上的先天性优势,更少的维护需求和更灵活的部署能力让其可部署时间远长于核动力航母之外,目前所采用的短部署周期也比起美军采用的长部署周期在部署能力上有着显著的优势。美军航母是一次部署要在任务区呆半年起步,而我军一次战备远航则在岛链外呆一个月左右,长部署周期导致美军航母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休整,进行周期维护,最后体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美军航母每2-3年才会有一个半年的实战部署周期,其他时间要不花在维护上了,要不花在休整上或者在港备勤与恢复性训练上了。
而我军的短周期部署可以长期维持战备状态,做到需要用时随时出港,当然美军也不是不知道短部署周期能带来高可用性高反应能力的好处。兰德智库以及问责署都出过不止一份报告,指出美军如果想在有需要有实战时有更多的航母用,那平时航母每次海外部署的周期就应该大幅缩短;但美军全球布武的需求要求其尽可能的维持有航母在海上部署的状态,而美军在冷战后航母规模的不断衰退以及缺乏常规航母就导致美军只能用核航母长部署的方式,来维持热点地区长期有航母存在。
图片
另外,美国薄弱的造船能力,尤其是大型船舶修理与维护能力,也让美军的可用航母数量变得更加难看。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就是华盛顿号与斯坦尼斯号两艘航母目前的情况,华盛顿号17年开始进行换料大修,按计划应该是4年工期21年结束,但因为种种原因21年时候他甚至都还没有出坞,时至今日都没能完成大修工作,这一大修航母可就是要在船厂躺着没出动能力的,常规动力航母在动员情况下还能暂停快速恢复状态,核航母可就只能慢慢等着了。
而重所周知,全美国就只有一个船坞能够为核航母进行换料大修工作,华盛顿号的修理延期,导致紧随其后的斯坦尼斯号航母到了该换料的时间却没有船坞可用,只能在港口停着干等,华盛顿号大修延期一天,他回舰队的时间也要延期一天,这一来就让美军超过六分之一的航母处在长期趴窝不可用的状态,而接下去杜鲁门号也即将耗尽核燃料,进入换料大修的周期,到时候也得等延期了的斯坦尼斯号出坞才能进行入坞工作。
这种延续性会一直持续到之后的全部航母上去,导致美军隔两年就要多缺一艘航母,这还是在美国造船业不会进一步衰退,斯坦尼斯等舰能按照4年周期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如果斯坦尼斯号也像华盛顿号一样,一修就是五年半,那对美军来说情况就要更糟糕了,但就美国目前造船业的衰退速度来看,这种糟糕的情况,很可能真的要上演。所以说咱们在航母可用能力上的领先,真不是咱们有多强,而是现在的美军,他真的不争气。
图片
从去年末到最近几天的我军海军大规模行动,还是有许多值得纪念的节点性意义存在的,比如说这是我军自从山东舰服役以来,首次确认执行战备远航任务,也是我军自拥有双航母以来,首次双航母同时在远海执行战备任务,达成了双航母部署的成就。
简单统计一下,我军今年航母出海总天数创下了一个新高,航母出动率和出动水平都有了不小的提升。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在山东辽宁在两个方向同时有大动作的同期,美军全部11艘航母当中只有1艘航母在海上,其余航母要么正在港维护没有出动能力,要不就是在港停靠休整。
这就出现了非常搞笑的场面,只有2艘航母的我军双航母齐出在两个方向上战备,算上两栖攻击舰有20艘航母与闪电航母的美军,也只有两艘载机舰处在部署状态,即使算上里根这艘刚回港还没进入维护期的,以及布什这艘短暂回港补给维护的,也只有4艘航母能在短时间内投入战斗。
任谁都能看出来,美国海军现在这个航母可用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坐拥11艘核航母的美国海军在不经过长动员的情况下,航母可用数量居然不比我军有优势,出动率远差于我军。
这问题就来了,我军是怎么做到远高于美国这个老牌航母国家的航母可用性与出动能力的呢?这个问题只能说不是我军做对了什么,而是美军自己做错了一系列的选择。
图片
首先就是核动力航母在全寿命可用时间以及出动能力上的先天缺陷,由于核航母的维护需求,维护工期等都远长于同规模的常规动力航母,所以核航母全寿命能在海上跑的时间,天生就比常规动力航母短不少。
也同样是由于维护需求,核动力航母部署极端强调计划性,讲究按周期部署,临时出动能力差,需要严格按照维护-训练-部署-备勤-维护的周期进行且一旦进入维护周期就很难快速退出,这就导致常规航母12艘常规动力航母可以提供的总可用战斗力,核动力航母要造15艘才能解决。
除了常规动力航母在部署能力上的先天性优势,更少的维护需求和更灵活的部署能力让其可部署时间远长于核动力航母之外,目前所采用的短部署周期也比起美军采用的长部署周期在部署能力上有着显著的优势。美军航母是一次部署要在任务区呆半年起步,而我军一次战备远航则在岛链外呆一个月左右,长部署周期导致美军航母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休整,进行周期维护,最后体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美军航母每2-3年才会有一个半年的实战部署周期,其他时间要不花在维护上了,要不花在休整上或者在港备勤与恢复性训练上了。
而我军的短周期部署可以长期维持战备状态,做到需要用时随时出港,当然美军也不是不知道短部署周期能带来高可用性高反应能力的好处。兰德智库以及问责署都出过不止一份报告,指出美军如果想在有需要有实战时有更多的航母用,那平时航母每次海外部署的周期就应该大幅缩短;但美军全球布武的需求要求其尽可能的维持有航母在海上部署的状态,而美军在冷战后航母规模的不断衰退以及缺乏常规航母就导致美军只能用核航母长部署的方式,来维持热点地区长期有航母存在。
图片
另外,美国薄弱的造船能力,尤其是大型船舶修理与维护能力,也让美军的可用航母数量变得更加难看。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就是华盛顿号与斯坦尼斯号两艘航母目前的情况,华盛顿号17年开始进行换料大修,按计划应该是4年工期21年结束,但因为种种原因21年时候他甚至都还没有出坞,时至今日都没能完成大修工作,这一大修航母可就是要在船厂躺着没出动能力的,常规动力航母在动员情况下还能暂停快速恢复状态,核航母可就只能慢慢等着了。
而重所周知,全美国就只有一个船坞能够为核航母进行换料大修工作,华盛顿号的修理延期,导致紧随其后的斯坦尼斯号航母到了该换料的时间却没有船坞可用,只能在港口停着干等,华盛顿号大修延期一天,他回舰队的时间也要延期一天,这一来就让美军超过六分之一的航母处在长期趴窝不可用的状态,而接下去杜鲁门号也即将耗尽核燃料,进入换料大修的周期,到时候也得等延期了的斯坦尼斯号出坞才能进行入坞工作。
这种延续性会一直持续到之后的全部航母上去,导致美军隔两年就要多缺一艘航母,这还是在美国造船业不会进一步衰退,斯坦尼斯等舰能按照4年周期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如果斯坦尼斯号也像华盛顿号一样,一修就是五年半,那对美军来说情况就要更糟糕了,但就美国目前造船业的衰退速度来看,这种糟糕的情况,很可能真的要上演。所以说咱们在航母可用能力上的领先,真不是咱们有多强,而是现在的美军,他真的不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