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苏27和苏30传来三大振奋消息,相关专家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2017-10-07 07:55:19   



中国进口战机延寿成功
近日,央视军事报道首次透露了中国苏27和苏30传来三大振奋消息,证明了这批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战机在中国获得神奇的延寿,至今还在飞,并且解决了高原病,四千米高原随时飞,全机寿命乃至发动机寿命比俄国强!这可真是可喜可贺的消息!


发动机维护
前苏联苏霍伊战斗机系列虽然名气大,但俄国战斗机的寿命尤其是发动机周期与西方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中国从九十年代引进了数百架苏27和苏30战斗机,如今一二十年过去了,这些俄制战机的使用和寿命如何呢?要知道,印度苏30MKI的妥善率很低,低到45%,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战机在机库维修,无法出动。
首先解决苏27和苏30高原起降难题,相关专家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中国苏27战机
九十年代中国从俄国引进先进战机后,高原作战成为空军重大课题。两种引进的新型苏27和苏30战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机场上,存在着一系列“高原病”。比如启动困难,滑跑距离过长,高原飞行空中容易停车等。
而要诊治“高原病”,空军工程大学于1998年主持开展了新机高原作战工程研究。


发动机高原试验
挑战接踵而来,最关键的是发动机高原启动,一旦飞机发动机在高原上启动不了,价值数亿元的战斗机无疑就是一堆废铁。专家先后通过有限的试验数据预测不同条件启动特性和监测参数的问题。提出高原启动超温控制方法,2000年6月28日上午,两架新型战机在海拔3500米的西 藏某机场顺利起航,我国战机的作战范围首次覆盖到青藏高原全边境。
这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一等奖,相关专家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发动机寿命与部件强化研究90年代,我军部分引进的苏27和苏30主战飞机就曾因发动机预定寿命到期和涡轮叶片断裂,还有伊尔76和图154两种运输机发动机寿命到期,而面临停飞和无发动机可用的局面。中国专家采用延寿方法,成功地将几种型号的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一倍,并将成果用于1000多台发动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以美国为例子,美制F16的发动机使用寿命为2500小时,初次大修间隔为1000小时,以后依次为800小时、700小时。这在战斗机发动机里已经是很长寿的了。
苏-27使用的AL-31使用寿命1500小时(初期为1300小时),大修间隔时间为700小时(初期为500小时),喷嘴的大修间隔时间为500小时。


苏30
印度苏30的AL-31FP的大修间隔时间为1000小时,给定寿命2000小时,喷嘴的大修间隔时间为500小时。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超越美国,全球唯一能与美国平起平座的国家发动机叶片因振动而出现高度疲劳断裂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引时的多种飞机发动机叶片老是断裂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专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调研,发现激光冲击强化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和设备禁运,中国专家于2008年建成我国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工程应用示范线,并率先将此技术应用于航空领域,解决了苏27苏30系列发动机导管断裂、发动机涡轮叶片断裂等难题。
该技术在航空及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国家。
并且中国的激光冲击强化应用技术,拥有超越美国的自主创新。


中国独家技术
按照美国的技术规范,不适宜对高温涡轮叶片进行激光冲击强化。而我国高温涡轮叶片因材料、工艺等问题疲劳断裂多,急需实施强化。


叶片检查维护
面对困难,专家提出对表面纳米化,形成了实用化的表面纳米层,成功突破了美国规范限制,将将此技术实际用于高温涡轮叶片。而且,该技术用于美国GE公司地面燃气轮机压气机叶片强化,强化效果超过美国专业公司。激光冲击复合强化机制与应用关键技术和设备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发动机气动稳定性与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航空发动机气动稳定性是研制和使用中的重难点问题,气动不稳定导致“哮喘”和空中停车。


发动机试验
2002年以来,中国专家李应红开始了新兴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前沿研究。受到激光冲击波的启发,李应红提出了等离子体冲击波激励概念,带领团队以大量实验和仿真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等离子体冲击波流动控制理论,大幅度提高了抑制流动分离的速度范围。获得的压气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发明专利,比美国类似专利还早两年。


俄制战机
在等离子体与航空技术结合领域,李应红带领的团队已扩展至点火助燃、材料加工处理和隐身等多方面,并创建了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