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4万吨级的战列舰为何成了年三十的兔子?

2021-10-31 23:09:29   

二战以后建造的主战舰艇,当然航母和两攻除外。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超过2.5万吨级的很少了。而在此之前,2.5万吨级只能勉强算重巡洋舰的级别,甚至都不到标准战列舰的最低下限。当时全球主要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基本都在3万吨以上。而战列舰的主炮数量、口径和全舰的装甲带的厚度和总重。都是与其本身的吨位成正比的。如果可以抵抗其他大国当时流行的406毫米口径主炮1.2吨甚至1.4吨级重型穿甲弹的直接轰击,那么全舰的吨位无论如何都不能小于3.5万吨,最好是4万吨级起步。有些国家甚至秘密建造满排接近7万吨的超级战列舰,就是想在主炮的口径、与配套的装甲防护上绝对压倒对手。不过这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封闭循环,在二战期间已经受到了直接挑战。



这就在于战列舰吨位无论如何放大,但是其舰炮的最远射程却是有上限的,都无法超过50公里的射程,大多数战列舰主炮的最大射程只有40多公里;这是当时发射药技术可产生的最大初速的极限决定的。在一战期间,这个射程有限的问题还不算大。大不了双方主力舰队都进入对方的射程以后排队齐射;但是二战中这个情况却不行了。因为有了航母这种新装备。可以让舰载机从数百公里外就发起攻击。虽然主力战列舰仍然皮糙肉厚,一般弹药命中也不怕。但是却顶不住舰载机携带的大量航空鱼雷从水线以下命中。更要命的还是俯冲轰炸机携带的重磅炸弹直接命中战列舰的上甲板。水线以下是装甲带的薄弱环节,而水平装甲的厚度也是非常有限。这样巨大的战列舰在大量飞机的蜂拥攻击下往往非常吃亏,而射程有限的主炮却很难靠近对手,让其进入有效射程。



二战以后,一个比飞机更难对付的海战对手就是各种反舰导弹。虽然大部分反舰导弹在命中时的吨位并不比战列舰的炮弹整体更重,但是反舰导弹的厉害之处在于其命中率都在50%以上,也就是只要没有拦截或者干扰,那么2枚反舰导弹齐射,必然至少有一枚可以命中单个舰艇目标。有些先进反舰导弹的命中概率甚至超过90%,也就是几乎可以百发百中。而在战列舰互殴的时代,舰炮齐射的命中率恐怕连5%都没有,相互发射几十发重型炮弹才可能有一枚偶然性命中,完全和反舰导弹没法比。反舰导弹的第二个厉害之处,就是命中时的速度仍然很高。有些超音速反舰导弹命中时甚至还是1.5音速甚至是2倍音速。而大多数重磅舰炮的炮弹,命中时已经是亚音速的状态。因此大多数反舰导弹的穿甲能力极强。过去战列舰的重甲,



对反舰导弹来说,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反舰导弹的第三大厉害之处,在于即使携带并发射的是重型反舰导弹,那么用几百吨的水面舰艇都行,甚至可以让二十来吨的飞机携带,从空中发射。这个作战效率可比战列舰的超级主炮塔高得多。因为一个406毫米的三联装的旋转主炮的炮塔,系统全重就有1500吨,几乎和当代的一艘轻型护卫舰的全重相当。这样一来,到1960年代以后,就出现了一个奇异的局面。假设有一艘携带2枚重型反舰导弹的500吨级快艇在50公里的距离上和一艘4万吨级的、没有安装反舰导弹的传统战列舰对轰,巨大的战列舰居然占不到任何的便宜。因为50公里的相互距离,4万吨级战列舰上的406毫米主炮基本上是打不到对方的,只能在天际线上炸出一排排的巨大水柱。而500吨级导弹艇先后发射两枚重型反舰导弹。



飞行50公里之后,如果没有受到强烈的电磁干扰或者近距离拦截,那么就有极大的概率直接命中战列舰。就算是350毫米厚的主装甲带,也是完全扛不住1.5吨级以上重型反舰导弹的穿甲或者半穿甲战斗部的穿透效应。如果穿透自后这类反舰导弹300公斤级以上战斗部内部的高能炸药爆炸。那么战列舰再大的舰体也无法承受。如果战列舰想面对反舰导弹和其他来自海陆空的攻击不吃亏,那么就必须同样装备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包括各种末端拦截系统,可是这些系统全部整合在一起,万吨级船体已经足够了。4万吨的舰体反倒是大而不当的存在,有它没它都过年。